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金刚经校勘记(第3页)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柳书如此。其他各本,“者”上有“心”字。按经旨正破存有菩提法之心,故下即紧接曰“当生如是我应灭度众生,乃至无一众生实灭度之心”也。则“菩提”下不能著“心”字。应从唐人写经明矣,下同。)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柳书、明刻本、慧本并同。翁书乃至流通本等,“若”上有“须菩提”三字。又清初本,“则非”作“即非”。)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柳书如此。其他诸本,“者”上有“心”字。)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柳本、慧本同。其他各本,“提”下有“者”字。)
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
(古今各本皆同。清初本“则”作“即”。)
则为非大身
(柳书、宋藏、张书、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则”作“即”。翁书及清初本皆然。)
则不名菩萨
(古今各本皆同。清初本“则”作“即”。)
无有法名为菩萨
(柳书、慧本、肇本并同。流通本作“实无”。南唐石刻以后皆然。按《长水记》云:“但约无我无人,真如清净,名为菩萨,非谓别有一法。”足证本无“实”字。若有之,当云“非谓实有一法”,不云“别有”矣。)
恒河中所有沙
(柳书、宋藏、张书、慧本并同。流通本“恒”上有“如”字。南唐石刻、明清诸本皆然。)
有如是等恒河
(柳书、宋藏、张书、慧本并同。流通本“等”上有“沙”字。南唐石刻、明清诸本皆然。)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古今各本并同。惟慧本,初“过去”,次“未来”,三“现在”。《无著菩萨论》亦然。《论》云:“过云已灭故,未来未有故,现在第一义故。”)
如来不应以色身见
(柳书、慧本同。流通本“色身”上有“具足”二字。南唐石刻以后诸本皆然。)
即为谤佛
(古今各本并同。南唐石刻、张书“即”作“则”。)
“尔时慧命须菩提”至“是名众生”
(柳书无。南唐石刻以后有。按此六十二字,秦译本无之,乃后人据魏译增入者。故肇注乃至纂要,皆未释及。惟赞述已引魏译加入释之。大约唐时或加或不加,至五代以后本,则无不加入耳。总之,此段之义,偈论俱有。取魏译增入,亦佳。秦译盖因前文已有“如来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故此处从略欤。)
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
(柳书、慧本同。流通本“如是”上有“佛言”。按南唐石刻,已有“佛言”二字矣。)
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
如来说非善法
(柳书、宋藏、张书、慧本并同。流通本“说”下有“即”字。南唐石刻、明清诸本皆然。古注如慧注赞述,引经皆无“即”字。惟《纂要》引作“即非”。)
受持为他人说
(柳书、慧本并同流通本“受持”下有“读诵”二字,南唐石刻以后本皆然。)
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
则非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