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饮食篇(第2页)
说了半天,我们都在说唐朝点心“蒸”的功夫,不过以我的经验,似乎烤出来的点心更好吃,难道大唐人民不知道这个道理吗?那可就太小瞧大唐人民了,他们早就会使用一种叫作公厅炉的烤炉,用来制作“烤”出来的点心。
“公厅炉”是一只巨大的炉子,一般公家的大食堂里都有,是专门用来烤制食品的。和现在做烘焙一样,唐代的烘烤工艺也是有模的,比如最有名的“曼陀样夹饼”,就是用一只椭圆形的模子做出的,样子很像曼陀罗的果实,中间有馅。想象那味道,会不会和今天的铜罗烧差不多呢?
“玉露团”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遇火就会化的样子,但其实也是一种烤出来的点心。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点心里,已经到了“糖”。
唐朝已经有了糖。
唐以前中国人也吃甜食,不过一般用的都是自然糖和饴糖。什是自然糖呢?其实就是蜂蜜,而饴糖则是用高梁做的糖。
我现在说的“糖”,是“蔗糖”,这种制糖工艺是唐朝人从印度学来的。不过蔗糖在那会儿绝对还是个奢侈品,并不能像现在这样随便走到哪儿都能买得到,就是富人家里也是不敢敞开了用的。所以,这道“玉露团”自然也就身价不菲,因为它的主料里面用了糖呀。
本来是在说点心,说着说着就想起奶奶了。我小时候,我奶奶最会做的西安本地的点心是馓子。面里裹了芝麻和糖,做成像**似形状,放油锅里一炸,金黄金黄的,又酥又脆。现在好多西安人逢年过节还做这个,不过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唐朝的长安城里,早就有会做这道点心了。
唐朝人除了蒸和烤,炸的技术也不错。就拿这个馓子来说吧,他们就做得很有品味了。用酥油、蜜水和面揉和在一起,再把面拉成细细的长条,涂上黑芝麻,然后拧成辫子下油锅一炸,唐朝的馓子就成了。
还有一种油炸的点心叫“见风消”,做法是把糯米捣成粉,跟蜜汁、酒酿、糖和在一起,压成薄薄的皮,烤过以后晾起来风干,吃的时候用油轻轻炸一下就出锅——不过到底是个啥味道呢?谁也没有尝到过,毕竟现在的超市里,再也买不来“见风消”了。
话说回来,这油炸食品多少还是有些不健康的,多吃不宜,要不要来道水煮的点心尝尝呢?点心还有煮着吃的吗?怎么没有,有一道“汉宫棋”,就是煮着吃的面点呀。
说起这道汉宫棋的水煮点心,其实还挺有些来头的。据说一代女皇武则天是个象棋高手,所以那个时候宫廷里大兴象棋之风。这道“汉宫棋”大约就是受此影响,把面点做成象棋那圆敦厚实的样子,里面裹上馅,有三鲜的、虾肉的、鸡丝的各种口味,面上印了花,就成了一道很是迎合宫廷之风的点心了。
其实说起这唐朝人“点心”的面食小吃,还有很多很多,我要是坐在这儿不挪窝地说,说他个一天一夜怕是也说不完。怎么办呢?曹操当年望梅可以止渴,那我也只能靠说说这几样小吃解解馋吧。如果有人说,单凭这蒸、烤、炸、煮好像还是不够味道,想来道小炒,那你可就有点难为我了。在唐朝那会儿,“炒”还是个极为少见的烹调技术,你要让我给你找出来,那恐怕至少要跑到宋朝以后,才能见得到啦。
唐朝人都吃什么饭
瞧,我这东拉西扯地说了这么多,突然才发现我竟然到现在还有说到正题上,毕竟大唐人民也不是整天光靠点心过日子的,他们是要吃饭的呀。唉,我这人就是不太好好吃饭,总是指望吃零食过子,所以你看,差点儿就把大唐人民的主食给忘记了。
走,去看看他们的正餐,平时都吃点啥。
唐朝人不像咱们现在这样,一天要吃三顿饭,为了身材还要搞一套“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的规矩来。唐朝人没有这么麻烦,他们通常只吃两顿饭:太阳出来以后,大约早上九点左右的样子用“朝食”,这是一天中的第一顿饭;太阳走到西南角时候用“晡食”,为一天当中的第二顿饭,之后就可以上床睡觉啦。其实很多年以前我和奶奶生活在西安乡下的时候,当地人一直都是这样一天两顿饭的用餐习惯,大约就是从古时候延续下来的,听说到在还没有改变。
现在的西安人主食多以面食为主,其实唐朝人那会儿也吃面,过,这些面食在当时叫“汤饼”。说到这儿,突然想起了一段有关汤饼的爱情故事,说的是李隆基和他的原配王皇后。
那时候李隆基还只是临淄王,王皇后也还只是养在娘家的王娘。有一天,李隆基去这位将来要做他老婆的王姑娘家里串门子,人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今天竟然是李隆基的生日。姑娘心里一动,很为心上人做顿生日宴,可惜姑娘命不好,她爹是个老赌徒,把家里钱全都赌光了。没有办法,姑娘就脱下身上正穿的一件衣裳拿去了,换了钱给李隆基做了一顿汤饼来庆生。
唐代人过生日都爱吃汤饼,我们现代人过生日爱吃长寿面的习俗,估计就是打这儿一直延续下来的。
除了汤饼,唐朝还有一种特受老百姓喜欢的“饼”,叫“蒸饼”。
蒸饼在大唐很普遍,和今天的馒头差不多,也是一种发酵面点,但有的时候带馅儿,又好像今天的包子。不过无论如何,我估计蒸饼的味道都应该在今天的馒头和包子之上,不然,也不至于有人会因为受不住蒸饼的**而断了自己的仕途。
这话说的是武则天时期一个叫张衡的人。
张衡一路辛苦,好不容易从一个公务员,眼看就要爬到部级干部了。有一天早上,他在家里穿好朝服,骑着高头大马出门上朝去。路上经过一家蒸饼铺子,要么是这个张衡不知道饿了多少天了,要么就是这蒸饼的味道实在太香了,惹得张衡死活挪不动步子,买了个蒸饼骑在马上边走边吃起来。
唐朝那会儿有一种官职叫御史。御史很厉害,有点像咱们现在的纪律监察委员会,大小官员都归他管,发现你有点小毛病,立即打报告给皇上,那个谁谁谁,几时几刻做了什么,违反了哪条哪项,被举报的人就要倒霉了。
张衡就属于这倒霉的主儿,穿着官服骑在马上,咬着蒸饼,这也太有失京官的威严了。御史立即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一听,这么不注意个人形象,就给批了个“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的下场。瞧,这蒸饼是得有多香啊,要用仕途来交换。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个话题。新版《水浒传》里那个卖炊饼的武大郎,整天担个担子满大街地喊着“炊饼,炊饼”,可是掀开担子却是热腾腾的馒头。就有人说,这武大咋连馒头和烧饼都分不清呢。其实,到了宋朝那会儿,“蒸饼”这名字就已经被叫成“饼”啦,但其实还是和馒头差不多的东西。至于说,我们大家人为的那种在炉子里面烤出来的“饼”,在唐朝那会儿也有,只不名字叫“胡饼。”
胡饼是胡人带到长安来的,但却深受长安人民的喜爱。要想知这胡饼长啥样,想想新疆的馕,你就知道得差不多啦。把面团成一圆饼,外面撒上芝麻,放在炉子里烤得外酥里嫩的,就可以吃了。
胡饼也分许多档次,我上面说的这算是基础款。据说当时有一地人来到长安,吃到胡饼以后,香得忍不住大呼:“这哪里是烧饼这简直就是五福饼嘛!”这位老兄有口福,他吃到的胡饼是加了羊肉葱白、豉汁和食盐的“高级胡饼”,有别于一般的胡饼,这叫肉胡饼是有钱人常吃的东西,算是胡饼中的升级款。《唐语林》里记载过奢侈的肉胡饼,是用一斤羊肉一层一层地塞到胡饼里去,抹上油和芝麻放进炉子里去烤,烤熟以后的胡饼就是个有层次的馅饼,所以它就又有了个名字,叫作“古楼子”,我们叫它豪华款吧。
与胡饼同样来自外域的还有一种叫作“饆饠”的食物,这两个字看起来好复杂是不是?所以现在也简单叫它“毕罗”。这是从波斯丝绸之路传到中原的一种“洋餐”,但这毕罗究竟是个啥样子、怎个吃法现在已经不知道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饭刚从胡人儿传进来的时候,的确不怎么受长安人民的喜欢,可能是口味太重或者配料实在是独特得有点让长安人受不了。传说有个公子在街上遇到了一个鬼,他请鬼吃毕罗,鬼都捂着鼻子不肯吃。这虽然是个说,但却可以知道这个毕罗的味道实在不怎么样,连鬼都不吃。
后来长安有一姓韩的人家,想改一改毕罗原先的那一股子胡味就改用樱桃做原料,据说这樱桃毕罗做好以后,樱桃的颜色还是水灵的很鲜艳,味道也大受欢迎。这也算是移风易俗吧,总归是让长人民接受了毕罗饭。
最后说的是雕胡饭。
说起这雕胡饭,我估计当年李白特爱吃,瞧,他自己都说:“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可是现在我也就只能想一想了,因为这雕胡饭,到了明代以后就慢慢消失了,在就是有钱你也买不到。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雕胡饭是用菰米做成的。菰是一种草本植物,长在水里,结的籽就是菰米。按说,这种米我们是应该能够尝得到的,可是偏偏了宋朝的时候,突然生出了一种叫作黑穗病菌的寄生菌来,一旦染这种菌,菰就不结籽了,也不抽穗,但茎部却开始增肥增大形成肉茎,并且味道还特别好吃。于是人们将错就错,就放弃了菰米,有意利用黑穗菌增大菰的肉茎,把它变成一种蔬菜来食用。猜猜它是么?就是我最爱吃的茭白。
其实唐朝人的饭桌上还有很多主食,咱们现在吃的饺子、馄饨、煎饼,他们那会儿也都在吃。只是我实在不能一个一个地把它们介出来啦,因为对于一个吃货来说,聊吃实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越越饿,我得再去吃点东西啦。我们一会儿见。
刹不住的吃喝风
好了,咱们现在再聊聊唐朝人的餐桌。
说起唐朝人的餐桌,我想先说几句题外话。咱家现在是不是只要到了饭口上,都是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又吃又喝又聊家常呢?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情形可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看电视剧《汉武大帝》里那些人吃饭的样子,大家都是席地而坐,每个人面前一个小方几,有专门的人分食给大家,这种进食习惯看起来好像比咱们现在这样围坐在一张桌子上的就餐习惯更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