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章 17(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癸)二,简实虚。又二。(子)初,约修正简。二,约性例简。今初。

问曰:利他之德,对缘施设,权现巧便,可言无实,唯是虚相,有即非有。自利之德,即是法报二身,圆觉大智,显理而成,常乐我净,云何说言有即非有?答曰:自利之德,实是常乐我净,不迁不变,正以显理而成故,故得如是。复正以显理而成故,即是心性缘起之用。然用无别用,用全是心,心无别心,心全是用。是故以体体用,有即非有,唯是一心,而不废常用。以用用体,非有即有,炽然法界,而不妨常寂。寂即是用,名为观门。用即是寂,名为止门。此即一体双行。但为令学者泯相入寂故,所以先后别说止观之异,非谓佛德有其迁变。

此简示前言净德虚相,为令修止观者泯相入寂也。问意谓:自利利他,皆是净德。乃前云诸佛净德,唯心所作虚权之相。夫利他中应化二身,本为方便权现,谓为有即非有、虚权之相可耳;若自利中法身报身,则是圆觉大智,乃显其理体而成,所谓常乐我净是也,云何可说有即非有乎?“圆觉”即法身德,“大智”即报身德也。答义极明性体圆净,甚深微妙,善思惟之。谓自利之德,正以显理而成故,故得常乐我净,实是不迁不变。亦正以显理而成故,即是心性缘起,所以有即非有也。盖清净性体,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今既立法身报身之名,岂非即是心性上缘起之用?既是缘起之用,故曰“有即非有”。有即非有者,正以其为理体之所显成者故也。然虽有即非有,实则不迁不变,正以其所显而成者,即是常乐我净之理体故也。须知心性缘起之用,实是用无别用,亦即心无别心。用无别用者,离心性外,别无缘起也,所以用全是心。是故以心收用,便为有即非有。心无别心者,离缘起外,别无心性也,所以心全是用。然则即用见心,故尔非有而有。是故以体体用,则虽有即非有,唯是一心,然而不废常用也。以用用体,则虽非有而有,炽然法界,然而不妨常寂也。“以体体用”,犹言以体从用。“以用用体”,犹言以用从体。“不废”者,明其体必有用。“不妨”者,明其用不碍体。夫以体从用,所以寂即是用,犹言即寂即照也。依性照之用以修观,故名为观门。而曰“寂即是用”,所以明即止之观也。以用从体。所以用即是寂,犹言即照即寂也。依性寂之体以修止,故名为止门。而曰“用即是寂”,所以明即观之止也。故曰:“此即一体双行。”谓寂用本是一体,所以止观应当双行。然而前明止观,有先后别说之异者,为方便学者计,令其观知诸法虚相,方能泯相入寂耳。由此可知,前言诸佛净德,唯心所作虚权之相者,但为令学者泯相入寂,而证真如实性,非谓佛德是虚,有其迁变也明矣。

(子)二,约性例简。

又复色即是空,名之为止。空非灭色,目之为观。世法尚尔,何况佛德而不得常用常寂者哉!

此明世法尚色空双即,不可以有即非有,疑佛德是虚也。色即是空,便是用即是寂,故名为止。“空非灭色”者,犹言空即是色也。空即是色,便是寂即是用,故目为观。色空对待之空,乃谓虚空,故曰“世法”。若约真空言,则世法空,亦色法也。此理不可不知。“常用常寂”,即是寂用同时。因其即用即寂,故曰有即非有。然则即寂即用,岂非炽然而有?以世法色空同时例之,可以了知,勿须致疑也。

(壬)六,简常住生灭。

问曰:佛德有即非有,不妨常住者。众生亦有即非有,应不妨不灭。答曰:佛德即理显以成顺用故,所以常住。众生即理隐以成违用故,所以生灭。常住之德,虽有即非有,而复非有而有,故不妨常住。生灭之用,亦虽有即非有,而复非有而有,故不妨生灭也。此约清净三性,以明止观体状竟。

此简示佛德众生,顺违有别,所以住灭不同也。问者因上以世间色法为例,还于色法起难,谓诸佛净德,众生色法,既同是有即非有,何为一常住、一生灭耶?须知诸佛出障,其净德之成,是即理以显事,乃是顺用,所以常住。众生在障,其色法之成,由迷事而隐理,乃是违用,所以生灭。故虽同为有即非有、非有而有,不妨常住者常住、生灭者生灭也。“不妨”者,谓一常住一生灭,而于同为有即非有非有而有之义,并无妨碍,何必诘难?末句结词可知。

(己)总结。

第三番体状竟也。

此总结第三大科,明止观体状已竟。

(戊)第四大科,明止观断得。分三。(己)初,标科。二,各释。三,总辨。今初。

次明第四止观除障得益。就中复有三门分别。一约分别性,以明除障得益。二约依他性,以明除障得益。三约真实性,以明除障得益。

既修止观,必有利益。利益之大小,因功行深浅,次第不同。故继止观体状,而明止观断得,令学者明其功不唐捐、事必渐除也。“断”者,断惑,即是除障。“得”即得益。因修止观,所以除障;因其障除,所以得益也。盖从分别性观行,先除少分障,得少分益。由是步步精进,次第以至真实性止行,则一辙入修满足。既除满分障,便得满分益矣。须知所得之益,自性本具,但向为无明业识妄想所障故,义等于失。今以修习止观故,障分分除,本性即分分显,假名为得耳,非由外得。所谓“但复本来性,更无一法新”是也。又上明修中,开为染净两重,今明断得,合为一重者,因染净止观,修法虽别,而除障得益则无异,故不别开耳。

(己)二,各释。即为三。(庚)初,约分别性。二,约依他性。三,约真实性。初中二。(辛)初,明观行断得。二,明止行断得。初又三。(壬)初,正明。二,喻显。三,法合。今初。

初明分别性中所除障者,谓能解不知境虚执实之心,是无明妄想故,即是观行成。以观成故,能除无明妄想上迷妄。何谓迷妄之上迷妄?谓不知迷妄是迷妄,即是迷也。以此迷故,即执为非迷,复是妄想。此一重迷妄,因前一重上起,故名迷妄之上迷妄也。是故行者虽未能除不了境虚执实之心,但能识知此心是痴妄者,即是能除痴妄之上迷妄也。此是除障。以除障故,堪能进修止行,即是得益。

此明分别性观行除障得益也。“不知境虚”,“境”谓一切诸法。“执实之心”,“心”谓一念。即此不知境虚执实之一念,便是无明妄想。“无明”者,果时无明惑也。“妄想”者,发业无明,即是业也。且不知境虚,执以为实,便是为境所系,苦也。为境所系,而不能解脱,非苦而何?噫!即此一念,惑业苦三,完全具足矣。“能解执虚为实,是无明妄想,即是观行成”者,谓自心中,实能觉悟,非仅闻知名义,且非仅一时觉,余时复不觉,然后谓之能解也。故能解即是观行成,而观成即是除障,所谓“以观成故,能除无明妄想上迷妄”是也。何谓迷妄之上迷妄?“谓不知”下,正释其义。盖执实之心,已是迷妄,此为前一重。而不知彼是迷妄,即复是迷,且又执为非迷,即复是妄,是因不能解知之故,又增一重迷妄矣,非迷妄上之迷妄乎?今既解知前一重是迷妄,虽前一重病根,未能便除,而能觉知其非,是第二重迷妄已除矣,故曰“此是除障”。夫不知执实为非,则无明妄想日益增长,能障修止。今能解知其非,便是发觉初心,堪能进修分别性止行,以渐除无明妄想,其为益也多矣,故曰“即是得益”也。此书凡说修功处,极为细密,须澄心体会之,受用无尽。

(壬)二,喻显。

又此迷妄之上迷妄,更以喻显。如人迷东为西,即是妄执。此是一重迷妄也。他人语言,汝今迷妄,谓东为西。此人犹作是念:我所见者,非是迷妄。以不知故,执为非迷者,复为妄想。此即迷妄之上,重生迷妄。此人有何过失?谓有背家浪走之过。若此人虽未醒悟,但用他语,信知自心是迷妄者,即无迷妄之上迷妄。此人得何利益?谓虽复迷妄未醒,而得有向家之益。

大师悲心切切,恐人不解迷妄上迷妄之义,复举迷方喻以显之。“迷东为西”,喻执虚为实。此是第一重迷妄也。“我所见者,非是迷妄,执为非迷”,喻不解执实之非。此第二重迷妄上迷妄也。“过失”喻障。“背家浪走”,喻背觉合尘,流浪生死。“未醒悟”及“迷妄未醒”,喻未能除无明妄想。“信知自心是迷妄”,喻能解执实之非。“向家之益”者,“家”喻自性不生不灭。谓既知执实之非,便是一念回光,从此进修止行,可以渐趣涅槃也。

(壬)三,法合。

虽未证知诸法是虚,但能知境虚是无明、执实是妄想者,即常不信己之所执,堪能进修止行,渐趣涅槃。若都不知此者,即当随流苦海,增长三毒,背失涅槃寂静之舍也。此明分别性中,观行断得之义。

分别性止行成时,方为了了证知诸法是虚,故能遣其实执。今观行中,但是发觉初心,解知执实之非耳,故曰“未证知”。“能知境虚”,当云能知不了境虚,文中脱“不了”二字。不了境虚是惑,故曰是“无明”。而执之为实,便是发业,故曰“是妄想”也。“能知”合上“信知”。“渐趣涅槃”,合上“向家之益”。“涅槃”者,不生不灭之义。“都不知”者,既不知是迷妄,复执为非迷,具有两重迷妄,故曰都不知。“随流苦海”等,合上“背家浪走之过”。“寂静”者,自性本寂也。末句结成。

(辛)二,明止行断得。

所言分别性中止行除障得益者,谓依彼观行作方便故,能知诸法本来无实。实执止故,即是能除果时迷事无明、及以妄想也。复于贪瞋,渐已微薄;虽有罪垢,不为业系;设受苦痛,解苦无苦;即是除障。复依此止,即能成就依他性中观行故。无尘智用,随心行故,即是得益。此明分别性中止行除障得益。

此中亦先明除障,次明得益。“依彼观行作方便”者,依前观行中能解之力,除去迷妄上迷妄,方能进修止行,故曰“作方便”也。“实执止”三字,大有功夫。所谓今复云何仍欲信此痴妄之心,是故违之。必如是念念提起,自愧自责,方谓之违。违者,犹言背尘也。即复强观诸法,唯是心相,以破执境;更观此能观之心,亦无实念,以破执心。曰“违”曰“强观”,正是做功夫处。盖一面背尘,即须一面作观。若观照不力,则妄心不破,即亦不能违之矣。其吃紧关头,全在“强”字。必须毅然决然,无论对遇境缘时,行住坐卧时,提起皆从心作,唯虚无实话头,念念观照,不可松懈。如此久久,然后熟处转生,生处转熟,方能恍然悟知诸法,本来无有一实。能知本来,则是以其始觉,向于本觉,方为解性成就。解成则妄情破,破则名为实执止也。若不痛下功夫,云何能知本来?不知本来,实执云何能止耶?思之思之。

“即是能除果时”等者,盖能知境虚,便是不为境迷;执心止息,便是无有妄想,故曰“即是能除迷事无明、及以妄想也”。(果时无明,即迷事无明,亦名迷境无明。)“复于贪瞋渐已微薄”等者,既除迷事无明,即断缘中痴,故贪瞋亦薄。何则?向由不了境虚,执以为实,故因顺逆境而起贪瞋。今不执实,故微薄也。言“微薄”者,虽不迷境执实,不无微有好恶,故但云“微薄”,明其但除分别我执,而俱生我执伏而未断也。以未断俱生我执故,不无罪垢;以已除分别我执故,不为业系也。痛苦是逆境界,今了境虚,当下洒洒脱脱,不为所苦矣,故曰“即是除障”。“得益”者,此中止行,以了知境虚故,乃能遣除执实。而诸法虚相,即是依他性。故依此止,即能成就依他性观行也。又果时无明妄想既除,意识即转名无尘智。“随心行”者,谓无尘之智,随心起用也。即此便是得益。末句结成。(校上来原本卷十七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