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1章 文化教育篇(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唐朝的学校

现在问题来了,唐朝小朋友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这些教材的呢?

在唐朝,小朋友上学的年纪没有统一的规定,家里条件好的,可能四五岁就已经在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了;条件不好的,十来岁,甚至几十岁大字不识一个那也是有的。

唐朝没有义务教育,有些家里如果有读书人,比如父亲,或者兄长,就会主动承担起教小朋友读书识字的工作;如果家里没有这样的人,那就只有请家教。

唐朝那会儿的家教,叫“西席”。这个词《红楼梦》里也有,贾雨村就是林黛玉的“西席”。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家庭教师呢?因为时候的人特别讲究方位。比方说,落座的时候,桌子面南背北,右手为上,坐的都是尊贵的客人。这右边就是西边,老师来了,肯定是最受尊重的人,自然坐在这西边的席位。所以,“西席”这个名字,然就归他了。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请得起西席,那怎么办呢?没有关系,在唐朝,有很多私立的小学校,就是专门为这些请不起西席,但却又读书的小朋友开设的。这些私立的小学校大部分是一些特别有钱的人家出钱给族里的子弟办的,也有一些是退休在家的官员办的。这些校,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乡野之间,所以又叫“乡学”,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小学基础教育,教的主要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千字文《兔园册》之类的课程。

“小学”毕业以后,该升“中学”了。唐朝的“中学”目的性常强,就是为了参加科考。有很多当时在社会上非常有名的学者,们会专门开设这种科考辅导班,这在当时非常盛行。

在这些私人开设的科举辅导班里,最有名的还要数韩愈大学子办的学校,据说凡是经他指点的学生,往往大有前途,而当时的年轻人都以能成为“韩门弟子”而感到无上荣耀。与韩愈一样有名的还有柳宗元,这名字大家都熟,上学的的时候学过他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但他还是位出色的人才培育老师这儿,你恐怕还没有听说过吧。柳宗元当官当得不顺,皇帝不喜欢他,他从京城贬到了柳州以后,他就开始了他的人才培育事业了。经他培过的学生,最后“必为名士”,由此可知这位老师的厉害。

说了这么多,怎么难道唐朝的教育都是由这些私人学校在承担吗?当然不是,唐代政府官办的学校也很厉害的,但这种学校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得去的。

比如国子学,这绝对是个拼爹的学校,你们家老爷子非得有相当于三品以上的官级,才能进得了这样的学校。这是标准的贵族学校,平常人家的孩子,是没机会就读的。

还有一种学校叫太学,档次略低于国子学,基本相当于五品官级家的孩子才可以上这样的学校。

总算有一个可以让普通老百姓上的学,叫四门学。除了一些低等官员家的孩子以外,也收一些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但是,这些孩子可不是一般的孩子,必须德才出众,你才有可能进入这样的学校。

除了这三类学校,唐朝政府还办了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学校。有一所是书学,是专门教习书法的;还有一所是算学,《孙子兵法》《九章》《五经算》都是这个学校学习的教材,有点理科学校的意思;再有一个是律学,是以学律令为主的。这几类学校招收的学生人数不多,招收的对象也都是一些低级官员与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但对于招收的条件就要严格一些,至少你得对你所学的专业有那么一点基础与爱好才行。

上面提到的这六类学校,都是当时唐朝官办的学校,叫“六学”。六学基本上都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官场上的人才而开设的,但这世上当官的人必定只是少数,其他行业也很缺人才呀,所以,自打唐朝那会儿,其实就已经有了职业教育了。

比方说太医署,是教人医学的;太乐署,是教人音律的;教坊,是教人唱歌跳舞的;太仆寺,是专门培养兽医的;司天台,是培养天文专家的;少府寺,是专门教人手工制作的。

总之,唐代是个教育非常发达、学校遍地开花的时代,最重要的是,唐代上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不用买学区房,也没有赞费,恭恭敬敬地给老师带一份束脩,交到老师面前,老师就很开啦。

束脩值多少钱呢?因人而异吧。据说也有一斤腊牛肉就可以搞的时候,报名还不用摇号,多开心呀。

想考状元,哪儿有那么容易

都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无论哪一个从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始进入漫漫读书之旅的小朋友,心里都着一个状元及第的梦。“学而优则仕”是古时候读书人唯一的选择你看那范进五十大几了,听说自己考中以后都乐疯了,为啥?考一子了。他们这些人活着的唯一目标,就是在科考场上考个功名。

这功名好考吗?

似乎在电视剧里是非常容易的。常有这样的剧情,一对年轻的女爱得正火热的时候,那男的说:“你等我考了功名回来就娶你。女的脉脉含情:“我等你骑着高头大马,胸前戴着红花回来。”然在家里吃尽了苦头,正要活不下去的时候,那男的就真中了个状元来了。这样的剧情常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上了京,赶了考,就能考中状元似的。

状元真的那么好中吗?现在咱们来看看一个大唐书生的科举之路,你就知道,电视剧里的剧情,往往都是靠不住的。

听我先给你介绍一下唐朝的科举制度吧。

前面说过,科举制度是由隋朝开始的。所谓的科举,其实就是以科目选拔人才的意思。唐朝的时候,可以考的科目有二十来种,不过咱们平时知道最多的,还是秀才、明经和进士。

“秀才”这个词听得最多,现在大凡有点文化的人,就有人开玩笑说,那是个“秀才”。但真在大唐那会儿,要考个秀才可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儿。不仅学识要渊博,而且文章还得写得漂亮,所考的内容涉猎的范围也非常广。要是考不及格,那完了,保送这个人来参加考试的地方官员可就要倒霉了,会有连带的责任。所以,后来推荐秀才的人越来越少,导致大唐开年不久,就把秀才这一科给取消了。

再来说明经科,这个知道的人不多,但大唐的确有。主要考的是贴文、经义和时务策。考试的形式也很有意思,把一段经文贴去掉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只留中间几行字,参加考试的人要根据这几行字,把去掉的经文全都补起来。这基本上就是相当于考背诵能力了。如果你觉得这太简单的话,那就再对经义做个理解与阐释吧。但就算是这样也很好做准备,只要记性好,大不了把那些经书都吃透了、背过了,应付这一科的考试还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咱们来说大家都关心的进士。

考进士除了要把考明经的所有内容考完以外,接下来就要考你的文采了。你的诗文得做得漂亮,不仅文辞要考究,还得有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与精神高度,你既要会引经据典,你还得懂时政要闻;既要上知五百年下晓一千年,还得对这世上的各种名物了如指掌;你仅要有好的文学修养,你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爱民如子的情怀,这些都要体现在你的诗文里。但这好文章那可不一两年的功夫就能练出来的。有一句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个明经都算是老了,但若是五十岁中个士,那还年轻得很呢,可见进士可比明经难考多了。

那么参加科举考试的具体程序又是什么呢?

跟现在电视上的比赛一样,那也是一个由海选开始的漫长而艰的过程。现在,我们就假定,你是一位默默苦读了十年之久的年轻子,考中状元是你人生唯一的目标。你知道国家每年都有科考,你年都想要报名,但是你的老师总是摇头说,你的本事还没有学到呢。终于有一天,他点头说:“孩子,你可以出师啦。”

“那我现在就回家收拾行李,上京赶考去。”你高兴得恨不能一步就飞到长安,中个头名的状元回来。

等等等等,年轻人,关于参加科考,可是条漫长的路,咱得一一步地走。

首先,你得先参加你们地方上的海选,这叫“乡试”。一般都每年的秋天在你们地方上举行,所以,这种考试又有个名字叫“闱”。秋闱合格了以后,你就是你们当地的“乡贡进士”啦。当如果你是学霸,在乡试里考了个第一名,那你就是你们当地的“元”,也叫“解首”,这就已经很光荣了。

通过乡试以后,你就有机会进入全国考试啦。不过这中间还有多的程序,首先你们地方官得把你在乡试里的成绩和考卷报到朝廷有个专门管理教育与人才选拔的尚书省专管这事儿。尚书省审核以后觉得没有啥毛病,给个批复,也就是同意你这位年轻的同志参加科考。这下,你们地方上才赶紧派人带上报名表和报名费,再到尚书省去给你报名,这便已经是冬天的事情了。

尚书省底下有个礼部,是专门负责你们考试的一个部门。第二年的春天,就要对你们这一批乡贡进行正式的“省考”了。这省考的意思,不是省级考试的意思,因为是由尚书省主持的,所以才叫省考。省考通常都在春天举行,所以又叫作“春闱”。

天刚亮的时候,你就进了考场,从考经贴文,到考经义,到写策论和诗文,一直考到半夜,三根蜡烛都用完了,终于主考官宣布收卷——考试结束了。

从考完试到放榜的这段时间,你可以好好地逛一逛长安的花花世界,只要你文章写得好,不用四处打点,放榜的那一天,你的大名就真的会出现在大红榜上。能上这红榜的都是进士,但状元却只有一个,就是第一名,具体是不是你,就看你的本事了。不过就算没有考中状元也没关系,进士及第已经非常不错了。只要能中进士,你就可劲高兴去吧。

不过高兴归高兴,有件事情我还是要提醒你的。在唐朝,就算是中了状元,你也未必马上能当官。如果想要做官,还得有一个部门对你考试,那就是“吏部试”。吏部也是尚书省底下的一个部门,他们要对你进行面试,这叫“察以身”,看你的长相与言谈举止是不是符合一名大唐官员的标准;面试完了还要笔试,这叫“观其书”,既看你的字写得是不是漂亮,还要看你的文章写得够不够精彩。当然,最重要的,是从你的文章中,看你这个人的思路是否清晰,境界是否尚,有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这一切都审核完毕没有问题了,现在可脱下你老百姓的衣服啦,有人给你拿来一套官服,赶紧换上吧。这作“释褐”,褐,就是粗布衣服。这一释褐,表示你以后再也不用普通老百姓的粗布衣服了,你已经当官啦。

你可要好好珍惜你这身来之不易的官服呀,努力做个不负众望好官,毕竟不是所有和你一起念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小朋都能有这一天的。纵然是那些跟你一起过五关斩六将中了进士的同志们,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得了官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