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宗教篇(第3页)
楼观台在终南山下,距离长安并不算远。有一种说法,说当年那个关令尹喜截下了老子,就把他带到了终南山,这里有尹喜自己盖一座小楼,取名“楼观”。老子在那里写了五千言,就骑牛西去了从此以后,这位令尹工作也不要了,每天就在这楼观里潜心研究老留下的这五千言,并把它当作一种学术思想发扬光大。到了秦始二十八年,嬴政在这个地方建了座清庙以纪念老子,之后汉武帝又这儿建了座老子祠。从此,楼观台便成了道教的发源地。
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对于老子的认亲活动就进行得更加没羞臊了,他直接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这可是个非常不得了封号,比太上皇还要大好几个级别。纵然他的老婆武则天对于佛教心一片,但碍于整个老李家都拜了老子当祖宗,那她也就只好封老的母亲为“先天太后”了。
到李隆基做皇帝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说他就是老子。这梦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李隆基醒来后是坐不住了,立即下令重修楼观台,并说梦里老子交待他了,说楼观说经台附近有老子的玉像一尊。派人去挖,果然还就真挖出了。李隆基诚惶诚恐地把这玉像迎回兴庆宫,在大同殿里供奉着,下诏全国各地都要设玄元皇帝庙,并且在长安招了一大批学生,专学习老子留下的五千言。为了显示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他还把《子》从此改为《道德经》。这“经”的意思,当然就是比一般书的格要更上一个档次了,受重视的程度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道教与佛教并行,两家各不相让,谁也服气谁。但是,佛家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佛”取得了民心,“道”行再高深,离老百姓的日子总是有些远,纵然背后有皇帝在撑腰,但佛教一直却处于领先道教的优势地位。
事情一直发展到唐武宗时期,武宗是个坚定的道教徒。他身边有个道士叫赵归真,天天在皇帝耳朵边儿上说要一扫佛教的歪风。正是瞌睡找枕头的时候,偏偏这些佛教的僧人们,还真就给人家递上了个枕头来。
到了武宗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寺院经济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要么是皇帝赏的,要么是有钱人送的。因为唐朝的法律规定了寺院里的僧尼不仅拥有土地所有权,而且还不用缴税,所以那个时候的寺院全都肥得流油,僧尼们也都一个个成了穿着袈裟的地主。
他们有了钱以后,就想要钱生钱,于是偷偷地搞信贷业务,开当铺,放高利贷,有的还以救苦救难的名义到处敛财。因为他们所有的收入都不必缴税,等于赚多少钱全是他们自己的。你说,如果你是皇帝,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存在吗?更何况寺院里这种优越的条件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剃头去当和尚,那全国其他的行业要怎么办呢?
抓着了这个“枕头”,赵归真就开始在唐武宗面前大做文章,终于鼓动了自大唐建国以来最兴师动众的一场灭佛运动。
这场灭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致命的,寺院能毁的全毁了,僧尼该还俗的全部都还了俗。自此道家独领**,佛教一蹶不振。
说到这儿,你一定会问,一个九五之尊的皇帝,为什么会听道士的话呢?怎么,难道你真的忘了吗?道家有个看家的本领,就是炼丹治病,可保长生不老呀。哪个皇帝不想长生?哪个皇帝不害怕生病?只要道士们说他们能让皇帝青春常在,有哪个皇帝不愿意听从他们呢?
唐朝有不少皇帝跟道士打成了一片。
唐宪宗就是个例子。唐宪宗本来是个挺有作为的好皇帝,元和中兴是他一手创造的辉煌,只可惜好景不长,就是这么个挺有作为的好皇帝,却迷上了修仙术,整天在三清殿和一群道士学炼丹,不问朝政,最后死在了宦官手里。还有什么唐穆宗、唐敬宗、唐宣宗,包括唐武宗,这些皇帝全都被道士那长生不老的丹药给哄得五迷三道,但哪一个也没真的长生不老。他们也不想想,真要有那长生不老的仙丹,这世上哪有他们老李家的天下呀,秦始皇肯定活得好好的,这天下说不定还是人家老赢家的呢。
有一种理想,是位列仙班
提起道教,总会想起一股子的仙气,道家好像天生有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要不怎么会有“仙风道骨”这个词呢?没有错,这就是道家那不食人间烟火一般的气息赋予给他们的可以被假想的、仿佛是神仙一般的气质,这是道家与佛家不大一样的地方。
其实道家与佛家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又有很多地方很近似。佛家有西天佛祖,道家就有玉皇大帝,佛家有这个菩萨那个罗汉的,道家就有这个神仙那个魔王的。你仔细回忆一下《西游记》这本书,其实吴承恩那就是个典型的民族主义加爱国主义者。他把佛家和道家揉和到了一块儿,结果最后是佛家一有事儿,都得请道家的神来帮忙。妖怪打不过了,和尚又被捉了,没有哪一次不是被神仙出救了的。
这些神仙都是打哪儿来的呢?他们全是道家根据中国民间的说,仿着佛家的世界给编出来的,而且有着一整套完整的神仙体系最高级别是“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尊。其中这位道德天尊大家最熟悉,就是给孙悟空炼了个火眼金睛太上老君。
三清之后是五老君,分管着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接下来是帝,天帝也是分了六个方位,上、下、南、北、东、西各管一方,皇大帝居上排第一,管理着天上的诸位神仙;另外还有北边中天北紫微大帝,管理着日月星辰;西边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是管理天的兵革战争的;南边的长生大帝,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寿星,管理着下万物生灵;下边的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管理着山川大地,这是女神仙,老百姓都叫她后土娘娘;东边的东极青华大帝,也就是咱常说的太乙真人。
天帝底下还有各路的神仙,什么风雨雷电、草木山川,包括看门的有门神,厨房里有灶神,就连牲口圈里都有马牛瘟神。总之这地有一行,天上就得有一神。他们经由道家一点一点地描划,到了唐这会儿,基本上算是各路神仙全都到齐了。包括后来大家非常熟悉八仙,这个时候也陆续地有了张果老、吕洞宾和韩湘子。他们也是生爹教养,和平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们都修道,比如这个张果老,原名叫张果,就是隐居在中条山的一个道士。据说此人修炼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精通各种道术,后来有一天,突然就闭上眼睛化仙而去了。还有一个吕洞宾,此人考过进士,但却不热衷于仕途,整天一个人待在家里思考人生,有一天突然离家出走纵游天下,后来就做了神仙了。另有一位韩湘子,还是大文豪韩愈的亲侄儿,这孩子,对做官没兴趣,对娶老婆也没有兴趣,独独对修道有兴趣,最后也修成正果,成了神仙了。
这些凡人能成仙的例子太具有励志效果了,所以纵观整个大唐,无论是贫苦百姓,还是皇亲贵族,有太多的人纷纷加入了这个想要修道成仙的行列中来。随随便便数一数,大唐的公主们像什么金仙啦,玉真啦,永安啦,安康啦,全都做了女道士;做官的也不少,比如那位写下“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还有一位大宰相姜公辅,他们都修道。当然这些人也未必个个都想当神仙,其中也有不少是因为生活过得不怎么顺心,想借修道的清静来躲避现实的;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身体不好,真的就在道士这儿求医问药把病给看好了,从此迷上这一道的;更有一些人,是看淡了功名利禄,选择退隐山林潜心学道的。
总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入道的理由。
他们入道以后,主要课程就是每天练习气功、炼服丹药、炼黄白术(道士们以为他们真的神通广大,把一些铜、铅、锡之类的金属通过他们的点化,就能变成真金白银。这个技术,就叫黄白术)。这些修炼课程主要流行于那些想要升仙的、求长生的包括皇帝在内的有钱有权的阶层;老百姓间也有道术流传,但仅仅是些求符问咒、行医卜卦的,比起那些想要寻求长生不老的人们来说,这还都只是些生老病死的问题。
有没有人真的修成了神仙呢?据我所知,目前还真没有。毕竟修道成仙实在是件太费时间的事儿。做神仙毕竟太难,还是先把人做好了再说吧。
在大唐,你知道还有这些“教”吗?
有一种说法,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不像西方人对上帝、穆斯林对真主那样,无论从外在到内在,都迷信得一塌糊涂。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宗教信仰呢?大概是因为孔老夫子的儒家学说太深入人心了,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潜移默化,其实早已是一种信仰了。
所以那么多年过去了,无论外来的哪一种宗教,企图通过传教的方式来占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都没有成功。在这些外来宗教里,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是佛教,最终还被汉化了。除了佛教以外,还有其他宗教,也曾在唐朝的时候随着丝绸之路陆陆续续来到了长安,但一直保留下来的,还是伊斯兰教。
现在的西安人,管伊斯兰教叫回回教,因为教徒全是回族兄弟,每天戴着小白帽,定时定点在清真寺里做礼拜,这些清真寺有不少是唐代那会儿就有的。
唐高宗时期,长安城里来了一批阿拉伯人,一行二十三人,他们是来拜谒大唐皇帝的,顺便来开开眼界,看看繁华的长安城。这些阿拉伯人有个共同的称呼,叫作穆斯林,这是个音译词,意思就是伊斯兰教的信奉者。所以,既然他们都来了,他们的伊斯兰教自然也就跟着一起来了。
之后,来到长安的穆斯林越来越多,这些人多半儿是来做生意的,这些穆斯林喜欢长安的生活,有很多人来了以后就不想走了。
但这些穆斯林有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就是他们不管走到哪儿,每天都得向他们的真主做礼拜,要有礼堂,有寺院,这是雷打不动的事情。可是他们大老远地从阿拉伯到长安,总不能把寺院也背着一块儿来吧。所以说,大唐的皇帝真的是非常有包容心,也很大方,就给这些穆斯林批了一块地,让他们在那里盖清真寺。从此那些来长安的穆斯林就围绕着清真寺定居下来了,现在被炒得火热的回民坊,就是这么形成的。
除了阿拉伯人以外,波斯人也把他们的宗教带来了。如果你现在来西安,乘坐地铁到开远门站的时候,就一定会在站台的广播里听到“景教寺”的介绍。这景教,就是波斯人带来的宗教。
啥是景教呢?
所谓景教,其实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叫聂斯脱里派,是从当时的希腊东正教分离出来的,因为有点异端邪说的意思,就被逐出了教会,后来流传到了波斯。公元635年,一个叫阿罗本的波斯人把它带到了长安,“景教”是它在大唐的名字。这应该是最早到达中国的基督教,但因为是外来的,所以武宗灭佛的时候,连同佛教一起被禁止了。
除了景教以外,还有摩尼教,也是波斯人的宗教,大概是在武则天时期,经由回鹘,也就是咱们现在的新疆地区传入长安的。摩尼教在长安并没有起过多大的风浪,在武宗灭佛时同样被打击了。但摩尼教却偷偷地藏着种子,悄悄干起了“地下工作”,他们很懂得走群众路线,逐渐在民间慢慢发展,重新改头换面,形成了明教。明教后来逐渐演化,就变成了我们经常听到的“白莲教”了。
还有一个祆教。“祆”字发“先”的音。祆教是波斯人的国教,因为信奉火神,所以又叫拜火教,在基督教诞生以前就已经很“火”了。祆教到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早,大约是在南北朝时期,不过要说鼎盛时期,还是在唐朝。那时候,长安城里祆教的教祠特别多,朝廷里还专门设有祆官,位从七品,可见当时朝廷对祆教还是非常重视的。只是,因为是异教,所以同样没有摆脱被武宗消灭的命运。到了今天,咱们几乎都不大认识这个“祆”字了,因为这个宗教目前已经很少有人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