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午夜纽约(第2页)
面对轻视自己的人,李白留下“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的愤慨之语,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心态已濒于崩溃,“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长相思,摧心肝”。
对你我来说,人生的挫败触目皆是,对于李白的崩溃可能会觉得夸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你没有李白那么自负,也可能是因为你没当时的李白那么有才。
李白完全可以当一个快乐的普通人,本来就有点小钱,本来就受人欢迎,本来就不喜欢约束,山水佳处搭一个院子,何其快活。玉真公主可以当一个快乐的女道士,李白为什么不可以当一个快乐的男道士?
李白新婚之后,的确过了一段这样的神仙日子,他本人也表示非常满意。问题是,和所有人一样,李白觉得,年轻时就隐居太早了。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意思是,他只能接受一种平凡,那就是绚烂至极后的归于平淡。
既然来到曼哈顿,就得学会做一个真正的城里人。
唐朝的公主们和王维们,都是城里人,他们不仅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和时代,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公主们无时无刻不想开奢华的party,同时,在觥筹交错间警惕地寻找着潜在的敌人。
和李白同龄,时年都是三十岁的王维习惯坐地铁上下班,包里装着kindle,里面除了《禅与摩托车修理》,还有一本《怎样鉴别黄色歌曲》。
李白呢?他包里装着“大麻”,目光穿过迷离的都市灯火,看谁都像傻子。
那年,十九岁的杜甫像从前的李白那样,正在“追问人生”的旅途上。杜甫比李白早熟,他十四岁就开始了旅程,此刻他正在山西,与李白直线距离大约五百里。
杜甫在旅途上很可能已经听过李白的传说,但李白对杜甫一无所知。
如果你觉得李白有点狂,我告诉你,杜甫其实更嚣张。自幼体弱多病的杜甫,在奇迹般痊愈的那刻起,便决定不再浪费生命。像猴子一样灵活强壮的四肢,可以让他一日上树能千回,也能让他强悍穷游几万里。
很多年之后,长安陷落,杜甫像一位真正的大侠那样翻越城墙,长途奔袭,入中军帐如履平地,最终找到了大唐的国家军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在杜甫还是小孩的时候,在树梢站立的恍惚之间,已酝酿在他的脑子里,等爬到泰山顶上,他忍不住说了出来。在唐朝人心中,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
总之,此时两人只隔着五百里,却形同陌路。这五百里的距离,两个人走了很久,直到十四年后,两个不羁的人才终于相遇。我们得承认,这世上并没有什么缘分,所有遇见都是单纯的运气罢了。
被长安城狠虐的,不止李白一个。早在几年前,孟浩然就已为谋求功名而来到长安,他积累了半生,做足了充分的准备,选择了最稳妥的道路,孤注一掷,却遗憾落第,笔下的诗句不是“白发催年老”,就是“知音世所稀”,满满的都是不平之气。
当李白在长安捶胸顿足的时候,四十二岁的孟浩然正在南方漫长的旅途中。沉醉于山水之中的孟浩然并不知道,他的寿命还只剩下最后十年,一场荒诞又忧伤的死亡正在前方等他。
开元十八年,秋已深了。李白仍不愿意回到妻儿身边。他短暂地离开了长安,一路向西,希望能够得到基层的引荐,可惜仍无结果。
次年的春天,他再次回到长安,在颓废之中写下了《蜀道难》,一边感慨着“难于上青天”的人生,一边乘小舟在黄河漂流,离开了那座相当于一个半曼哈顿岛的宏伟的盛世都城。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古来圣贤皆死尽,唯有饮者留其名。”
“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三十岁之后,诗句越是潇洒,越是无所谓,读起来越让人伤感。李白这些金句骗过了后世的无数普通读者,也骗过了年轻时的我。我很希望,哪怕有那么短暂的一瞬之间,他也能骗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