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金刚经校勘记(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古今各本皆同。惟肇本无“我”字。)

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

(柳书、慧本同。流通本“有所得不”下,有“不也”二字。南唐石刻以后本皆然。)

则非庄严

(柳书、宋藏、张书、慧本同。流通本作“即非”。南唐石刻、明清诸本皆然。)

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古今各本皆同。惟慧本“而”作“如”。)

则为有佛

(柳书至明刻,慧注、纂要、两会本并同。流通本及清初诸本,“则”作“即”。)

则非般若波罗蜜

(柳书至明刻,及慧注会本并同。流通本及清初诸本,“则”作“即”。其下又有“是名般若波罗蜜”句。清初有本并注其下云:“古本无。”按“是名般若波罗蜜”句,南宋碛砂藏始见加入,不但为唐人写经所无,即南唐石刻,及张樗寮书,皆无之也。慧注等五会本经文,皆无“是名”句。又考肇注曰:“则非般若,即慧空也。境灭慧忘,何相不尽。弘持之旨,宜在于此。”智者疏同。智疏又曰:“般若即非般若,此是如空。”嘉祥义疏曰:“般若非般若,心行断也。下如来无所说,绝言语也。”又曰:“佛说般若,此是佛般若也。则非般若,非是二乘智慧。”慧注曰:“证真之日,得真般若。得真之时,便舍文字。故云佛说般若即非般若。”赞述曰:“则非般若波罗蜜者,非一佛独陈也。”纂要曰:“则非般若者,无著云:对治如言执故。”以上诸古注,皆未释及“是名”。)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

(柳书、慧本同。流通本“何以故”上有“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句。按南唐石刻,已加此句。考各古注,皆未释及之。《义疏》谓犹是释成前文,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之义。故与前文贯串而释。)

则生实相

(古今各本并同,清初本“则”作“即”。)

则是非相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

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古今各本并同,清初本“则”作“即”。)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皆同。流通本、清初本作“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则名诸佛

(柳书至张书、慧注等五会本皆同。流通本、明清刻本“则”作“即”。)

非第一波罗蜜

(柳书至明刻、慧注会本皆同。流通本、清初本作“即非”。)

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于此句之下,有“是名忍辱波罗蜜”句。清初有本,注明其下云:“‘是名’句,古本无,然不可少。”由此可见是彼时加入。按智疏曰:“既无我人,谁加谁忍。故非忍为忍,忍为非忍,为般若体也。”纂要曰:“忍到彼岸,已离苦相。况彼岸非岸,谁苦谁忍。”其他古注中,皆无“是名”句义。)

则为非住

(柳书至明刻。慧注、肇注、智疏、纂要、四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众生下有“故”字,盖清初时加入者也。清初有本注明其下云:“各本无‘故’字。”)

则非众生

(柳书、宋藏、明刻及慧肇二注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南唐石本、张书亦然。)

则无我见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流通本并同。此与下文“则为如来以佛智慧”,“则为荷担”,“则于此经”,“则为是塔”,“则为消灭”,清初本“则”多作“即”。)

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柳书如此,其他各本作“皆得成就”。按慧注云:“若人依经起行,即生无边之福,与三佛性相应,故能圆满界种。界谓真如,种谓菩提心、六度行。界种,即三佛性也。”玩此注意,其无“得”字可知。得者,当得也。今言与三佛性相应,是已成就矣。已成就者,谓其成就相应,已具有能圆满界种之资,非谓已成佛。此即《长水记》所云:“若能宣说受持,此则修行二利,能令佛种不断,则名荷担菩提。”盖成就之言,即言其成就荷担。所以《长水记》又云:“不可量等功德,与无上菩提为因也。”据此,足证本无“得”字。)

心则狂乱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