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12(第1页)
第15章大乘止观述记(12)
卷十二
(午)二,别解。分四。(未)初,解共相识。二,解不共相识。三,解共中不共。四,解不共中共。今初。
何者?所谓外诸法,五尘器世界等,一切凡圣同受用者,是共相识相也。如一切众生,同修无量寿业者,皆悉熏于真心共相之性,性依熏起,显现净土,故得凡圣同受用也。如净土由共业成,其余杂秽等土,亦复如是。然此同用之土,唯是心相,故言共相识。又此同用之土,虽一切凡圣共业所起,而不妨一一众生,一一圣人,一身造业,即能独感此土。是故无量众生,余处托生不废,此土常存不缺。又虽一一凡圣,皆有独感此土之业,而不相妨唯是一土。是故无量众生新生,而旧土之相更无改增。唯除其时一切众生同业转胜,土即变异,同业转恶,土亦改变。若不尔者,即土常一定也。
“外”者,谓在五阴身之外也。“诸法”,即是五尘器世界等。六尘中仅举色声香味触之五、而不及法者,法是无表色故。(言非如前五尘,各有所表现。)“世界”,即吾人所依之大地。谓之“器世界”者,对众生有情世界而言也。此皆共相识显现之相,故曰“共相识相”。“同修无量寿业”,谓同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之业。“性依熏起,显现净土”八字,说尽念佛法要。谓本具之佛性,为无明覆障故,必依净业之熏力,熏令生起。所谓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故念他佛,即是念自佛也。然以积垢之身,非仗弥陀悲愿,何能自拔?故一句万德洪名,当如孩提之呼父母,心口宛转,声泪交迸,有非蒙垂手提携不可之势。如是真诚,方能熏起,显现净土。所以念自佛,必须念他佛也。“凡圣同受用”者,谓凡夫得生净土,即与圣人同其受用。即指极乐之凡圣同居净土而言。“杂秽等土,亦复如是”者,谓秽土亦是众生同业所造。如一国中,太平之与离乱,境界大不相同,此皆一切众生同业所造,故显现不同耳。“同用之土,唯是心相”者,谓此同受用土,无论净秽,惟是一心所现之相,故名共相识也。由此可知净土秽土,皆是唯心所现。而世人于净土则计为虚,于秽土则执为实,不知秽土既非有现有,净土亦何妨非有现有。若谓净土有即非有,不必著相者,其如秽土有即非有,汝竟不能离相何耶?何况净土则清净胜妙,永出轮回,而与佛菩萨同居;秽土则热恼沉沦,无常流转,且恐与鬼畜为伍乎?为此言者,非愚即狂矣。若谓净秽一切皆空,无论未必做到,即真做到,早是恶取空、走入魔道了也。或复高谈唯心净土,而废事修,不知秽土亦是唯心,若不造染业,即亦不现,然则不以净业熏心,何能显现净土耶?是亦瞽论而已矣。“又此同受用土”,谓为共业所起者。言其造业相同,即所感之土同,非谓定须共造方感也。故虽一一凡圣,一身独造此业,即能独感此土。如极乐国土,原为弥陀愿力所成是已,由是义故,所以无量众生,余处托生不已,(文云“不废”者,不已之意。)而此土则常存不缺。盖去者自去,来者自来。世人每谓:倘皆往生极乐,娑婆将空无人。若知此理,毋庸过虑。何则?汝若爱此土者,即独感此土矣。此明余处托生,此土不缺之义。又复一一凡圣,虽皆有独感此土之业,而所感者,不妨唯是一土。盖所造之业同,所感之土即同,非一一各别一土也。“不妨”者,谓虽一一凡圣,托生一土,生者尽生,并无妨碍。由是义故,所以无量众生陆续新生,而旧土之相,并无改增。此明托生虽众,土亦无增之义。然此无缺无增,虽若一定,亦有改变之时。盖同业转胜,土即变而转胜;同业转恶,土即变而转恶。世亦有言曰:若同生极乐者,彼土将无人满之患乎?不知果能同生极乐,则同业转胜,彼土亦即转胜异前。经言:“观音成佛时,极乐净土,复倍于前。”此即转胜之据。转恶者,考诸经论,娑婆当成劫时,远胜今日。后因同业转恶,土乃改变。如众生忏悔罪业,同业转胜时,土亦转胜。经言:“弥勒佛降生,世界远胜现在。至富楼那尊者成佛时,胜过极乐。”或闻此言即曰:然则候尊者成佛可矣,不必生极乐也。嗟乎!生死轮回,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岂能相候耶?末句谓若非同业转变者,土常一定,不变异也。
(未)二,解不共相。
所言不共相者,谓一一凡圣,内身别报是也。以一一凡圣,造业不同,熏于真心。真心不共之性,依熏所起,显现别报,各各不同,自他两别也。然此不同之报,唯是心相,故言不共相识。
“内身”者,约六凡言,即五阴色身;约四圣言,则如诸佛之光明相好、菩萨之胜妙身、二乘之意生身皆是。谓之内者,对上文“外诸法”言,故曰内也。“不同之报,唯是心相”者,如世间苦乐好丑男女诸相,各各不同,皆由心中造业不同所感。佛之相好,亦是多劫修成。以其皆由心作,故曰“唯是心相”。余文可知。
(未)三,解共中不共。
就共相中,复有不共相识义。谓如饿鬼等,与人同造共业故,同得器世界报,及遥见恒河,即是共相故。复以彼等别业尤重为障故,至彼河边,但见种种别事,不得水饮,即是共中不共也。复据彼同类,同造饿业故,同于恒河之上,不得水饮,复是共相之义。于中复所见不同,或见流火,或见枯竭,或见脓血等,无量差别,复是共中不共。若如是显现之时,随有同见同用者,即名为共相识。不同见闻不同受用者,即是共不共相识。随义分别一切众生,悉皆如是可知也。
此明依报共相中之不共相识也。初约人鬼异类以明。人鬼同居一世界,同得见恒河。此由造同业故,得共相识。而鬼至河边,复见非水。此由造别业故,得共中不共相识。次约饿鬼同类以明。同于河边不得水饮,是共相识义。而所见复有流火脓血枯竭之不同,此共中不共相识义。“若如是”下举例。谓凡遇事相如是显现时,其同见闻同受用者,即名共相识。其不同见闻不同受用者,即共中之不共相识。“随义分别”下结成。谓一切众生界中,悉皆如是有共中不共。随举例之义而分别之,则孰为共,孰为不共,可以例知。此中独言一切众生、不及佛界者,以诸佛皆同见闻、同受用,故不言也。且以人事论之,如同在人道,而有贫富贵贱等种种不同。同一言论,同一行事,而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同一经教,而见偏见圆,随类领解。此皆共中不共相识也。
(未)四,解不共中共。
就不共相中,复有共义。谓眷属知识,乃至时顷同处同语同知同解,或暂相见,若怨若亲,及与中人,相识及不相识,乃至畜生天道,互相见知者,皆由过去造相见知等业,熏心共相性故。心缘熏力,显现如此相见相知等事,即是不共相中共相义也。或有我知见他、他不知见我者,即于我为共,于他为不共。如是随义分别可知。又如一人之身,即是不共相识。复为八万户虫所依故,即此一身,复与彼虫为共相识。亦是不共中共想义也。
此明正报不共相中之共相识也。初就眷属乃至天道畜道互相见知等事,以明不共中共。“中人”者,无怨无亲之意。晤面为相见,闻名为相知,彼此闻名曰同知,互知心意曰同解。谓或是家族戚党,或为知识善友,或能时顷同处,或仅暂刻相见,或相怨,或相亲,或无怨无亲,或素来相识,或素不相识乃至畜生天道等,凡能互相见知者,皆由过去生中,曾造共业,熏共相性,乃能于不共中,显现共相识也。次就我见知、他不见知,以明不共中有共有不共。复就自身中虫,以明不共中共。盖就身言,为不共相;就户虫言,则为共相。人身八万四千毛孔,中皆有虫。户,喻毛孔也,故名“户虫”。“八万”者,举成数言。
(午)三,结示。
以有此共相不共相道理,故一切凡圣,虽同一心为体,而有相见不相见、同受用不同受用也。是故灵山常曜,而睹林树潜辉;丈六金躯,复见土灰众色。莲花妙剎,反谓丘墟;庄严宝地,倒言砂砾。斯等皆由共不共之致也。
初结一切凡圣,所以有相见不相见、受用同不同者,由于一心之中,有此共相识不共相识故也。“是故”下指事警策。夫我世尊,在灵鹫山中说法,丈六金躯,光明常曜。而见为双林入寂,辉光潜隐,灵骨已化者(“土灰众色”,指迁化言),由其造别业故,熏成不共相识,故不得见也。《维摩经》载,世尊以足点地,娑婆即成七宝庄严莲花妙剎,收足复见砂砾丘墟。盖佛心净,故现土净。众生心秽,故见土秽。众生既不修佛净业,熏同具之佛性,以致妙剎宝地,佛收足时,颠倒见为丘墟砂砾也。昔我智者大师,礼诵《法华》,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忽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此即因造同业,熏成共相识,故得见之耳。末句总结上文。“之致”应是“所致”之误。谓上来所言,或同见闻同受用,或不同见闻、不同受用,如斯等事,皆由共相识不共相识所致也。
(辰)三,总结。
此明不空如来藏中,藏体一异六种差别之义竟。上来总明止观依止中,何所依止讫。
初句,结不空如来藏之义已竟。次句,总结初明止观依止中,何所依止义已竟。
(庚)二,明何故依止。分二。(辛)初,正明。二,释疑。初中二。(壬)初,明修必依本义。二,明全性起修义。今初。
次明何故依止。问曰:何故依止此心修止观?答曰: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若法依本,则难破坏,是故依止此心修止观也。人若不依止此心修于止观,则不得成。何以故?以从本以来,未有一法心外得建立故。
上来所明,是自性清净心名义体状。今则明所以依止此心修止观之故。夫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皆是唯心所现。譬如一切草木,皆依大地而生。是故从本以来,未有一法心外得建立者。既此心为生一切法之根本,今修止观,若不依止此心,则必破坏而不得成。所谓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方证不生灭果是也。
(壬)二,明全性起修义。又二。(癸)初,正明。二,释成。今初。
又此心体,本性具足寂用二义,为欲熏彼二义,令显现故。何以故?以其非熏不显故。显何所用?谓自利利他故。有如是因缘,故依此心修止观也。
心体本具寂性,然非修止不显;本具用性,然非修观不显。故依此心以修止观者,为欲熏彼二义令显现耳。“显何所用”“用”字,谓修止显寂,有自利之功能;修观显用,有利他之功能。至于何谓寂用,及何以寂用显现,成二利行,下文详释其义。
(癸)二,释成。
问曰:何谓心体寂用二义?答曰:心体平等,离一切相,即是寂义。体具违顺二用,即是用义。是故修习止行,即能除灭虚妄纷动,令此心体寂静离相,即为自利;修习观行,令此心用显现繁兴,即为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