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章 7(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10章大乘止观述记(7)

卷第七

(丑)二,明不空义。分二。(寅)初,总立诸科。二,随科各释。今初。

次明不空如来藏者,就中有二种差别。一明具染净二法,以明不空。二明藏体一异,以释实有。第一明染净二法中,初明净法,次明染法。初明净法中,复有二种差别。一明具足无漏性功德法,二明具足出障净法。

二种差别者,初明染净二法,是约体具之用以明;二明藏体一异,是约具用之体以明。一异者,以用从体则一,是为理法界;以体从用则异,是为事法界。实有即不空义。无漏性功德法,是明具足净性;出障净法,是名具足净事也。余如下科广明。

(寅)二,随科各释。即为二。(卯)初,明具染净法。二,明藏体一异。初中二。(辰)初,明净法。二,明染法。初又二。(巳)初,明具足无漏性功德法。二,明具足出障净法。今初。

第一具无漏性功德者,即此净心,虽平等一味,体无差别,而复具有过恒沙数无漏性功德法。所谓自性有大智慧光明义故,真实识知义故,常乐我净义故。如是等无量无边性净之法,唯是一心具有,如起信论广明也。净心具有此性净法,故名不空。

“即此净心”者,谓即是吾人一念介尔之心。此之心体,性净不改,故曰净心。此一句统贯下文。“平等”者,不二之义。因其不二,是为一味。既曰一味,故无差别。此二句约性体言。“而复”下约性用言。“而复”者,谓此心体,虽常平等,复常差别。“过恒沙数”,正明差别之义。“无漏”,犹言不漏失,明其始终不变也。“性功德法”,犹言性净功德。依此性净之法,以自度度他,故曰功德。“所谓”下引《起信论》,以释性具过恒沙无漏功德法之义。“自性”二字标体。“大智慧”等三句,明体具之性德。大智慧者,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此句是翻无明迷暗,故曰大智慧光明义。此句翻虚妄情见,故曰真实识知义。第三句翻无常、苦、无我、不净,故曰常乐我净义。(常乐我净,为佛果四德。)“如是等无量无边”句,明性净之法。不可殚述,故以此句括之。上来诸义,皆此心本具之性德,故曰“唯是一心具有”。一心具有者,所谓“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是也。以上释义之文,详见《起信论》,故曰“如起信论广明”。末二句,结显上来所言,乃约心体具足净性,以明不空也。

(巳)二,明具足出障净法。分二。(午)初,明果性惟心所具。二,明能熏亦惟心所具。今初。

第二具出障净德者,即此净心,体具性净功德,故能摄持净业熏习之力。由熏力故,德用显现。此义云何?以因地加行般若智业,熏于三种智性,令起用显现,即是如来果德三种大智慧也。复以因地五波罗蜜等一切种行,熏于相好之性,令起用显现,即是如来相好报也。然此果德之法,虽有相别,而体是一心。心体具此德故,名为不空。不就其心体义明不空也。何以故?以心体平等,非空不空故。

障者,烦恼、业、报三障也。众生未有修德,为三障所障,而不能出,故净德不显。然虽未显,而实本具,故曰“具出障净德”。“即此净心”三句,言因其体具净德之性,故能摄持净熏之力。若非性具,即不能摄。“净业”者,一切出世功德皆是,如听《大乘止观》,亦净业也。“由熏力故”两句,言此体具之净德,非藉净业熏习之力,虽曰本具,用亦不显。“此义云何”下,正明熏显之义。“因地”者,凡未证究竟觉果以前诸位次,皆名因地。因者修因也。“加行”者精进之义,犹言加功修行。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汉双举,故曰“般若智业”。如闻法如看经,皆智业也。“三种智”,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众生尚未熏显,故但曰智性。必以智业熏之,令其生起智用,是谓起用显现。若智用显现,即是般若波罗蜜也。此即如来果德上三种大智慧,成为自受用报身者是也。“五波罗蜜”者,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因般若上已言之,兹故但举其五。在因地为五度,到果位方名波罗蜜。波罗蜜之义,翻为所作成辨,亦翻彼岸到。今系就因地之加行而言,故曰“因地五波罗蜜”。言五则不止一种,故曰“等”也。此之五度,为成就一切种智之功行,故曰“一切种行”。而对上智业言之乃是福业,能熏众生性具之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故曰“熏于相好之性”。迨至熏令用显,即是如来相好之报,成为他受用,及胜劣应身是也。夫智福二性,因熏显用而成果德,名为出障。然此果德,虽有智福二相之别,而智福之性体,则唯是一心。以心体具此出障果德故,名为不空。勿因体是一心之言,误认为系就心体明其不空也。以心体平等,无所谓空不空故。又由熏力故,德用显现。是增上缘体具性净功德为因,成如来智慧相好为果,是为亲因缘。

(午)二,明能熏亦唯心所具。

问曰:能熏净业,为从心起,为心外别有净法,以为能熏耶?答曰:能熏之法,悉是一心所作。此义云何?谓所闻教法,悉是诸佛菩萨心作。诸佛心、菩萨心、众生心是一,故教法即不在心外也。复以此教熏心解性,性依教熏以起解用,故解复是心作也。以解熏心行性,性依解熏以起行用,故行复是心作也。以行熏心果性,性依行熏起于果德,故果复是一心作也。以此言之,一心为教,乃至一心为果,更无异法也。以是义故,心体在凡之时,本具解行果德之性,但未为诸佛真如用法所熏,故解等未显用也。若本无解等之性者,设复熏之,德用终不显现也。如世真金,本有器朴之性,乃至具有成器精妙之性,但未得椎锻而加,故器朴等用不现。后加以钳椎,朴器成器次第现也。若金本无朴器成器之性者,设使加以功力,朴用成用终难显现。如似压沙求油,钻水觅火,锻冰为器,铸木为瓶,永不可成者。以本无性故也。是故论言,若众生无佛性者,设使修道,亦不成佛。以是义故,净心之体,本具因行果德性也。依此性故,起因果之德。是故此德,唯以一心为体。一心具此净德,故以此心为不空如来藏也。

上科出障净德,是约性具果德言。此科能熏净业,是约性具因行言。既知由于体具性净,故能摄持净熏以成果德,应知亦由体具性净,乃能作起能熏以成因行,非心外别有净法,以为能熏也。故曰“能熏之法,悉是一心所作”。“此义云何”下,正释能熏由心之义。知此则心为不空如来藏之理益明矣。

释义中,大略可开为四。初,自“谓所闻教法”至“更无异法也”,约教解行果四法以明性具。次,自“以是义故”至“终不显现也”,就法总显。三,自“如世真金”至“以本无性故也”,以喻巧明。四,自“是故论言”至末,引证总结也。

且初。一切经教所说佛法,本由诸佛菩萨一心所作。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诸佛心,即众生心。心既是一,则诸佛心作之教法,岂在众生心外?须知一切佛法,原是众生家藏珍宝,一心之中,本来具足。明得此理,凡遇看经听教,便当反照自心。若不返观内照,而执着文字,向外驰求,便如痴人张眼觅眼,反认其他是己家眼,岂不可悯!教法既不在心外,则依教得解,依解起行,行圆证果,皆由心作,易可知矣。“解”字须读去声,领悟之义,由内出也。如读上声,则为由外剖解。非今义也。解性,指能领悟之本性言。解用,指能领悟之功用言。行性等例此。迨证极果,则功用成就,净德显现,故不言果用而称果德,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是也。“以此言之”下,结显因行果德唯是一心之意,故曰更无异法。

二“就法总显”中,先以本具正显,后以若无反显,在文可见。总之能所本不二,理事本一如。理具具于事造,事造造于理具。若能了此,则终日全性起修,即终日全修在性;终日全修在性,即终日全性起修。此理为行人亟应体会者。不然,便是心外取法。“真如用法”者,即指教法言。以一切教法,是诸佛真如之德用故也。次之“德用”二字,指当人本具之真如德用言。本具是种子,为因;为诸佛真如用法熏起,是增上缘;行圆德显,是果也。

三“以喻巧明”中,“如世真金”下,喻上本具一段文。真金喻净心,器朴喻解性,成器喻果性。未及行性,故用“乃至”二字括之。朴,坯形也。未成精器,故曰“器朴”。“椎锻而加”及“加以钳椎”,喻净业熏力。钳椎者,钳而椎之也。“朴器成器次第现”者,喻解用行用果德次第现也。“若金本无朴器”下,喻上反显一段文。“压沙成油”等,更引他喻以明若非性具不能修显之义。

四“引证总结”中,初引论为证。“修道”指因言,“成佛”指果言。谓若非本具佛性,即无因行果德也。“以是义故”下结成。先承引证之义,结显心体本具因果净性,故起因果德用。次以“唯以一心为体,一心具此净德”两语,总结上来两科所言显果修因,种种净事,皆藏体之本具,以明如来藏不空也。

(辰)二,明染法。分二。(巳)初,立科。二,各释。今初。

次明具足染法者。就中复有二种差别。一明具足染性。二明具足染事。

如下广明。

(巳)二,各释。二。(午)初,明具染性。二,明具染事。初又二。(未)初,正明。二,释疑。今初。

初明具足染性者,此心虽复平等离相,而复具足一切染法之性,能生生死,能作生死。是故经云:“心性是一,云何能生种种果报。”即是能生生死。又复经言:“即是法身流转五道,说名众生。”即是能作生死也。

心体平等,而具随缘之性。故净法熏之则净显,染法熏之即染成。书中言性,无论净染,必从自一念不觉而起无明,因无明而造种种业,因业而招生死苦报。此中若约由起言,则生死是由染性生起,故曰“能生”,《释要》所谓“从此有彼,名之为生”是也。若约作成言,则生死本即染性显成,故曰“能作”,释要所谓“举体成彼,名之为作”是也。是故下引《华严》等经证成其义。“心性是一”者,谓心性本来平等一味也。“能生种种果报”句,释成能生。盖以心性平等,何以生种种果报?须知果必有因,因乃招果,而因果不外一心。是能生义也。“即是法身流转”句,释成能作。盖众生本住法身,因其起惑造业,遂致流转。须知流转五道者,即是此本住法身,并非他物。是能作义也。“生死”二字,足以概括一切染法,故举能生、能作二义,以显此心具足染性,明其不空也。

(未)二,释疑。分七。(申)初,释性不可转疑。二,释两性相违疑。三,释两业起灭疑。四,释性不相除疑。五,释互论相违疑。六,释本末同灭疑。七,释相违不熏疑。今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