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章 婚恋篇(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自前一年崔护离开以后,绛娘便对他日日记挂,时刻不能相忘,整天盼着能与崔护再次相见,可偏巧那一天崔护来了,她却正好去了亲戚家。绛娘回来后,见到了崔护题在门上的诗,又悔又急,就病倒了。相思本就使人愁,再加上这姑娘可能心病实在太重,没几天工夫,就香消玉殒了。

崔护听绛娘的父亲哭着向他诉说了这一切,肠子都要悔青了,他抱着绛娘还有余温的身体大哭不止。说也奇怪,大约老天爷真是有心要成全这一对,在崔护寸断肝肠的哭声里,绛娘居然缓缓地睁开了眼睛——她又活了过来。

崔护欣喜若狂,欢欢喜喜地就把绛娘娶回家了。

故事讲完了。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绛娘正是待字闺中年纪,她对崔护一见钟情,从此念念不忘。她的老爹爹其实是很尊她的这份爱情的,并没有像很多虐心剧里演的那些迂腐的老爹一样因为怕女儿搞出什么伤风败俗的事情,就赶紧把她嫁掉。绛娘的老爹是一直在陪着女儿等崔护的,这样的老父亲,在一千多年以前,确是相当开明、前卫了。

这是大唐平民之间的爱情,像这样的爱情在大唐民间可不是仅一例。绛娘是土生土长的长安姑娘,有点陕西人的一根筋,爱上了头牛都拉不回来。而江南的小晁姑娘,同样也是个花痴。

晁姑娘芳名晁采,家住江南。与绛娘农家姑娘的出身不同,晁姑娘生在书香之家,从小就舞文弄墨,很有些文采。她们家隔壁住着户姓文的人家,文家有个男孩子,与晁采从小一块长大,是真正的梅竹马。重要的是,两个人都是文青,平时没事就爱对个联和个诗的。随着年纪一天天长大,这俩人就开始眉目传情了。

有一天,晁姑娘家里种的莲花结了籽,姑娘偷偷地摘了几颗派丫鬟给文哥哥送去,还悄悄地写了句话说:“吾怜子(莲子)也,欲使君知吾心苦耳。”这是多么含情脉脉的表达呀。

小哥哥立即心领神会,感动得小心脏扑突突得乱跳。他把莲子在庭院里,后来居然长出一朵并蒂的莲花。这兆头太好了,他赶紧去找姑娘表爱心,俩人就私定了终身。

姑娘的妈妈是个和绛娘的父亲同样开明的家长,既然你们两个好上了,看起来也是郎才女貌,我还能有啥说的呢?

在唐朝的百姓间,因为没有权势与金钱的交易,男女之间的爱情往往显得纯真而美好。像崔护与绛娘,晁采和文郎,他们都是两情相悦,最终结为了眷属。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个爱情故事,说一个小伙子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卖香粉的小姑娘,一眼就喜欢上了人家。于是就天天都到人家的摊子前买香粉。买得多了,姑娘就问他,你天天买粉,都给谁用呀?小伙子会说话,说:“我喜欢上了一个人,为了见她,只好天天买香粉。”

姑娘一听,心里马上就乐了,原来她也早就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在大唐,爱情来得就这么简单。

民间的这股自由的爱情风,对于大唐的上层社会也逐渐产生了一些影响,虽然门第与金钱的观念依然盛行,但有些父母也会考虑在门第相当的家庭里,让子女们自主择偶,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李林甫了。

李林甫给他们家客厅的墙上开了个小窗,只要有青年才俊来家里做客,他就让女儿站在小窗前偷看,看上了就是他们家的女婿。不过李林甫叫来的这些小伙子,个个可都是有家庭背景的,至少也是个新贵族,比如新科状元啥的,平头百姓是绝不可能成为宰相家的女婿候选人的。王宝钏与薛平贵的爱情就是个例子,什么家底都没有,还想和宰相家的千金谈恋爱,那还是有困难的。

说点儿不太好意思提的事儿

这点儿不太好意思提的事儿与性有关。

唐朝是个性相对比较开放的时代,对于中国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不再被人们看作是生活作风问题的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恋情,在唐朝的时候根本就不算个事儿。

大家一定听说过《西厢记》里的崔莺莺。

崔莺莺其实是唐代大诗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里面的人物。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元稹,但要是提起那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来,那可就几乎是无人不知了。这首诗是元稹写给他婆韦从的,怎么听都是一片情深似海的样子,谁读了不说元稹是个情郎呢?

实际上,元稹还真不怎么厚道。不信听我给你聊一聊。《莺莺传》是元稹的原创,几乎是部自传体小说,后来被元朝的王实甫改了《西厢记》,但情节已大变。元稹小说里的崔莺莺后来并没有和生花好月圆,而是被始乱终弃,后来只好另嫁了他人。而张生看上京城丞相家的女儿,跑去攀高枝儿了。

张生的人物原型就是元稹,小说中“莺莺”的原型,是他在韦之前的恋人。他在抛却这段感情之后,还利用这段感情在他的文学路上赚足了人气,留下了这部经典的《莺莺传》。

重点不是元稹,咱们今儿要聊的是他塑造的崔莺莺。从元稹的说一直到元代王实甫的戏剧,这个多情的女子在经过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以后,虽然结局从不幸被抛弃变成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但爱情初她主动向张生投怀送抱的情节却始终没有改变过,这位千金抱着她的小枕头,在丫鬟红娘的搀扶下大大方方地上了张生的床。

说到这儿,好多人会不信,古时候的女人多保守,万喜良不小心瞧见了孟姜的一只手腕,孟姜就得非他不嫁了,这是多么严格的封礼教啊,怎么崔莺莺就能大大方方地和张生未婚同居呢?

那是因为在唐代,女人的贞洁观念其实是非常淡薄的。

“贞洁”二字是孔孟之道强加给女人的,尤其到了宋明理学以后,更是大行其道。但大唐的女人受“胡风”的影响,把贞洁看得并不是那么重,社会也从不要求她们持有贞洁观。不信咱们就看看唐朝的皇帝们,李治娶了自己老爸的女人,李隆基娶了自己儿子的媳妇,一个个还都爱得死去活来的,压根没有想过她从前是属于另一个男人的。

所以,崔莺莺趁着夜深人静,由红娘陪着到了张生的小屋,这个情节被写进元稹的小说里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说明这点儿事在唐朝根本不算个事儿。

大唐的男人没有“处女情节”,不仅像莺莺这样的婚前性行为非常普遍,即便是婚内出轨,在大唐往往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夫妻两个人似乎心照不宣,各玩各的,谁也不太干涉谁。

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大家都知道,是个倒霉的儿子,没当几天皇帝,就被老妈武则天收了皇权,赶到房州去了。李显跟他老婆韦氏在房州过的日子和普通老百姓没啥区别,韦氏天天发脾气抱怨,天天做着有朝一日重回皇宫的美梦。李显也想回长安,从小在皇宫里长大的人,咋可能甘愿住在房州这种地方?于是李显就给韦氏说:“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意思是,有朝一日咱要是真的过上了好日子,咱俩谁都不要管谁,就可着劲地玩。

这话后来真的应验了。李显又回到了长安当皇帝,韦氏荣升皇后宝座。韦氏找情人,李显装作看不见。

还有更绝的。唐朝第一美女杨玉环有个兄弟,叫作杨国忠,家里的姊妹一得势,他从此也就成了人上人。有一次,杨国忠到江浙差。江浙那是什么地方啊,风景如画,美女如云,杨国忠便多玩了一段时间。这一玩可不要紧,他们家后院出事了。什么事儿?他老婆怀孕了。孩子是谁的?甭管谁的,反正不是杨国忠的。

等杨国忠从江浙归来,一看老婆的肚子怎么大了?杨夫人手抖,心不慌,反倒深情款款,满面泪痕,拉着杨国忠的手说:“我你想得简直不行了,天天晚上做梦梦见你。不光梦见你,还梦见和共赴云雨。然后,就怀上了。”

这样的鬼话,杨国忠真的信吗?他又不傻,他也只是懒得再管这事儿了。要真把那顶绿帽子明晃晃地给找出来,面儿上也不好看啊既然是梦里怀的,那就梦里怀的吧,反正你跟别人怀孩子的时候,在外面也没有消停过嘛。

所以,唐朝的婚姻制度虽然提倡一夫一妻制,但其实,婚外情却屡见不鲜。大唐的风气之所以能够容忍这样的现象发生,和唐代开之君带来的胡人血统有关,因此整个大唐的中前期,大家就是这乱,连皇帝老儿也没办法管。

第七节亲爱的,我们结婚吧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结婚总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总觉得现代人结婚似乎越来越难,我身边三十好几的大姑娘小伙子一群一群的,还都耍着单。有的说媳妇不好找,有的说没有钱养家,还有的说,结婚干啥,一个人过得不是也挺好?

听了这话,我可就有点着急了。你这话也就是放在现代说说了,要是敢往回倒个千八百年的,活在大唐,那你有可能就是犯了抗旨不遵的大罪。

这话还真不是吓你,关于劝告市民朋友们早点结婚生孩子的事情,大唐的皇帝那可是下过诏书的。《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上说得明明白白:“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意思就是说,男子的年龄在二十岁、女子年龄在十五岁以上,以及死了配偶服丧期满的,就要赶紧给他们做媒,让他们结婚生孩子吧……看到没有,连皇上都在为这些剩男剩女们操碎了心。

你也就是生在现在了,如果你生在大唐,二三十岁的大姑娘小伙子还不找对象,连你的父母官都得跟着遭殃,因为《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上面还说:“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这又是啥意思呢?这是说,如果你到了岁数不结婚,就会直接影响到你们当地父母官的仕途。他们如果能让你们一个个都早早地结婚生孩子,那就能升官,反之可能就要挨板子了。

这下是不是觉得,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再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了?准备好了吗?赶紧找个媳妇吧。

婚前几件事,一样也不能少

找媳妇是件大事,虽说有皇帝老儿和地方官儿催着,那咱也不能太着急,该走的程序,该办的手续,可是一样都不能少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