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九四〇年六月02(第6页)
“别啰唆,能动手术就行了!”孙希毫不客气地把他推开,走到门口。川岛真理子也是秀眉微蹙,觉得今天的孙希不太对劲。孙希看了她一眼,径直走到濑尾教授跟前,伸手说道:“今天请您多多指教。”
数道鄙夷的视线从各处射来,有人用日语嘀咕道:“这太失礼了,到底是粗鲁的中国人啊。”濑尾教授微皱眉头,对这个浑身酒臭的冒失家伙有些厌恶,但他受了同仁会委托,不好拂袖而去,只好淡淡地道:“让我们开始吧。”
一干人等进入一号手术室,这里正好是当年孙希等人救刘福山的地方。孙希一边洗手一边环顾四周:“这里的人,太多了。”濑尾教授一怔:“你有什么意见?”
“这次手术涉及开颅,要尽量避免感染风险。专业交流,我想只要医生在场就可以了。”
孙希强硬地表态,濑尾教授对这个意见倒是很赞赏。曹主任和川岛真理子这样的非专业人士,确实没有旁观的必要。他们见两位主刀医生都取得一致意见,便退出手术室。
一号手术室内,只留下了孙希、濑尾和四五位旁观的日方医生、翻译与几个护士。濑尾教授见闲杂人等都离开了,大声说道:
“战场冲击波对人体头颅的影响方式,历代学者解释不一。有人认为冲击波是通过耳道、鼻窦、眼眶进入颅内,造成颅压上升;也有人认为,冲击波是直接作用在颅骨上,导致其产生变形和振动,进而影响颅压,我们今天的课题……”
“不好意思,打断一下……”孙希忽然举手。
濑尾手下的一个医生忍不住吼道:“八嘎[29]!太没有礼貌了!竟然打断濑尾教授的发言!”孙希却装作没听见,对濑尾说:“今天这个课题,是颅内战创伤在战场上的抢救措施对吧?”
“是的,但如果不明白其机制……”
“我是上过战场的人。战场上的伤员往往是大批量出现。所以我认为要探讨的,应该是联合急救环境下的颅内战创伤,对吧,濑尾教授?”
濑尾教授面无表情,镜片后的圆眼却微微一眯。
“联合急救”是一战期间的一位法国军医提出的理论。当时他在马恩河战役充当军医,每天要应付数百名从前线送下来的伤员。为了提高效率,他把需要截肢的伤员和腹腔破裂的伤员摆在一起,利用两种手术进度不同的时间差,在两个病人之间轮流执刀,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战后各国医学界都在探讨,哪些伤情可以联合急救,这正是濑尾教授最近几年的研究重点。他本以为这次合作手术只是个政治性表演,所以只提了个简单的课题,没想到这个中国医生主动撞进了他最熟悉的领域。
“我们今天的病人只有一位。”濑尾教授说。
“恰好我院刚刚接收到一位腹腔中枪的病人,我认为她的伤情,可以和这位病人一起实施联合急救。”
“荒唐!这个病人是冲击波造成的颅内伤,怎么能和腹腔枪伤联合急救?”另一个医生大吼道。
孙希的眼神“唰”地横扫过去,神情严肃:“在正常条件下,这两者自然不能同时手术,但我们模拟的是战场环境,必须假设每一位医生面对超量的病人,必须在短时间内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
还没等那人继续质问,孙希又道:“一九一一年,我在辛亥战场上进行战场救伤。当时我的老师峨利生教授就提出一个理论,他认为不同的战伤,可以用特定组合来优化流程,提升效率,这比法国人提出联合急救的概念早了三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我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场战争的救治工作,一直在实践这个理论,希望今天能够跟大家分享。”
“那位病人在哪里?”
这时紧闭的手术大门“咣当”一声,唐莫推着一个浑身盖着白布的病号走进来,眼神十分不安。那些同仁会的医生一阵愕然,没想到,这个中国医生居然硬要这么干。
濑尾教授走过去,掀起白布看了看这个女性的伤口,又看了看她的病历。旁边熟悉濑尾教授的医生注意到,他的右手缓缓地抚弄着下巴,这是产生了兴趣的表现。对教授来说,名字和身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体本身的变化。
“你确定要同时做这两台手术?”他看向孙希。
“联合急救的精髓,不正在于同时吗?”孙希平心静气地回答。
“孙医生,你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课题,但也是一个极难的课题。我会尊重你的选择,但也会取消你的先相先。”濑尾教授一字一顿地道。
取消先相先,意味着主刀之人将从濑尾教授换成孙希,同时他将承担起全部责任。很明显,濑尾教授不相信这个动手术前酗酒的家伙,能完成这个挑战。
“没问题,我来执刀。”孙希毫不犹豫地回答。
旁观的医生们一阵哗然,颅内手术和腹腔手术都是极复杂的手术,绝非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这个自大的中国人难道要在没有濑尾教授帮助的情况下,同时挑战两个手术?疯了吗?
一号手术室里响起细微的议论声。明明只是一次皆大欢喜的合作手术,这个中国医生何必自己大包大揽?但濑尾教授没吭声,其他人都不敢说什么。
濑尾教授双手抱臂,视线在两个手术台之间来回移动。他精研联合急救,知道这种治疗方式最大的短板,在于医生本身。一个医生必须有极冷静的头脑、极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勇气,才能同时施行两种复杂手术。从孙希身上,濑尾只看出他的胆子不小。
孙希无视周围人的诧异和质疑,戴上口罩,俯身对手部再次消毒,用只有自己听得到的声音喃喃道:“这次轮到我来保护你了。”
整个屋子里,除了翠香,没人听得到这句话。
孙希缓缓拿起手术刀,整个人的气质幡然一变。濑尾教授敏锐地觉察到了气场的变化,后退一步,饶有兴趣地看着。
联合急救,就这样正式开始了。在一群日本专家的注视之下,一个中国医生站在两个手术台的中间,观望片刻,轻轻舒展手臂,开始了两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唐莫是翠香这边的手术助手,只有他知道老师面临的压力有多大。那不仅来自技术难度,也来自心理压力。这是个未经深思熟虑的计划,追捕翠香的特务随时可能破门而入,二楼的川岛也随时可能发觉不对。他们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孙希手里的手术刀有多快。
“啊?”唐莫有点走神。
“霰弹枪的枪伤,有什么特点?”孙希头也不抬地操作着。
唐莫没想到这时候,老师居然还在发问。他脑子里一片混乱,哪里答得上来?孙希全神贯注道:“你记住,霰弹枪的弹丸比较小。脏器发生穿孔时,往往会弹性回缩,被脓苔或大网膜盖住。必须一一翻开详查,不能只处理表面看到的穿孔。”
唐莫很快发现,孙希其实不是在考校学生,而是在借发问来梳理思路,看来老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冷静。也是啊,这两台手术的难度实在太大了,执刀之人必须在脑海中设计一套方案,让两边的手术步骤像齿轮一样完美啮合,这意味着执刀人没有任何余裕,也不容任何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