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章 婚恋篇(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首先,第一步,得先有个媳妇呀!

是的,现在你就看上了邻村东街王大妈隔壁二楼东户李婶他们家的四姑娘。借问一句,你俩是自由恋爱的,还是别人介绍的?

不重要。

无论你是自由恋爱的,还是别人介绍的,既然到了谈婚论嫁的这一步,那就一切都得按规矩来。这个时候,你婚姻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应该出现了,他就是媒人。

不管你和你未来的老婆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既然要谈婚论嫁,彩礼、婚期之类的你来我往,可不是单凭你俩的爱情就可以解决的。得有个中间人替你们传话,省得两家人面对面,有些话不好意思开口。

所以,媒人就这样出场了。

媒人得是男方家里人找的,他得精于此道,最好有丰富的媒界经验、有无数成功的案例才好。你们家给他准备好四样礼,他把自己打扮得周周正正的,先到姑娘家里去提亲。姑娘家如果答应了,这事儿就成了;如果姑娘家不同意,那就完了,甭管你俩多相爱,这事儿也得黄。这是第一步,叫“纳采”。

纳采如果一切顺利,你俩就得对八字,同时也让媒人帮着你们家看看姑娘长得咋样,身体健不健康,家里人都怎么样,同时也得把你们家的情况一五一十都交待清楚了。这叫作“问名”。

两家情况都知道得差不多了,八字也看过了,一切都没有问题了,你们家里可就要忙活了。首先得把祖宗的牌位请出来,告诉祖宗你要娶媳妇啦。然后再通知女方,说咱这事儿就算是订下了。这个环节相当于现在说的订婚,那时候叫“纳吉”。纳吉这个程序走完,你们两个人的婚事基本就算是定下了,轻易不可以反悔。

既然婚都已经订了,那么就该到了送聘礼的环节了,这在当时叫“纳征”。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咱们可得好好聊一聊。

纳征真正的含义是,婚事已经定了,男方要正式派个使者到女方家,一方面把聘财(聘礼)送到,另一方面,就是把婚书送过去。

先来说聘财。

前面说过,唐代官宦人家的孩子们结婚,财礼可是个大手笔,好多人靠这个手段来敛财,形成了非常坏的风气。所以逼得政府不得不下了一道关于规定彩礼数额的命令,如三品以上的家庭彩礼不得超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超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超过一百匹,八以下不得超过五十匹等。不过政策虽然这么规定,但执行起来却往又是另一回事。现在也常常号召要遏制不良婚俗,但好像有些地方彩礼,是要论斤称人民币的,这自古有之的陋习,让皇帝都头疼。

除了彩礼以外,纳征带来的还有一样东西,叫婚书。

唐朝没有民政局,没人给你们两个即将要走入婚姻殿堂的年轻发个红本。但唐朝的婚姻同样也是很神圣的,凡是下了聘礼,定了书的婚姻,都能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唐朝的“婚书”,就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来看看那时候“结婚证”上的文案:

(某)自第几男(或第[弟]或侄,任言之),年已成立,未有婚媾。承贤第某女(或妹、侄女),令淑有闻,四德兼备,愿结高援。谨同媒人某氏,敢以礼请,若不遗,伫听嘉命。某白。

这就是唐朝婚书的格式,意思是说我们家里第几个孩子,现在经成年了,但还没有婚配,听说你们家有个特别好的女孩儿,想和们家结为亲家,愿不愿意的,您给回个话。

婚书写好以后,恭恭敬敬地放在一只小木函里,跟着你们家的礼,就一块到了你未来媳妇的家里。他们一旦接了婚书,这婚事就没跑了。在法律上,这叫作“许嫁女已报婚书”,然后他们也要回你们家一封《答婚书》:

(某)自第几某女(或妹、或侄女,任言之),年尚初笄,末阚礼则,承贤第某男(或弟、或侄),未有伉俪,愿存姻好,愿托高援,谨回姻媒入某氏,敢不敬从。某白。

他们的意思是说,我们家的女儿也到了该完婚的年纪了,还没有婚配,听说你家孩子不错,我跟媒人回话,我们家同意这门亲事。这事儿就板上钉钉了。

纳征的程序完成以后,就得请人来占卜吉日准备完婚了。不过,在定这婚期之前,最好先到人家姑娘的家里去征求一下对方的意思。但多数情况下女方不做这个主,日子还是得你们男方来定,定好了以后再通知女方。用大红纸写上迎亲的日子,上人家姑娘家里去。这叫作“请期”。

上面五个程序全部完成以后,就赶紧回家准备好接媳妇吧。等成亲的日子一到,就等着欢天喜地地“亲迎”吧。“亲迎”是最后一个环节。这一天,你可就要做新郎啦。

不过,你不要以为在唐朝当新郎倌是多么简单的事情。虽然谁都知道洞房花烛是人生一大喜事,可这喜来得有多不容易,怕是没当过新郎的还真是没有办法体会。什么叫痛并快乐着?在大唐当一回新郎倌,便知道了。

新郎,真不好当

天刚蒙蒙亮,太阳还没有露出它红红的大脸盘儿,你就必须得起床了,找人来拿你新郎倌的礼服——去接新媳妇喽。

等一下,你这也未免太耐不住性子了。在大唐,接媳妇可不是一大早,你就是再急,怎么也得等到太阳偏西了再说,因为古时候,接媳妇都是黄昏以后的事情。中国最早的百科全书《释名》里说得很楚:“婚,昏时成礼也。”大唐的《开元礼》里面也说:“亲迎在昏之时。”这规矩怎么来的呢?据说很早的时候,男人的老婆都是从别的部落抢来的,既然是抢人,总不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吧,天色昏才好下手,因此,这个风气一直被延续了下来。今天,南方还有很多地方仍然是傍晚才接新娘子的。

好不容易在家里挨到了太阳将要偏西,先别急着出门,你这都娶老婆了,这么大的事儿,一定得先告诉你的祖宗们一声。所以先他们的牌位取出来,敬告“孩儿我今天要娶老婆了”。

得到祖宗们的默许,再听你老爹爹的话,“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意思是说,赶快去迎接你贤内助吧,回来继承咱们的祖宗家业,要教导她谨守妇道,学习婆奶奶们的优良传统,千万不可以懈怠呀。”

这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站在你老爹爹的面前行礼说:“不敢忘命。”然后才能骑着马戴着花,领着迎亲的队伍,去你的老岳父家接媳妇啦。

你的老岳父特别讲礼数,站在他们家门口,对你礼让三先“请,再请,还请。”

你可一定要拿得稳一些,别人家一请,你就急急忙忙地朝人家里冲,这也显得太猴急了些。他请,你辞,要推让一番:“您请,岳父请。”然后再按捺着你扑通通乱跳的小心脏,赶紧进里面去见你的心上人。

可是也别太着急,要见新娘子,总得先拜拜人家家里的老祖宗吧。

还有一件事情,你看我都忘了提醒你。来接新娘子的时候,千万别忘记带一只雁来。大唐人讲究这个,因为大雁稀缺难得,又纯洁忠贞,可用来象征爱情。所以大唐人民结婚,带一只大雁作礼物,是必不可少的。这在当时叫“奠雁”。

奠雁的仪式在拜完祖宗以后,此时你的新娘子正坐在屏障的后头等着你呢。但是,你这个时候可还见不到她,只能把雁隔着屏障丢过去。不过不用担心,她可不会杀了这大雁,等你们完婚以后,这大雁一定是要被放生的,毕竟是你们爱情的象征嘛。但是如果你实在找不来大雁的话,那就带只白鹅吧,只要你媳妇家的那些个嫂嫂姐妹们好说话,鹅也是可以充当大雁的。

但往往,这些嫂嫂姐妹们都是最难缠的。在你还没有见到你的新娘子以前,估计得先被她们折腾得够惨。她们每个人的手上都拿着根竹棍子,可不是我吓你呀,那是专门为你准备的。你今天就要从人家家里娶走女儿了,她们当然舍不得,怎么说也得给你立个威,告诉你娶回去以后可不许欺负她们的宝贝儿。所以这些个竹棍子可就劈头盖脸地砸过来了,心软的做做样子,但也有真打的。在大唐娶亲史上,被砸晕的新郎绝不是个例,就是闹出人命的也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有一家姑娘要出门子,女婿高高兴兴地来迎亲了,却被这些嫂嫂姐妹们抬起来关在了柜子里,任凭新郎在柜子里怎么喊,外面的人只管一个劲地乐。本来是想拿新女婿开个玩笑的,结果却把女婿给闷死柜里了。这个环节在当时叫作“下婿”,我看实在应该改称“吓婿”。

如果你有幸平安无事地过了下婿这一关,你的新娘就要款款向走来了。不过大多数的新娘子,这个时候全都变成了慢性子,磨磨蹭地就是不肯出来。这你就又得费些心思了,总得说些能打动新娘的话,让她好马上决定离开娘家跟你走。这个环节叫“催妆”。但你可千万别以为你说几句“我爱你”或者唱两句“死了都要爱”,就能把媳妇娶回家的。在唐朝,到了这个环节,你要是不会来几句诗,新媳妇还真就未必能高高兴兴地跟你走。

唐朝人都喜欢作诗,就连催妆都有催妆诗,“催铺百子帐,待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许妆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这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催妆诗。没有这两下子,就赶紧恶补《唐诗三百首》吧,别到了新娘子的家门口才想起来临时抱佛脚,黄花菜都要被你搁凉了。

虽说催妆诗能把新娘子千呼万唤地催出来,这娘家人却还舍不新娘子走,拦在轿子跟前惜别的话怎么说都说不完,养了十几年的娘,这一去就成别人家的媳妇了,娘家人舍不得也是可以理解的,以就有了婚礼上的最后的一场仪式,叫“障车”,其实就是还要再为一下新郎倌的意思。

只是唐朝的障车后来却演变为一种恶俗,甚至成为乡间无赖与方官参与其中的敲诈勒索,更有甚者,不仅索要钱财,还把新娘也走了,这就有点要不得了。所以有很多官员便向朝廷建议一定要下力气整治婚俗,不过似乎整个大唐时期,障车的习俗都未有太大的改观。所以要在唐朝娶个媳妇,不仅得挨得了打,做得了诗,有的时候,简直还得能冒得起险,舍得了财。你说,这在大唐,结个婚咋就这么不容易呢?

你是我的新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