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片孤城(第1页)
第6章一片孤城
王之涣是与李白同时的诗人,他只比李白大十三岁。王之涣的作品大部分都湮没于历史的黑洞,传世的只剩下六首诗,其中《登鹳雀楼》被誉为“五绝之首”,《凉州词》更进一步,被推为“绝句之最”。
六首诗,竟有两首达到独步天下的程度。盛唐诗力,恐怖如斯。
可惜的是,《凉州词》这首诗大部分读者没有读懂。
全诗四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尤其受到历代读者的喜爱,最受推崇的地方在于“一片孤城”与“万仞山”的对比: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在万仞山川的对比映照之下,连量词都变了,那城已经担当不起“一座”的字眼,只能用毫无存在感的“一片”。
很遗憾,这种理解恐怕不太对。
“一片孤城”不等于“一座孤城”。事实上,诗人根本没有用任何特殊的修辞手法,也根本不屑埋许多深意,他只是白描眼前的景象:“一片孤城”,就是一片孤城。一片孤城,就是若干座孤城。一片孤城,意味着不止一座孤城。
我知道,这看起来很矛盾:既言“一片”,何来“孤城”?
对于没去过边塞或西域的人,这个问题的确费解。好在,唐朝有一位“一路向西”的旅行家,那就是玄奘法师。《凉州词》是曲调,谁都可以拿这个曲调写诗,所写的内容却未必跟凉州这座城市有关系。事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所写的正是西部风光,而关于西部,没有人比玄奘法师了解得更多。
贞观元年,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两年后抵达素叶。在遥远的中亚,玄奘法师如实记录了亲眼所见的景象:
素叶已西数十孤城。
——《大唐西域记》
数十座,每一座都是孤城,这才是“一片孤城”的真实含义:一大片全是孤城。既言“数十”,又言“孤城”,看起来颇有点奇怪,然而这就是西部世界啊。
素叶,也是一座孤城。
根据玄奘法师的记载,素叶城并不大,“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林木稀疏,气候风寒。就是在这样一座孤城里,玄奘法师品尝了美味的葡萄,并怀着大国游客的心情观看了异域的歌舞,虽然不觉得惊艳,但至少并不反感:“虽藩俗之曲,亦甚娱耳目,乐心意也。”
对于玄奘法师来说,素叶城只是他问道旅途中的暂经之地。无论在可汗丰盛华丽的宴席上,还是在异国情调的闹市中,玄奘法师都绝对不可能想到,一百年之后,这里会诞生一位叫李白的人。
素叶,译自突厥语“Sūyāb”,也被译作碎叶,位于伊塞克湖西北五百余里,坐落于雪山脚下,那是玄奘打马而过的地方,也是李白的出生之地。
根据学者的考证,李白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前五年。
李白笔下似乎从来没写过碎叶,在碎叶城的最后两年,李白人生正处于启蒙阶段,所谓“五岁诵六甲”是也。古人八岁入学,开始学习最基础的六甲、五方之事,如今日儿童之学习算术、自然,李白五岁开蒙,已属早慧,至于是否能诗,自无须额外苛求。
然而,“碎叶”这两个字却留在了其他唐人的边塞诗里。
塞上曲
戎昱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跟玄奘法师一样,“碎叶”之下接“孤城”,碎叶是一座孤城,从碎叶往西,还有几十座孤城。西部之地平旷而城小,一望连城,始有“一片孤城万仞山”之奇景。王之涣的黄河远眺,与玄奘法师的碎叶登高,所睹之天地大轮廓,虽有万里、百年之隔,想来也不会有太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