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章 长安折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7章长安折叠

如果能一辈子做一条惹人讨厌的“恩爱狗”,其实也不亏。君不见,童话里的王子公主全是这么干的。和童话不同的是,真实的成年人世界,人生不会因为结婚而自然完满。

童话里的人单纯又幼稚,现实中的人往往心不甘。

从西域雪山到蜀中明秀,再到安陆桃花山,尽管李白会经常忘记自己为何出发,但他总是很快又能回想起来。李白在人生第一次旅行刚开始时,面对世间的明媚山水,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诗句的意思很简单:人间美景不能太过流连,因为时代在召唤。宇宙开辟,生人无穷,又有几人能赶上一个真正的盛世?

李白的确并没有过于贪恋红尘,天地宽广,人生浩**,他在最开始也只gap了差不多十年而已。即便是新婚宴尔、郎情妾意的美好时光,他也仅仅过了三年蜜月而已。

从我的私心来讲,我会希望李白能够隐居一辈子,过一生没羞没臊的小日子,世上可能留不下“李翰林”这个名号,但“小陶潜”这个名号肯定跑不了。

遗憾的是,李白与你我一样,都不想被困于原地。那些年少酒酣耳热时吹过的大牛,他最终还是想起来了,然后生活就乱了套:突然坐立不安,满山的桃花面目可厌。当别人问他为何隐居的时候,他再也无法潇洒地笑而不答。相反,他感到深深的焦虑和羞愧。

开元十八年,春尽之时,李白由东南向西北,穿越河南辽阔平整的乡野,第一次到达长安。

那年李白三十整。

李白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人生的春天即将就此结束。文能惊天地,剑能泣鬼神,更何况李白还专门找高人学习过“王霸之术”,他做好了完成梦想的一切准备。

岂料一腔豪情,散入长安的繁华之中,竟然一点明显的踪迹都看不到。

李白进京的目的很直接,他想像历史上的牛人们一样,直接得到皇帝本人的接见。

一介布衣,如何能见到皇帝?只能通过中介。

李白夫人许氏的爷爷,曾做到过大唐的宰相。因为这层关系,李白能够见到一些高层人士。但高层人士显然并没有介绍一介布衣与当朝皇帝结交的动力。原因非常朴实:如果介绍一个俗人给皇帝,皇帝肯定会发脾气;如果介绍一个天才给皇帝,皇帝肯定会拿他和我对比,显得我很蠢。

如果既不是天才也不是俗人,你干吗不考科举去?

李白当然是天才,至少李白本人是这么认为的。

不要觉得李白狂傲,哪个聪明的年轻人不觉得自己超级厉害、超级特别呢?只是,当你坐在一共只有三十名学生的中学二年级课堂上,看着全班没心没肺嬉笑着的同学,深深感慨自己曲高和寡、与众不同时,当时的你一定未曾意识到:其他二十九名同学可能偶尔也会从心底涌起跟你一样的感受。

唐朝的年轻人李白也一样。

既然自己如此特别,又怎能自甘平凡呢?举目四望,全是庸庸碌碌、毫无天资的凡夫俗子:稍微没那么笨的,钻进四书五经里咬文嚼字;笨得无可救药的,则积极研究各种作弊攻略,肚皮裤衩上,凡能够想到的隐蔽之处,都是打小抄的目标区域。

蝇营狗苟,机关算尽,不过想求个微小功名,如此岂是读书人的体面?李白觉得low,杜甫也觉得low,唐朝聪明的年轻人都觉得low。

low,就是不酷,李白要做一个很酷的人。

以李白为代表的年轻人的“酷炫”执念其实很危险,起码,从世俗的眼光看,凡事追求酷炫,并不一定明智。聪明人其实可以活得比所有的普通人都好,如果他们没有偶像包袱的话;聪明人其实可以活得比所有普通人都快乐,如果他们不拧巴的话。

很多年之后苏东坡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太聪明,这样他们就可以像普通人那样升职加薪,毫不纠结地过完平凡的一生。这似乎是说,聪明是有害的,而普通可以带来幸福。这是有故事的过来人的说法,年轻时的李白们应该不会懂。

总之,尽管已经三十岁了,但那时的李白仍然活得像一匹打了纯天然兴奋剂的马驹,高来高去,衣袂翻飞,度数不高的酒一杯接一杯地灌进喉咙,谁磨蹭他跟谁急。

有故事的人没勇气。

年轻人之所以勇,是因为还没故事。

除了这个原因,李白不参加科举的理由据说还有一个——户口有问题。

李白的父亲杀人跑路,寄居四川,对外自称是生意人,而生意人好像是不能参加科举的。总之,在中介的事情并不顺利之后,李白并没有选择科举,他不得已采取下策:去终南山隐居,打造人设,希望能火。

这种操作其实并不算高端,远远称不上“酷炫”,甚至,还透着浓浓的“猥琐”感。

用今天的话说,这种方式就是**裸的“炒作”,与安期生、司马相如之流毫无二致。然而,李白又能怎样呢?对一个敏感、早慧、骄傲的年轻人来说,这至少比跟一群普通人进考场要好一些吧?独自猥琐,总好过当众难堪。

令人失望的是,终南山的生活,除了无尽的寂寞,什么都没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