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花诰(第4页)
我喜欢面包树的阳刚、深沉,我喜欢它的忧郁。
上总图时,爱坐靠窗的座位,最爱的,是有面包树的那一排,我喜欢一口气推开半面墙的落地窗,把浓密的树影迎入眼眸。
有时,我不懂自己。为什么每次伫立面包树前就开始忧郁,开始陷入一种无法言喻的低潮之中——一种漫溢不止的孤单的潮汐之中。我无法分析自己,因为我从来没有与面包树有过深刻的生活经验。它不是我记忆画册上的树,对我而言,它是陌生的。但每一次,当我伫立,我与树之间就自然而然有一线情感的牵连。因为这个理由,我已不常去那排窗前读书。
然而,走过窗前的时候,我仍以眼神问候。
雨天其实最美,尤其是下午。天空是暗的,馆内更暗,眼睛早已离开书本,不动地凝着窗外厚密的树影。我喜欢它的朦胧,在雨中。面包树的美,在于它墨绿的大叶,以叠生的方式,叠出了一树的深沉与气魄。除了墨绿,树心部分是纯黑,外缘是免不了的厚黄,地面上则全无例外地是干了的暗黄——似乎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化泥死去,是否这也是气魄之一?雨中下午,看雨点纷落,从树梢而树心而遽落地面,该是多么曲折的行程。有断续的声音,回**在断续的风中,我不禁沉湎于单独凄清的美字之中。
最心动的,是当远远近近一排排的昏黄灯泡亮起时,多格玻璃窗映出了圆圆朦朦的黄色灯影,正好周旋在墨绿大叶的边缘,多像一树的果子挂着。整个情调改变了,不再觉得凄冷,反而有一股暖意,柔柔的,罗曼蒂克的,有什么比此时凝窗更让人沉醉?
晴天看树,便看出树的阳刚,树的气概。高大挺拔的身躯,傲视群伦,高高在上,宁愿封着一坛孤独,也不愿折腰与地上花草去说:树也有傲骨。面包树的果实也奇特,椭圆形,像个地球。曾经,果实的掉落让我心惊。树梢到地面是一段相当的距离。树身把果子以丢落的手势抛向泥土,那是一段贬谪的路程,泥上枯干的叶铺成迎接的毯,掉落的刹那,果子以最大的冲力向地面撞个满怀,叶便蜷缩地呐喊起来,回音翳入亘古苍茫的穹苍。
我从未看过这么惊心动魄的陨落,有着悲剧英雄的气概。
仍旧喜欢凝望面包树,那股遗世独立的情愫,在我的眸中,在它纯墨的叶面上,仍旧忧郁着。
木棉树
那次入冬,路旁等车,闲来无事便东张西望。看到高耸入云不着一叶的木棉花,心里有个突发的奇想:有天,我要在屋边也种棵木棉花,等它落光叶,简直可以挂一百件衣服。车来了,我没再想。觉得它真是天然的大衣架,如果矮一点的话。
看木棉开花是种震撼。粗枝交错,像千只青筋暴跳的手托出朵朵厚大如曲掌的橙红鲜花。枯干的枝条,枝枝向天空攫抓,烈橙的花朵,瓣瓣是张着的唇,辩论一个永恒的疑问,而天空没有回答。
我想起《虬髯客传》,不知怎的。
那枝枝缠绕交错,难道不是“赤髯而虬”?那高耸入云,不受他树遮蔽的树身,难道不像顶天立地的彪形大汉?只是不知谁是花中李世民,“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令默居末坐的虬髯“见之心死”。谁又是道士?罢弈请去,谓虬髯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勉之,勿以为念。”
真英雄者,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宁狂醉泣血,不掉滴泪。炽红的木棉花,是否就是英雄血?
真好汉者,既不能得天下,则不予天下。宁是困危于巉岩深山的隐士,也不愿是奔波于市井的小民。
于是,春日舞台上,繁花群树争妍斗艳,尽吐芬芳,唯木棉花,披一件风尘仆仆的粗绿布衣,独立道旁,入定如僧。
壁画
我在台大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高中时候,有一天,我自个儿去看画展,人群中挤来挤去,吱吱喳喳的,看得我头昏脑涨,两眼昏花。突然,我看到一幅多美的画面,多和谐的黄昏,它完全吸引了我,我站住了,赶紧走近几步,去定神一看,唉!原来是一扇打开的窗子!我不禁笑出声来,笑自己怎会有如此美丽的错觉?于是,兀自站在窗前欣赏这幅奇妙的画,竟忘了是来看画展的。从此,我便轻轻走进大自然的画廊里。
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就像走进中世纪巍峨的宫殿。高大的列柱,有着岁月抚摸的色泽,雕花的壁,总让人联想到神话。沿着石阶而上,踏着清脆的跫音,便有古老的浪漫自壁间回响出来。这里,永远有美的传说。
我仍记得那个午后,我像是偷溜进宫殿的小孩,蹑手蹑脚地,怕惊动侍卫,被轰一声赶出来。实在不该择那么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去文学院,那种肃穆的气氛颇令我害怕。但是,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吸引着我,我仿佛一下子被魔术般地带进中世纪的世界,带进一个完全陌生的梦境,心中犹豫着,有点不知所措。我终于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我会是幸运的爱丽丝吗?当我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谁说我不是幸运的?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势欢迎我,心里那口憋着的压力,便一下子舒落了。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我不禁设想,久远以前,是否有个公主如我,也用喜悦的双手推开这扇窗?那长长的回廊,蜿蜒着长长的遐想,一路我脆响的足音,是轻轻的暗号,尽头,会是怎样的神话迎我?环视静寂的四周,刚刚那种害怕的感觉已一扫而空,只觉得窗里窗外,漫着醉人的夏日古典。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那年我大一,大一不能在文学院上课,真是可惜。为了期末考,和一大堆同学挤进教授的研究室去请教头昏脑涨的理则学,小小的研究室挤得水泄不通。教授打开那扇大窗子,让风吹进来。书桌前围着乌七嘛黑的人头,全被理则学淹没了。我不知怎的,凝视窗外发起呆来。那棵凤凰树真美,细巧的叶在窗前曼舞,像一匹轻柔的绿纱,好一幅画啊!我突然惊觉到,自己把夏天关在窗外好久了。溜了出来,便急急奔向偶然发现的夏之图画中。大一,总是新鲜。
上了大二,天天在文学院上课,我常常有新的发掘。我最爱在二十四教室上课,那里的阳光最多,好像是来自多阳光国度的画家,啥也不爱画,就爱画满画布的阳光。我喜欢在那儿上文学史课,阳光中,那些诗人、学者一个个都从书本上跳出来,那么亲切,仿佛我昨天才见过的。我也爱在那儿上诗选,总是一下子便跌入诗的国度,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汉朝共享一个天空,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这学期要走入唐朝,被李白醉过的眼睛,再看看阳光壁画,大概会满是长安风情了。
二十四教室的壁画,总让我有无限遐思。
有一天,我在二十三教室上课。教授的话一扯开,我的思绪也跟着岔开。便旁若无人地,顾自欣赏那幅大壁画。那幅画很工整,没什么主题,像是个刚拿画笔的人的水彩写生。但是,角度很好,画面上有一种秩序,是个拘谨的人的作品,我不太欣赏一板一眼的东西,所以,不觉得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有什么特殊。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其妙地去开后面那扇窗,突然,我吓了一跳,心里全然没有准备就被惊倒: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张着手臂般的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眼睛眨一下,就觉得它们又伸长许多。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好一幅吓人的“力”之特写!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满晨雾色把背景涂得很暗;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池水把树影映成墨黑,只留着莲的雪白和灰白的倒影。而粗枝虬劲地盘突着……不知怎的,我竟想起凡·高。
文学院左侧,一上楼看到的那幅壁画,刚开始觉得它很糟。树枝歪歪扭扭地全挤在左边,天空的比例也很怪,两排椰子树就这么从画布中间开过去,像道篱笆,布局乱得很,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可是,渐渐地,我喜欢站在这儿欣赏,愈看愈觉得可爱。画里大胆地留着宽阔的空间,让上课、下课的人们走动,这是我在其他画里看不到的。我喜欢它的人情味,我甚至觉得它有点毕加索味道。我常常在窗前注意起来,看看有几个我认识的朋友走进画里来。
楼下的长廊,有一幅我特别喜爱。那是个落雨的下午,我抱着书匆匆走过,不经意的一眼,便把我吸引了。那幅画不大,因为窗子是半开的。远处,带着黑的树荫叶影,像泼墨的画法,三两枝窗前瘦瘦的枝条,不着叶,随意地曲斜,一朵初绽的花在雨中淋成淡淡的粉红。水珠密密地在画布上渲染着,整幅画有着柔柔的意境,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刚挥洒的一幅未干的国画,看了整个人就像浴过仙泉,觉得超离尘俗了。
至于那幅榄仁树的画者,一定是个愁思的少妇,怎么秋天一到,便一夜之间把榄仁浸入相思,第二天就霜红起来。
十八教室有幅萧条不带一片叶的树景,想必是支忧郁的笔才画得出来,它总是阴沉沉地搁在画廊的一角,独自锁着成了形的块垒。
无论是楼上的或楼下的画廊,总是一年四季地美。它们总在悄悄间又换了新画,秋之展过后,便是冬的杰作;现在,就等杜鹃花一画好,便可以开春之画展了。
有时候,我真想把壁画指给别人看,然而我仍旧缄默。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如果它们已大大地张开,不用我说,便早已醉了。
由于这些壁画,让我在课堂上变成一个不很专心的学生,但也由于这些画,我的思路更无止境地扩宽、更加活泼,让我发觉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有时候,我觉得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
如果,一朵花中有一个世界;
如果,一片叶脉是一个秋天的轨迹;
那么,对我而言,文学院便是一座卢浮宫。
树之黄叶天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