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章 14(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七识即末那识 执我(执第八识之见分,以为实我。)

第八识即阿赖耶识 受熏持种(受前七识业力之熏,而成种子。即复执持种子现作根身[正报]、器界[依报]。)

◎五十一心所表

遍行五 作意、触、受、想、思。

(此五心所,有善恶之别。因其一切心中俱得生起,故曰行。)

别境五 欲、胜解、念、定、慧。

(此五心所,亦有邪正之分。因其各别缘境而生,故曰别境。)

善十一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此十一心所,唯善心中得生。)

烦恼六 贪、瞋、痴、慢、疑、邪见。

(此六心所,恼乱有情,能生其他烦恼,故名根本烦恼也。)

随烦恼二十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此二十心所,由根本烦恼引起,故曰随烦恼。又分三类。前十为小随,各别起故。中二无惭无愧,为中随,唯遍不善故。后八为大随,自类俱生,遍染心故。)

不定四 悔、睡眠、寻、伺。(此四心所,善染不定。)

◎心王心所相应表

前五识 相应心所三十四 遍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

根本烦恼三(贪、瞋、痴。)

中随烦恼二。

大随烦恼八。

第六识 五十一心所法全相应。

第七识 相应心所十八 遍行五。

别境一(慧。)

根本烦恼四(贪、痴、慢、邪见。)

大随烦恼八。

第八识 相应心所五 遍行五也。

一心依熏所现,如梦中所见境界,但是由心所现之虚相,为似有非有之法,并非真实,故名为“似”。夫吾人念头不动则已,动则便与根尘、和合俱起,故不知彼等,唯虚无实。若当念头起时,觉知外尘内色,皆是似法,唯心所作,本来无实,便不致妄生分别,即念头亦可不起矣。以不知彼是虚相故,遂念念分别,执为实有。以妄执为实故,则一切虚状,皆从其心念而转,俨若成为实事。即凡夫现前所见者是也。试问谁不认为实事乎?于是因顺境而起贪,因逆境而起瞋,即不顺不逆之境,虽不起贪瞋,而执以为实,此便是痴。须知妄执分别者惑也,因惑而起三毒,便是业也。起惑造业时,即复念念熏于本识。本识受熏成为种子,还复显现种种苦报。此又成为依他性矣。于此苦报,不知是虚,还执为实,便又起惑,而复成为分别性矣。如是念念执着,不知虚妄,则惑业苦三,互相生起,岂有了时?悲夫!此凡夫所以无始至今,头出头没于茫茫业海中也。问曰:分别依他二性,既迭互相生,毕竟有何差别?须知所谓“依他性法”者,乃就心性依熏所现之相,当体是虚,并无真实而言也。所谓“分别性法”者,乃就无明不觉,妄执依他虚相以为实事而言也。由是义故,分别之与依他,虽迭互相生,并无异体,但依他则本是虚法,分别则妄执实有,约此而言,遂有差殊。故名执实之妄情,为“分别性法”耳。

上来所明三自性中,真实性,即自性清净心,乃是真实本体。但圣为无垢,凡为有垢。何谓有垢?以真如在障故也。真如既为无明所障,则依染熏而现虚状等法,便是染分依他性。即复妄想分别,执虚为实,便是染浊分别性。若观知前法,唯虚无实,情执尽泯,则障除净显,便成无垢之真实性。于是依他所现,便是三身四净土。分别作用,便是利他之德。则染浊分全成清净分矣。若将此中境界,委晰辨明,则决定当从染浊分别性进修,夫复何疑。

或曰:染浊分别性,兼七识言,何但从六识着手耶?答曰:七识念念执我,何能从我相上用功?又七识但能执我,何能了知境虚?意识则以了别为性,且意识转时,七识亦转,故从第六着手进修也。我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中,明定境观心,必须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去寸就分。所以于十八界,拣去根尘而用识,复拣去他识而独取意识,即是去寸就分之意,所谓扼要以图是也。盖意识原是心体之大用,其过咎,但在逐妄迷真而已。以迷真故,所以全真成妄。若了知虚妄,去其情执,当下全妄即真矣。即如念佛法门,于诸佛中,独念弥陀,于十方净土中,独愿往生极乐者,由其知得念念弥陀,决定往生名义,此即分别性作用也。由是以厌凡欣圣为因,以弥陀悲愿为缘,复以念念分明为观,不起杂念为止。如此因缘和合,止观并运,即念念熏于净心,便令烦恼薄弱,智慧增长。故能决定往生,径登不退。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直至真如出障,净德圆明也。若但口念,而心不念,则意识力薄,舌识力强,不过种一远因而已。其他修行法门,无不如此。除克从意识用功,转之成智,安望超凡入圣哉!(校上来原本卷十四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