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章 饮食篇(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最后再来看一只极尽奢靡的酒杯,它的名字叫作掐丝团花纹杯。

黄金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时代,中国最迟在商代也已有了黄金制品。但即使在今天,黄金也是极其有的贵金属,市面上一克黄金的价格大约要在三四百块钱左右。而一千多年以前的大唐,黄金则更为稀少。即便如此,也抵挡不住上社会对黄金器皿的追求与喜爱。那是一个太平盛世,社会的繁荣富也为他们提供了拥有大量黄金的可能,所以唐代的金银器制作是非常发达的,制作工艺也相当考究,花样更是丰富多彩。它们被大量用饰品与生活用品之中,其中也包括酒具。

就好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只掐丝团花纹金杯一样,百分之百纯打造,通体金光夺目,十分耀眼,而最令人惊叹的是杯体上的掐丝团花饰纹,精致细微,真是巧夺天工。

掐丝是一种金属制作工艺,制作的过程是先将金子打成极薄的金片,然后再将金片切成细丝,盘成花的形状,最后用粘合剂粘贴在杯壁上,既有东方色彩,又兼具了西方特征。所以,这只金杯也是东西文化结合之下的一件工艺品,看起来奢靡华贵又带有典型的异域情调。

瞧,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位,就是一位和我一样靠写字过生活的人,一年下来赚的稿费维持个生活还紧紧张张的,哪儿还有闲钱去置办那么精致又昂贵的酒具?此人姓牟,虽然清贫,但却依然好酒(无酒难成诗吧,这是大唐文化人的习惯)。他要请朋友喝酒,但是买不起好酒杯怎么办呢?牟先生有办法。他带着朋友,划着小船,到湖中心折一叶绿荷就当了酒杯,这样喝酒的创意,竟然也成了大唐饮酒界的一件雅事。

国酒PK洋酒

白居易非常有名的《赠刘十九》里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哥俩喝酒绝好的境界,天气有些寒冷,又不能去逛街,干点儿什么好呢?炉火烧得正旺,挺暖的,不如就着这炉火来两杯?

他们喝的是什么呢?他们喝的是“绿蚁酒”。就这酒名字,疑了人类将近一千年。大伙都在琢磨,大唐人可真厉害,把蚂蚁泡酒就喝了,而且还是绿色儿的蚂蚁,这样的蚂蚁怕是不好找吧?

其实不是这样。绿蚁酒不过是一种米酒,但却是绿色的,只是这种绿蚁酒的制作方法如今已经失传了,所以它究竟是个什么味道,们现在是无法知道的。但从白居易的另一句诗“香开绿蚁酒,暖拥绫被”看起来,这绿蚁酒该是十分香的了。

白居易不光爱喝绿蚁酒,他还说“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可见在白居易的心里,这世上最好喝的酒其实要属这黄酒。这酒有多好喝呢?估计现在有一半的人都尝过,它其实就是我最熟悉的黄米酒。论起味道来,浙江绍兴的怕是要排第一,其中最名的当属花雕。

你问我什么?唐朝人喝不喝白酒?那咱是不是得先把啥是白酒搞清楚了。

中国人说的白酒,还有个名字叫烧酒,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喝过,反正我喝过,这酒一入嗓子眼就有种浓烈的刺激感,火烧火燎的,酒这名字估计就是这么来的。到底唐朝人喝不喝烧酒呢?李时珍《本草纲目》里面有句话:“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瞧,意思是咱们中国人到了元代才学会了烧酒的制作工艺。

懂点酒的人都知道,烧酒其实是蒸馏酒,它同咱们前面说的黄不一样,黄酒是通过粮食发酵酿成的,烧酒却是经过蒸馏技术酿的。虽然中国一直都以古老的文明引以为傲,但我们必须承认,关于蒸馏技术,我们的确是在元代以后才开始掌握的。因此,唐朝是没有烧酒的。至于说现在有些酒商动不动宣传他们厂里的白酒历史至少有一两千年这样的话,实在是有点吹得没边儿了。

说起来,最早在汉魏时期,其实就已经有了葡萄酒,但那个时候的葡萄酒可都是地地道道的“原装正品外国货”,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不会种葡萄,更不懂得葡萄酒的酿造技术。所以说,葡萄酒在当时应该算得上是正宗的“洋酒”系列。

直到唐太宗时期,才开始有了国内加工生产的葡萄酒,这事儿记在一本《册府元龟》的书里,说是太宗当时攻打西域一个叫作高昌的小国,战利品里就有一种叫作“葡萄”的植物,他把葡萄种在了长安附近,长出果实以后,又找高昌人教长安人葡萄酒的酿酒技术,于是长安人才喝上了葡萄酒。

不过那个时候的葡萄毕竟是外来物,没有大面积种植,所以葡萄酒非常珍贵。因此,也就有了其他的水果酒来代替葡萄酒,比如用郁金香来调味的酒。

郁金香也是个外来品,是从波斯和印度传进中国的。据说郁金香的香粉既是一种治疗内毒的药物,也可当作香料来使用。在唐代,人们就用郁金香的香粉来调酒。李白有一首诗里说,“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他在这里同时提到了唐代的两种洋酒,一种是郁金香酒,一种是琥珀酒。

琥珀酒是从波斯进来的,同时来的还有一种玛瑙酒。老杜诗“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中的“琥珀”和“玛瑙”说的其实都是酒。这两类“洋酒”在当时的文人中间应该是非常流行的因为不光李杜,还有很多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提到过这些酒。“琉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先不说这酒的味道如何,经诗人这么一描写,就已经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除此以外,大唐的洋酒系列里,还有一种叫作龙膏酒的洋酒,是西亚一个藩属国进献给唐宪宗的。据说这种酒“酒色幽黑如纯漆”藩属国贡使说,这是用当地特产的一种鳄鱼经特殊工艺泡制的,不可以补气血,壮筋骨,驱湿邪,滋心养肺,还可以“延年益寿”。宪宗一听,好奇心起,开坛即饮,味道果然与众不同,从此就放不下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反正自从他喝了这龙膏酒以后,真就觉得神清气爽飘飘欲仙了。

生意兴隆的“酒吧业”

有酒,就得有个喝酒的好地方。唐朝人的性格热情奔放,大都不会一个人闷在家里自酌自饮。李白不是说了吗,就算是剩下一个人那也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喝酒,总得人多了才热闹,以才会有酒吧这种场所的存在。

唐朝的酒吧叫作酒肆,通常门口都会“旗帜鲜明”,远远就能得到。“试问酒旗歌板地,今朝谁是拗花人”,这酒旗就是大唐酒肆最鲜明的标识,叫“旗望”,挑在酒肆的大门口,多用青白布制成风一吹,“啪啦啪啦”地招展着,很是迎人(长安方言,招人喜欢的意思)。

陪酒女郎也是个职业,无论现代还是唐代,她们一直都存在。只不过要想在唐代做一名合格的陪酒女郎,好像比现在更不容易。因为除了喝酒,琴棋书画样样都得会一点,不然怎么应付得了酒桌上的那些文化人呢?

对于她们的培训是从小就开始的,得学吹拉弹唱,还得懂诗词歌赋。哄酒宴上男人们高兴的时候,得能歌善舞说笑话;陪他们解闷聊天呢,得吟诗做对像个女秀才。所以唐朝的陪酒女郎,多半都是才艺双绝,外带一个好相貌。

这些女孩子在当时被叫作“酒伎”,一桌酒宴上往往都坐好几个。酒宴上重要的客人,至少需要两个酒伎来作陪,一边劝酒,一边逗乐,人称“两头娘子”。两头娘子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无论她有多么会唱会跳会写诗,都不过是社交场合里的陪衬品。所以在唐朝,良家妇女轻易是不参加什么酒宴的,万一不小心被当作两头娘子,那人可就丢大了。

论说起来,这两头娘子的服务应该已经算是够周到了,不过,大唐的男人天生都有着猎奇的心。这两头娘子再好,总是司空见惯了的,于是胡姬的生意自然就好起来了。

胡姬,就是大唐时代的洋妞。

在唐朝,随着经济文化的对外开放,长安聚集了很多的胡人。他们将他们的文化与风俗一同带进了长安,一度竟在长安刮起了胡风热,而胡人的女子——胡姬自然也就很受大唐男人的喜欢。

胡姬长得与中原女子是不一样的。高鼻梁深眼窝,性格热情放,尤其是这些胡姬个个能弹会跳,动作大胆撩人,眼神妩媚难挡,所以使得五陵少年成天围着她们转,连李白的诗里都说:“五陵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胡姬一入长安,大部分都加入了长安的酒吧业。她们的酒肆与安传统的酒肆不一样,卖的多半是“洋酒”;她们的服务,与两头娘子也不太一样,胡姬的服务显得更火辣,也更会撩拨人。尤其是她跳的舞蹈,一时间竟引领了当时大唐的文艺时尚,就连杨玉环也在里学着跳。这就是非常有名的“胡旋舞”。

胡旋舞最早传到长安还是在北周时期,为了能够达到兄弟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北周皇帝决定和突厥国的可汗做亲家。可汗一听高了,大大方方地就把女儿送到了长安,陪嫁的队伍里不仅有黄金宝,还有一支三百来人的突厥乐队,在这支乐队里就有一批会跳胡舞的突厥女子。如果史料记载没有错的话,这种转起圈儿来好像一风的舞蹈就是她们带进长安的。那一年,是公元568年。

后来到了唐朝,随着到长安的胡人越来越多,会跳胡旋舞的胡女也早就不只是宫廷乐队里的宫女了。她们在酒肆里一边跳舞,一卖她们的“洋酒”,很快就兴旺了长安的酒吧业。

当然,或者也可以说,现在的酒吧里,再也找不到可以让人诗性大发的胡姬女了。这也是个理由。

唐人酒桌上的那些事儿

无论酒伎还是胡姬,其实都是男人酒宴上的点缀,说到底,都是为了给男人找乐子的。唐朝酒桌上的乐子离不了这些年轻的女孩子,她们通常是酒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艳菜,有色,有香,有的时候,也有些“权力”。

这个权力,是由酒桌上的游戏赋予她们的。

唐朝人喝酒不会是两个杯子碰一块,说句“先干为敬”就完事的,既然酒席宴上总是要寻乐子的,那就离不了玩些小游戏;既然是游戏,就要有个游戏的规则;既然有规则,就得选一个执行规则的人出来,这人在当时叫作“席纠”,或者叫“觥纠”,又或者叫“酒纠”。他们是酒桌上最大的官儿,凡是坐在酒桌上的,管你多大的人物,也不论长幼,都得听这酒官的。而这酒官,通常都是由这些酒伎担任的,有点儿像游戏裁判的意思。

那么就有人要问了,唐朝人的酒桌上一般都玩些什么游戏呢?是不是也是玩色子、比大小或者玩个老虎杠子啥的呢?你可千万不要这些,如果到了大唐人民的酒桌上你给他们讲这些,估计他们可能把你轰出去,因为人家唐朝人民酒桌上玩的游戏,可远比这些高端气上档次得多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