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章 蓬蒿李杜(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河南开封的某个秋天,让三个男人怀念了一辈子。

还记得李白说他看到安期生的事情吗?李白写下那首《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时,杜甫应该也在他身边。那时的李白一定兴致勃勃地向杜甫安利了一大堆神仙丹药之事,而杜甫的表情应该会略显奇怪,他一定忍不住想:这位四十多岁的老大哥怎么感觉怪怪的?

那时的三个男人都已经不算年轻了。最小的杜甫,早已尝到了挨饿的滋味。四十岁的高适已经参过军,发现了建功立业这种事显然比历史书中的还要艰难,这种感悟,李白的另一位朋友王昌龄也深有体会。至于李白,既然以四十五岁的年龄裸辞公务员职位,显然说明他已不是十五年前那个对朝廷世道一无所知的李白。

如果能提前懂得这个世界,或许我们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李白诗的好,是高速公路上飙摩托的那种好,心里十分痛快,怎奈高速上风太大,还是会把眼泪吹下来。

如果非要选,其实我更偏爱杜甫。

杜甫诗的好,是那种特别实在、特别真挚的好,是那种初看不经意,细细一读却浑身起鸡皮疙瘩、忍不住流眼泪的那种好。尤其是当他写到李白时: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杜甫诗中的“匡山”又叫戴天山、大匡山或大康山,大约位于四川绵阳一带,是李白少年读书的地方。那时李白还不到二十岁,对未来一无所知,他只是无法掩藏自己的天才。我们现在还能读到少年李白在戴天山读书时留下的绝妙作品: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高中生一样年纪的少年,天才横溢,一不小心就把眼前的世界写得五彩氤氲、活色生香。水汽积聚,整座山笼罩在潮湿的空气之中,时不时有小鹿一闪而过。能否见到道士又有什么关系呢?但是按照传统,找不到人的情况下似乎还是应该装作不爽,于是,少年的李白装腔作势地来了一句“愁倚两三松”。

那个时候,那座山里,那位少年,哪有什么忧愁可言啊。

后来的后来,当真正的忧愁将李白锁进人生的黑夜,好朋友杜甫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座李白少年时“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匡山,多希望今时今日的忧愁,也是为了作诗而刻意强说,那个让人决定爱上世界的地方,昔日的少年已经白发,多希望他能平安归来。

据我所知,李白的余生再也没去过长安。

据我所知,李白的余生再也没回过匡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