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章 江湖如梦爱相随(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附近几个村落,我父辈那一代人,几乎全部由宋阿婆接生。所以到我这一代,村里村外,跟我年龄相差不多的,人人都喊阿婆的两个儿子叫“舅舅”。

放学路上,舅舅们偶尔骑车路过。东一声“舅舅”,西一声“舅舅”。他们嘴里乐呵呵地答应着,其实心里根本分不清谁跟谁。

只有小小于,他俩是认得的。每次见她,他们都会停下来,把她抱上自行车捎上一程。

小小于个头很矮,身板单薄,周小茉一条大腿能劈成她两个腰杆粗。就这样,她还学大人模样侧坐在舅舅们的自行车后座上。两条麻秆似的小腿,偶尔还搭在一起故意摇一摇。

-4-

记不清具体哪一年,反正是一个劳动节前夕。我们中午放学回家路过村口桥头时,突然看到一对陌生老夫妻。

老爷爷在前面拉,老奶奶在后面推,两人气喘吁吁操控着一辆二轮平板车。

车厢里放着七八只大麻袋。麻袋里圆圆滚滚,不知何物。

那天日头有点大,桥头也有点陡,两位老人发丝花白,呼吸凌乱,衣服领口都是汗湿的印迹。

我们一帮小孩子看见了,马上冲上去,一个个使出洪荒之力,拼了小命,帮着老夫妻把板车往桥面上推。下桥的时候,我们又纷纷拉住车帮,帮忙稳住重心。

板车到了平稳的地方停下来。老爷爷就着挂在脖子上的白毛巾擦汗。老奶奶眯眯笑着,招呼我们等一下。她解开一只麻袋,从里面掏出比大号红富士体积略大一些的小西瓜,一人一只,分给我们。

这种西瓜,现在早已不是稀奇物,但放在那年头,简直是份大礼。我们没见过这么可爱的西瓜,个个像捧着宝一样欢天喜地。

后来通过老主播们的卖力传播,我们才知道,这对老夫妻就是小小于继父的亲爹亲妈。

事实上,他们从李氏嫁到他们家第二年开始,就每年往于家送西瓜。只是不巧,以往没被我们小孩子碰到而已。

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我和几个小伙伴那天吃好午饭上学时特意绕经于家门口。不见送瓜老两口的身影。于家院子里闹哄哄一片,继母捧着个瓜,啃得眉开眼笑,小小于的那些姑姑叔叔们抢着笑着忙着分瓜。

于老太的哥哥也来了。那老头豁着没有门牙的瘪嘴巴,将半麻袋西瓜往自行车后座上绑。一张老脸纹路纵横,极像被农民伯伯耙过的黑土地,龇牙咧嘴,猥琐兮兮:“阿妹啊,还是你有本事!这种瓜,前两天卖得差点赶上肉贵。我平常一只都舍不得买。林家(小小于继父姓林)往你这儿一送二三百斤,倒是蛮识相。”

于老太下巴高抬,硬把自己那张僵硬的老脸逼出几分神气象:“今朝他们来的时候,我们刚巧在吃饭。我看都没看他们一眼!两个乡巴佬走七八十里路,衣裳湿透,我水都没留他们喝一口。西瓜拉到我院子里来,他们自己卸,我管都不管的。”

“所以这场官司赢得特别划算。那只小囡在你手里一天,林家每年都得准时给你送西瓜!”

“西瓜算啥?每年的钞票、物什……我从来不主动张嘴要的,他们自己犯贱非要贴上来,我有啥办法。”

那时,我们即便年龄小,也能把显而易见的道理串联明白。

小小于跟林家没有丝毫血缘。林家没有养她的责任和义务。人家每年送瓜送东西,不过是顾念李氏情面,也希望于老太对小小于好一点。

三观如此妖艳的于老太,将来有一天离开地球,站在忘川边上看前世,不知道会不会后悔,这一生过得稀里糊涂,自以为是,天憎人厌。

有街坊邻居看于家分瓜分得热闹,就站在路边窃窃私语,大意是林家送来的东西,小小于一般得不到。比如西瓜,我帮着推了下板车,有幸吃到一只。而她,即便林家二三百斤送到于家全是为了她,她却根本别想沾到边。

我和几个小孩一起,边玩边往学校晃。走到村口,突然又看到了林家老夫妻俩。板车放一旁,他俩坐在路牙子上,一人托着一只大号搪瓷缸。我们走近看,原来里面装着白米粥。

林爷爷只顾埋头喝粥不说话,有点微胖的林奶奶认出我们是中午帮忙推车的小孩,赶紧朝我们微笑,还拿起他们就粥用的腌黄瓜干,问我们要不要吃。

我们都摇头。

有过路村民跟他们搭话。林奶奶告诉人家,儿子这两天开车往外地送瓜去了。媳妇要照顾两个小孩子和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他们老两口天没亮就起床摘瓜,摘好就装车上路。担心他们半路饿,早上出门前媳妇给他们装了两缸粥放在板车上。

有人嘴巴快憋不住:“你们送这么多瓜过来,有几只能吃到小小于肚皮里?”

林奶奶的笑容转瞬黯淡无光,她说:“送得多,本身就想让他们一大家子都分一分。我们不图什么。就希望他们吃了瓜,能对小孩子上点心。小孩在这边过得好,我媳妇安心。媳妇好,我全家都好。”

那人又说:“斗米恩,升米仇,你们这样做,于家不会有人讲你们好!”

林奶奶说:“没办法,官司打输了,我们也只能这样尽点力,钞票也给了,东西也送了,各人做事凭良心吧。”

良心是什么?

这天中午,小小于放学回家走进自家院子,看见一地圆滚滚的绿皮小西瓜,孩童特有的天真让她不由雀跃起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