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16(第1页)
第19章大乘止观述记(16)
卷十六
(辛)三,通简。分三。(壬)初,正简示。二,约幻喻。三,约梦喻。初中四。(癸)初,简止观功能。二,简四重深义。三,简修有次第。四,简妄执须除。今初。
上来三番明止观二门。当知观门,即能成立三性缘起为有。止门,即能除灭三性,得入三无性。入三无性者,谓除分别性,入无相性;除依他性,入无生性;除真实性,入无性性。
此明止观二门,各有功能也。盖观能成立三性,是为缘起有门。止能证入三无性,是为解脱空门。观门中,初观五阴六尘等法,皆由无明妄想分别而有,即成分别性缘起。何以故?一切法若离分别,本来非有故。次观诸法唯识所变,皆是虚相,即成依他性缘起。何以故?因缘和合,唯虚无实故。更观诸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即成真实性缘起。何以故?心外无法故。如是三性缘起,是为真空不空,成立妙有。止门中,初则了达诸法本来非实,何必分别?执实之心即灭,则离分别、入无相性。何以故?分别原以执相实有为性,今不执相故。次复了达无实之虚,唯心所现,本自不生,今即无灭,执虚之心亦息,则离依他、入无生性。何以故?依他原以缘生虚相为性,今知无生故。更复了达真心,离四句绝百非,不可自生分别,横执之真亦灭,则离真实、入无性性。何以故?真实原执别有真心为性,今知不可分别故,心体本寂故。此中第一重无相性,为空解脱门。第二重无生性,为无相解脱门。(无相性,是不执虚为实。无相解脱,是不执虚相。)第三重无性性,为无作解脱门。(一名无愿,亦名无起。)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即三三昧,一名三三摩地。是为重空三昧、诸空不生也。又当文云“除灭三性”者,非谓三性可除,乃是舍离三性之执,如《金刚经》云“法尚应舍”,是舍法执,非舍法也。
(癸)二,简四重深义。
就真实性中,所以有四番明止观者,但此穷深之处,微妙难知。是故前示妄空非实,除妄空以明止,即是无性性。次一显即伪是真,息异执以辨寂,即是无真性。是故无性性,或名无无性,或云无真性也。第三一重止观者,即是根本真如三昧。最后第四一重止观者,即是双现前也。
此明真实性中,所以四番明止观者,因此性穷极深玄,微妙难知故。何谓“微妙难知”?谓研穷性体,至幽深处,则不可以名名,不可以相相,不可以念念,不可以缘缘,直是不可异议,故曰“微妙”。且二乘天眼,亦不能见;菩萨慧眼,见亦不能了了;等觉菩萨法眼,犹如隔罗望月;佛眼但见一如,并无异相,故曰“难知”也。“妄空”者,谓分别依他二性之执虽空,但不可执空为实。执则虽空亦妄,非真实性矣。前第一番遣之云:“何有无法,以为净心。”是示妄空非实也。又云:“执无之心即灭,则名为止。”是除妄空以明止也。以妄既除,便成真实,故曰“即是无性性”。“或名无无性”者,既不执无,是二性之无,亦无之矣。此乃真实性也,然亦不可执,执则犹有异相,亦非真实。故第二番复遣之云:“设使分别,正是净心。”是显即伪是真也。又云:“净心之体,常无分别。”是息异执以辨寂也。以即伪便是,更无异真,故曰“即是无真性”。
总之,或名无性性,或名无无性,或名无真性,所以立此三名者,正显真性微妙,不可思议。少著情见,便非净心。《圆觉经》曰:“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今故立此三名,辗转除遣,遣至无可遣时,方显真心。如第一番曰“净心离”四句,何得以此无法为净心?是为约离遣即,显无性性义也。第二番曰“何有异法,可缘可念,能觅净心”者,即是净心。是为约即遣离,显无真性义也。第三番曰“念即自息,名证真如”,即为大寂静止门。又曰“即于定中,兴起大用”,是为亦即亦离,非即非离,以显根本真如三昧之义。第四番寂照同时,正显三性即而常离、离而常即之义。合此四义,显其穷深微妙,以明真实性中止观,必须双遮双照,三谛圆融,方见不思议性体也。
(癸)三,简修有次第。
又复行者,若利机深识,则不须从第一分别性修,但径依第二依他性修。此依他性,亦得名分别性,以具有二性义也。若不能如是者,即须次第从第一性修,然后依第二性修,依次而进也。终不得越前二性,径依第三性修也。又复虽是初行,不妨念念之中,三番并学,资成第三番也。
大师婆心一片,诰诫行者:不可贡高,致成邪执。故出此文。盖根性既利,识见复深者,闻知诸法虚相,唯心所现,便能领会。是其垢障较薄,则径观因缘生法,有即非有,未尝不可。若或未然,即须依次而进,先从分别性修,除其执实之心也。须知径依第二性修者,非谓凡夫闻得诸法是幻,便能除其执实。以依他亦得名为分别,本具有二性之义。如前约依他辨三性中,明不净分即分别性是也。是故观依他性时,亦得除其分别执情,故可径依耳。所以终不得径依第三性修者,以第三性并非离前二性别有。前云除分别、除依他,并非除彼二性,乃除其病。若其病未除,自恃根利识深,谓我已知分别依他,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便可径观第三性者,不知即此径观第三性之一念,便是妄想,便成邪执。何以故?舍流觅水,非真水故。是故但能谛观分别及依他性,除其执情,任运自得证真实性。所谓息波入水是也。知此则无论如何根利识深,终不得越前二性、径依第三性修,其理可明矣。前破大乘人执中,已具明径依真实性修之过,今更为之简示,大师垂诫之意深矣。行人须三复此言,不可躐等也。
“又复”下,是明虽不可越次,然不妨并学。如初修观时,了达妄执之实,当体即空,见与见缘,本无所有。即依他性,了达因缘生法,亦唯心现,所谓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即真实性。是谓“三番并学”。亦可为修真实性之助力,故曰“资成第三番”。由此益知念佛法门之妙矣。不必辨三性次第,三性三无性,举一念而全收。一念相应,即一念佛。念念相应,即念念佛。即空即假即中,纵横自在。所谓“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真最胜方便也。
(癸)四,简妄执须除。
问曰:既言真实性法,有何可除?若可除者,即非真实。答曰:执二无以为真实性者,即须除之,故曰无无性。妄智分别净心,谓为可观者,亦须息此分别异相,示其无别真性可得分别,故言无真性。但除此等于真性上横执之真,非谓除灭真如之体。
上云“除真实性,入无性性”,不得意者,将谓真性岂可除耶?故出此文以简示之。须知言真实性者,但以分别之妄,显其是真,以依他之虚,显其是实耳。实则真即一切真,实即一切实。盖净心离一切相,本绝对待。净心即一切法,不可分别。由是义故,因其执无以为性,执性别有真,故曰“无无方是性”,此除其执彼二无之念也;又曰“无真方是性”,此除其执有异真之念也。但因真性上,不可起执,才有横执,真即成妄,故须除遣,非谓除灭真如之体也。岂但真实性无可除,即分别、依他,亦心体之相用,复何可除?前云除灭三性,皆是除其妄执,所谓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是也,不可误会。
(壬)二,约幻喻。分三。(癸)初,标章。二,正说。三,例结。今初。
复更有譬喻,能显三性止观二门,今当说之。
此部《大乘止观》,乃南岳大师下化众生上成佛道之书,所以称为“曲授心要”者,因此是明心见性,甚深法要,赅括如来一代时教。今为迷途众生说之,若不巧设方便,曲曲指授,何能了解?是以上来先令知得清净自心,以为依止修行之本,故初明止观依止。又因众生正在迷中,若不定境,以为观心方便,从何入手?故次开一心为三自性,而明止观境界。更复说明三自性修行体状,以示如何证入三无性,复其清净自心,即此三明止观体状是也。我大师亦已委曲详明,发挥尽致矣。然而三性无际,举一全收。其中真妄互融、性相不碍之处,幽深微妙。诚恐久在迷途之人,虽闻法说,犹难晓了,故更说此譬喻显之。务令行者洞然于观止二门体状,则依之进修,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此善巧方便,真大师彻底悲心也。
(癸)二,正说。又三。(子)初,喻观门。二,喻止门。三,止观合辨。今初。
譬如手巾,本来无兔,(真实性法,亦复如是,唯一净心,自性离相也。)加以幻力,巾似兔现。依他性法,亦复如是,妄熏真性,现六道相也。愚小无知,谓兔为实。分别性法,亦复如是。意识迷妄,执虚为实。是故经言:一切法如幻。此喻三性观门也。
此喻三性以明观也。初,以巾喻净心。以巾本无兔,喻心本离相。是为真实性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自性离相,故为真实也。次,以现兔喻现六道相,以兔依幻现,喻相依妄熏而现。是为依他性法。三,以执兔为实,喻执虚相为实。以愚小无知,喻意识迷妄。是为分别性法。如斯譬喻,显明极矣。“是故”下,引《如来藏经》为证。“一切法”谓五阴六尘等。是皆依熏所现,故曰“如幻”。此明缘起之法,皆是幻有也。如理观察,真实本有如巾,依他全假如幻兔,分别全空,如执幻兔为实,是为观门。故结之曰“此喻三性观门也”。
(子)二,喻三无性止门。
若知此兔,依巾似有,唯虚无实。无相性智,亦复如是。能知诸法依心似有,唯是虚状,无实相性也。若知虚兔之相,唯是手巾;巾上之兔,有即非有,本来不生。无生性智,亦复如是。能知虚相唯是真心,心所现相,有即非有,自性无生也。若知手巾本来是有,不将无兔以为手巾。无性性智,亦复如是。能知净心本性自有,不以二性之无为真实性。此即喻三无性止门也。
此喻三无性以明止也。初,能知兔依巾有,唯虚无实,喻能知诸法心现,无实相性。是为无相性智。“无实相性”者,谓分别性所执,唯是虚状而无实也。次,能知唯是一巾,实本不生,有即非有,喻能知唯是净心,虚相非有,自性无生。是为无生性智。“自性无生”者,自性中本无生灭也。三,能知巾是本有,不将无兔以为巾,喻能知净心本有,不执二性之无以为心。是为无性性智。须知修观时,了达三自性是一心之缘起,便是三无性智。即以此三智,遣除三自性之病,病除即入三无性而无止矣。故曰“此即喻三无性止门也。”盖三智为能照,三自性为所照。三智为能显,三谛为所显。三谛者,即三无性是。以无相性智,观照遍计所执,当体即空,而入无相性,即显真谛理也。以无生性智,观照依他性虚,有即非有,而入无生性,即显俗谛理也。以无性性智,观照性体本有,不因无相无生,方有真实,如即兔是巾,何必无兔方为有巾也,则入无性性,而显中谛理矣。所谓“一中一切中”,即二边便是中道,无假无空而非中也。南岳此喻,通身吐露,真善巧哉!
(子)三,止观合辨。
是故若欲舍离世谛,当修止门,入三无性。若欲不坏缘起,建立世谛,当修观门,解知三性。若不修观门,即不知世谛所以缘起。若不修止门,即不知真谛所以常寂。若不修观门,便不知真即是俗。若不修止门,即不知俗即是真。以是义故,须依幻喻,通达三性三无性。
修观为缘起有门。修止为解脱空门。空有二门,偏即成病,必须并修。以是之故,今复止观合辨也。合辨义有三重,重重深入。初义中,若不修止,即不能证入三无性,故欲舍离世谛、了脱生死者,当修止门。若不修观,即不能解知三性,故欲建立世谛、广度众生者,当修观门。此中先止后观者,明由定生慧、自度乃能度他也。“世谛”即是俗谛。次义中,谓由一心建立三自性,便是世谛缘起之所以,若不知之,如何度众生?故当修观。泯三性入三无性,便是真谛常寂之所以,若不知之,如何了生死?故当修止。三义中,谓修观不但知俗谛,且知真即是俗。修止不但知真谛,且知俗即是真。“即”者,不二之义。真俗相即,便是不住生死、不入涅槃、中道第一义谛。所谓终日不变,而终日随缘。终日随缘,复终日不变。是之谓妙法莲花。“以是义故”下结成。谓如上来所举之义,必须止观并运,以解知三性,证入三无性也。若于法说未明者,便须依幻喻以通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