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金刚经校勘记(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12章金刚经校勘记

江味农撰

此本一依燉煌石室唐人写经。而柳公权所书,即石室藏经之一。久有影印本行世,可以覆按。故校勘记中,首列柳书,次列参校诸本。兹将所据各本名目,及有无单行本流通,一一详载于校勘记前,以便检校。

柳书经后题云:长庆四年(824)四月六日衔柳公权为右街僧录准公书。按柳书,清宣统间上海有正书局,曾汇聚石室中藏品十余种,以珂罗版影印行世,颜曰《石室秘宝》。柳书为秘宝之一也。长庆,乃唐穆宗年号。

翁书乾隆五十七年(1793)壬子。翁方纲书。跋云:依南唐道颙法师石本。按翁书系依五代时南唐石刻,故列于宋藏之前。现有石印赠品。

宋藏南宋理宗绍定(1228~1234)时,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刊。所谓碛砂藏是也。按此藏经始于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完成在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前后历八十年而后工竣。原藏西安卧龙、开元两寺,后移存陕省图书馆。现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正在影印中。

张书南宋理宗宝佑二年甲寅(1254)。张樗寮即之书。自跋云:依天台教僧宗印校本。清康熙四年乙巳,笪重光等摹勒上石。供焦山石壁庵。按宝佑二年,后于绍定二十余年。经中文句,与碛砂藏微有异同。有拓本。又有民国十七年汪大燮依张书所写石印本赠品。

金刚经注疏唐纪国寺释慧净注。注前有唐常太博士河南褚亮序。慧公同时人也。后有日本丹阳散人跋。其略云:此注在支那不行,于扶桑亦未睹。近义空师获其真本,遂刊行而永传之。久隐之至宝,一旦发光扬彩,可谓得时。享保二岁丁酉初秋。按日本享保丁酉,为我国清康熙五十六年(1657)。经文不审何时会入。以校柳书,字句多同,且少魏译一段,必在他种会本前。故先列之。

金刚经注姚秦释僧肇注。有日本沙门敬雄序云:曩由慈觉大师于支那持归。秘诸名山九百年。顷祖芳禅人持以示余。余叹曰:此经之注,肇公为先。注来大东,亦此注为先。而发于诸注既行之殿者,岂非时节因缘乎。天台大师曾讲此经,专依肇公。犹如说观经,专依净影也。梓而行之,其利益复如何哉。宝历十二壬午之夏。按日本宝历壬午,为我国清乾隆二十七年(1763)。距今百七十二年。上溯九百年,约在吾唐季懿宗咸通之初。经文亦不知何时会入。但与南唐石刻及长水《刊定记》,互有出入。亦已加入魏译六十二字。且注其下云:此六十二字,肇本无之。天台疏亦无科判。然诸本皆有此文,故且存之。其必后于慧注之会本可知。以上两书,均见商务印书馆影印《续藏经》中,无单行本。(古农按,《续藏》中此书,曾于民国九年,丁惟森等依黎端甫校本,刻于赣州刻经处。)

金刚经智者疏隋天台智者说。清光绪三十三年(1874)金陵刻。

金刚经义疏隋嘉祥吉藏撰。民国六年金陵刻。

金刚经赞述唐大慈恩寺窥基撰。民国六年金陵刻。

金刚经疏论纂要唐大兴福寺宗密述。民国十一年北平刻。按以上四书,皆得诸日本。《义疏》原无经文,乃金陵刻时会入者,故与现流通本同。其他三书会入之经文,或依其旧,或未全依,故与流通本有同有异。可以单行本与《续藏》对校也。

金刚经疏记汇编民国十九年北平刻。疏即《疏论纂要》,记则宋长水沙门子璇所撰《刊定记》。按《续藏》中收有明释大瑸之《疏记科会》,是清乾隆四十七年(1783)依照云栖旧本重刻者,可藉以考证明时经文与今本异同也。

校勘记

应云何住

(柳书、翁书、宋藏、张书、明刻及慧注、肇注、纂要、三会本皆同。今流通本及清初本作“云何应住”,与后周语同。按赞述引经,亦作“应云何住”。)

若非有想非无想

(柳书乃至明刻、慧注、肇注、智疏、赞述、纂要、五会本及今流通本皆同。清初刻本,于“非无想”上,有加一“若”字者。并注云:古本无之。按古本既无,何可滥加?今以所见各本参校,盖自唐季以后,经文乃被人陆续增易,而明清间增易最多也。)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肇注会本,“若”下无“菩萨”二字,余本皆有。)

则见如来

(柳书、翁书、宋藏、张书、及慧注、肇注、智疏、三会本并同。流通本“则”作“即”。明清刻本皆然。)

于此章句

(古今各本皆同。惟肇注会本,作“此于章句”。)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古今各本皆同。惟清初刻本“则”作“即”。)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

(古今各本皆同。清初刻本,有疑“何以故”三字为衍文而删之者。)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

(古今各本皆同。清初有刻本,于“若复”上,加“佛言须菩提”五字。)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古今各本皆同。清初有本,于“即非”句下多“是名佛法”句。按《长水刊定记》云:“如经中,即非佛法是胜义谛,遮增益边,是名佛法,是世俗谛,遮损减边,其余即非是名例此。”见《疏记汇编》卷三第十一页。是长水时,已有刊本,不知被谁加入此句矣。然考圭峰疏意,实无“是名”句。疏云:“第一义中,无有佛法从经出也。”见《纂要》卷上第二十六页。《长水记》于此,则依疏而释,未及“是名”句,见《汇编》卷四第三十二页。考古德注疏中,皆无“是名”句义。)

而实无来

(柳书、宋藏、慧本均同。流通本作“而实无不来”。盖南唐石刻已加入“不”字矣。按智者疏、嘉祥义疏皆云:“以无兼不。”慧注则云:“观内既不见有我,说谁不来,故云而实无来也。”足证本作“无来”。)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我”上有“世尊”二字。清初诸本皆然。)

我若作是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