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章 宗教篇(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30章宗教篇

第十一节“和尚”是个好职业

我写上一章关于房子的内容时,我的大侄子正好跑进来。他问我写的是什么,我说我在写假如我真的能穿越回大唐去,我就在大唐买房子。

大侄子有些不屑,他说:“你有这闲工夫在这儿做梦,还不如出去赚钱呢。”我是一个靠写字过日子的人,他让我出去赚钱,我还真是不知道这个世界除了写文章以外,还有什么职业是适合我的。听说现在搞网络平台的比较好赚钱,还有做主播,好像一天的收入能比得上我好几年的稿费。但是这些工作我都做不了。

于是我大侄子说:“那你还真不如穿越回唐朝去。唐朝诗人那也是靠文字过生活的,你看人家李白,在唐玄宗身边吃香的喝辣的。多好的职业!”

我想了想,大侄子这话不对。唐朝的确出了一批非常棒的诗人,但诗人这个职业在唐朝还真不是什么抢手的好饭碗,大部分诗人其实都是吃不饱肚子的。唐朝真正时髦的工作,你们肯定想都想不到,这个工作在当时既能赚钱还有好名声,重要的是,身边总还有群美女围着,跟现在的情形完全不一样。

这职业就是,当和尚。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如果你今天来西安,你会发现,在西安至今还保留着大大小小许多隋唐时期的佛教寺院。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有六派的祖庭都在西安,这使得西安至今还保有着“佛都”的美名。

其实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很早。公元前2年,来自中亚大月氏国的使者伊存把一部《浮屠经》口授给了长安博士弟子景卢,从这儿以后,佛教就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了。

但真正让佛教兴盛起来的却是唐朝。

说起来,唐初的几位皇帝对佛教并不感兴趣。打从李渊那儿开始,他就把道教始祖老子奉为自己的老祖先,因为都姓李嘛,所以自然而然推崇道教。直到太宗时期,对于佛教也并不怎么感兴趣。你别看《西游记》里他和唐僧手拉着手又是拜把子又是敬天地的,那都是吴承恩编出来的。真正的情形是李世民根本就不支持玄奘西行,玄奘打了几次申请报告都没有得到批准,只好自己偷偷溜出长安,乔装改扮成难民出了趟国。

玄奘从印度取回来的是印度唯识学的经论,这让太宗大开了眼界,更让大唐的太子李治成了玄奘忠实的粉丝。玄奘后来工作的那座慈恩寺,是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修建的,他一听说玄奘回来之后没有地方译经,立刻腾出来给玄奘用。当时的慈恩寺有十来座院落,房屋有一千八百多间,比我们现在看到的西安大慈恩寺大了。

后来李治当了皇帝,更加支持玄奘的译经工作,大力扶持佛教业。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他的皇后分不开的,他的皇后就是大鼎鼎的武则天。

武则天是出家当过尼姑的,这段历史大家都知道。也许就是由这一段经历,使得武则天对于佛教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怀。所以,她坐上女皇的宝座,立即下诏规定佛教列于道教之上,和尚的地位高道士,这是唐朝第一次明确提出对佛教的尊崇,从此确定了佛教在唐至高的地位。

西安有不少的皇家寺院遗址,像慈恩寺、荐福寺、青龙寺,都那个时候皇家敕造的寺院。大唐的上层阶级对于佛的尊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唐玄宗的儿子李亨非常崇拜兴善寺里的一位僧人,经到寺里听这位僧人讲经说法,俩人的关系非常好。安史之乱爆发的候,玄宗避难四川,李亨就是在这位僧人的点拨下,迅速称帝稳定局面。这个僧人就是非常有名的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法师。僧侣预朝廷政事在后来的唐朝屡见不鲜,他们具有非常高的政治地位,受朝廷的重视。

这让佛教一时在长安非常盛行,当时的高僧、名僧全都聚集在安,说法、译经、开道场,包括很多外国僧人也纷纷赶往长安。像影《妖猫传》里的日本和尚空海,就是不远万里来到长安的青龙寺法的。他在长安待的时间并不长,学的东西却不少,回到日本以后创立了一个真言宗。直到现在,日本的真言宗还把中国的青龙寺认是祖庭。

百姓对佛教那就更加痴迷得不得了。白居易有首诗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实在是把大唐人忙着修佛念经的情形描绘得生动极了。当时佛教深入人心,全国各地出现了“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的现象,心心向善,人人念佛,甚至有不少屠夫都在佛教的感化下“放在屠刀,立地成佛”。与之相应的,大唐的佛教寺院也空前多起来。

虽说都是佛教的寺院,但在唐朝那会儿,根据规模的大小以及建造方的不同,叫法可大不一样。

有一种是“民营寺院”,就是私人营造的寺院,名字叫法不一,有的叫“招提”,有的叫“兰若”,还有的叫“精舍”,但无论招提、兰若或精舍,规模都不大,相对来说,还是那些官办的寺院显得宏伟壮丽,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大慈恩寺、荐福寺、青龙寺。唐朝那会儿,这些大型的寺院还有一个名字,叫“珈蓝”,这个是外来词,是从梵语音译来的,指和尚们共同居住的地方,当然就是寺院了。

提到和尚,我又想多说几句。有句话说:“不是所有骑白马的都是王子”,我也补充一句:“不是所有剃光头的都是和尚。”在唐朝,一般的出家人,都叫作“沙门”“沙弥”,或者“比丘”。你要是在唐朝随随便便管个出家人叫“和尚”,那他一定以为你这是要拜他为师父了。因为在唐朝,“和尚”是个非常受崇敬的称谓,好像我们现在的“教授”一样,可不是随随便便能受用得起的。

和尚是个好职业

在唐朝当和尚(我用错词了,这里指的是出家人)有不少的处,且听我给你们一条一条地说。

唐朝的出家人是不用缴税的,而且因为皇帝看重佛教,所以总不断地赏给寺院土地,这让寺院的经济发展有了足够的资本,有一寺院甚至开展了不少的经济活动,让出家人有了非常不错的收入,大概是当时年轻人愿做和尚的一个原因。

当然,钱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出家人拥有极高的社会位。“佛能带人走向极乐世界”,作为佛在人间的代言人,出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欢迎,是极受尊重的一份职业。而父母愿让孩子去出家,也是看好这个职业的前途,说不定就能培养出一个像玄奘那样的大师来,那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了。

所以,当时很多贵族子弟都在和尚这个行当里,最典型的,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三车和尚。

三车和尚,也就是窥基法师,他的叔父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尉迟德,所以这个窥基在未出家以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官宦公子。他会儿的日子过得是怎样呢?当然与大唐其他的贵公子一样了,美女美酒与没完没了的歌席酒宴,那个时候的他可从不曾想过自己会与佛教扯上什么关系。

但自从他遇到玄奘以后,这一切都改变了。玄奘慧眼识英,见到这个尉迟公子的时候,一眼就看出这是位极有佛缘的人,并且认定便是自己事业的后继之人。

尉迟家里人都为玄奘法师能挑上自家的孩子感到高兴,恨不能大摆宴席以示庆贺,可是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尉迟公子,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地去过出家人的日子呢?于是便向玄奘提出了三个条件,出家可以,但第一不能断了他身边的美人,第二不能断了他的美酒,第三不能断了他的美食。

他以为这些条件会遭到玄奘的拒绝,不料玄奘微笑着答应了他全部的要求。所以窥基出家以后,出门常常三车相随,一车装着经论,一车自乘,一车装着美女和佳肴。久而久之,长安城里的百姓便送了他一个“三车和尚”的称号。

玄奘挑选尉迟公子并不是偶然,他一定是有深刻考虑的,无论学识、家世都在他的衡量之内。好在这位尉迟公子并没有辜负玄奘的苦心,做了和尚的他很快就在老师的教导下开始做起了译经的工作。后来,唯识宗的发扬光大全凭了这位三车和尚。所以你千万记住,玄奘真正的得意弟子其实是这位出身高贵的窥基,而不是那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猴子。

玄奘还有一位弟子,在历史上也比较出名,他的名字叫辩机。比起他的师兄三车和尚,这位小师弟虽然也跟着师父学经译经,但他出名却不是因为佛法,而是因为一段风流韵事。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一路西天取经,遇到的除了妖魔鬼怪,就是对他死缠烂打的美女。有的时候觉得很奇怪,一个长得十分标致的美人儿,怎么会喜欢一个和尚呢?

在这个问题上,人家吴承恩还真是没瞎说。唐朝的和尚,在美女界那还真是很吃香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