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街亭03(第6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延熙十六年早春,郭循和其他十几名被征召的官员风尘仆仆地从成都赶到了费祎开府所在的汉寿,卫将军姜维和其他高级军官也在同一时间抵达,专程向这位春风得意的大将军道贺。于是大为高兴的费祎决定举办一次宴会,以庆祝自己开府的荣耀。

这一次宴会规模很大,而且级别相当高,因为出席的都是蜀汉举足轻重的人物。宴会相当热闹,主人在汉寿治所内外的空地里摆开了几十张桌子,坐满了各地前来道贺的宾客。别说高级官僚,就连普通的小吏都有一席之地,得以享受这份难得的飨宴。几十名仆役在席间穿梭不停,不断地将美酒与食物抬进端出,异常忙碌。

数十名美艳舞姬在乐班的伴奏下翩然起舞,跳起了自汉代以来就流行于两川的七盘乐,只见她们穿梭于七盘之间,红鞋合着拍子踏鼓点,双手摇摆,长袖挥若流云,飘逸不定,恍如昆仑山的仙子下凡。观众一边喝着酒,一边毫不吝惜地施予他们的喝彩与赞美。

“呵呵,伯约啊,这次我开府理事,以后还要请你多多协助啊。”费祎坐在席间,对着姜维说道。

姜维也露出笑容,举杯别有深意地回答说:“文伟这一次是众望所归,我等就只有叹服的份,期待今后能在将军麾下有更多发展。”

“唔,那是自然,将军和我不是一向合作很愉快么?”

费祎哈哈大笑,端着大觥起身,走下台去。如今的他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和当年的诸葛丞相一样。当他看到席间姜维、董允等人的表情时,他这种成就感显得更充实,更加快意。

他漫步在一片喧闹之间,频频向宾客们致意。每到一处,宾客们都纷纷起身,向他敬酒,而他也乐呵呵地每敬必回,不知不觉之间喝得脸色涨红,脚步也有点浮了。不过他的心情却愈加高兴起来,一直到身体实在无法承载醉意,他才蹒跚着找了一张空椅子坐了下去。

就在这时候,一个人走近了他。

“费将军?”

那个人对他说道,费祎睁开眼睛,拼命想坐直身子去看,但是却怎么也坐不起来了,只好含糊地问道:“唔,唔,尊驾是……”

“哦,在下是郭循。”

“郭循……哦,就是你啊,哎呀哎呀,真是有失礼数,幸会。”

“哪里,一直到现在才来拜会大将军,是我不对。”

郭循一边说着,又走近了三步。费祎很高兴,挣扎着想起来说话,可惜力不从心。郭循笑了笑,来到这位喝醉了的大将军面前,俯下身去。这时候周遭依旧热闹非凡,宴会进行到了**,宾客们的喧闹声也达到了最高。大家的兴致都在于行乐,宴会的主角费祎倒反而暂时被忽略了,只有姜维一个人透过来往的人群朝这边冷冷地看过来。

这一次,费祎听清楚了,他的瞳孔一瞬间放大,全身僵硬在那里。这一半是因为那句话对他神经的刺激,另外一半原因则是郭循用一把尖刀刺进了他的胸膛。

最先发现这一变故的是一位仆役,他看到郭循慢慢从费祎胸膛里拔出刀,然后再一次刺了进去,不禁惊慌地大叫了起来。郭循把刀留在费祎胸膛内,慢慢退后两步,仿佛想要仔细欣赏这个杰作,满是麻点的脸上浮现出一种奇妙的笑容。

宴会的欢乐气氛一瞬间被打断,一些人端着酒杯不知所措,一些人则随着舞伎们的尖叫向外逃去,喧闹一下子演变成了混乱。这时候,姜维在贵宾席上猛然站起来,厉声高叫道:“不要惊慌,保护费将军!”

如梦初醒的卫兵们纷纷拿起武器,朝费祎和郭循二人扑过去。他们惊讶地发现,有四名姜维将军的亲兵比他们的速度还要快,他们手持大刀已经将郭循围了起来。

郭循平静地转过脸去,望了望贵宾席的姜维,点了点头。姜维面无表情地做了个手势,四名亲兵立刻大吼一声:“为费将军报仇,不要放过刺客!”手起刀落,将毫不反抗的郭循砍翻在地,剁成肉泥。

没人知道郭循那个时候究竟想的是什么,除了姜维。

这一起刺杀事件震动了蜀汉朝野,皇帝刘禅和很多官员对费祎的死痛惜不已。大家都认为这毫无疑问是伪魏的阴谋,因为郭循本来就是魏国人,而费祎实在是对人太没有警惕心了。负责调查工作的卫将军姜维后来上书,说郭循本来有心行刺皇帝,只是因为皇帝身边戒备森严,所以才转向费大将军作为目标。听到这番话,刘禅在伤心之余,又感觉到庆幸。

蜀汉朝廷授予了费祎谥号“敬”,意思就是合善法典,以表彰其生前的功绩,然后这位不幸遇刺的大将军遗体被风光大葬,葬礼的规格非常之高,连盟友东吴都特意派人前来吊唁。在葬礼上,卫将军姜维代表百官致辞说:“从来没有过一位官员像您一样为我们带来这么长久的和平。”

魏国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是大惑不解,然后大喜过望,立刻追封郭循为长乐侯,并让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在这之后数月,陇西有一份上奏朝廷的公文指出:一具疑似郭循本人的尸体在西平附近被发现,尸体死亡时间似乎至少有一年以上。

这份与官方说法相矛盾的文书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注意,因为那个时候,魏国上下的注意力被另外一件事所吸引。

边境急报,蜀汉卫将军姜维忽然对陇右地区发动了攻击,其规模是自诸葛亮死后最大的一次。

A面

晋,太康三年。这一天虽然还是深秋,但冷峻的寒风早早地就纵横于关中大地,整个洛阳笼罩在一片清冷的雾霭之中。

在洛阳城内一间略显简陋的木制小屋里,一位身穿单薄官服的人正伏案奋笔疾书,他不时挪动一下身体,以期能稍微暖和些,但手中的笔却不停地写着。他的身旁堆满了文书典籍,这些东西杂乱地摆在屋子四处,仿佛是主人所拥有的唯一财产。门外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著作郎陈寿”。

门忽然响了,然后一位身着大袖宽衫、头戴白幅巾的中年人走进了屋子。他看看仍旧沉迷于书写的年轻人,笑了笑,走到他背后拍拍肩膀,说道:“承祚,竟然入迷到了这地步啊。”

年轻人这才觉察到他的到来,连忙搁下笔,转过身去低头行礼。

“张华大人,失礼了……”

“呵呵,不妨,我这次来,是想看看你的进度如何了。”

“哦,承蒙大人襄助,魏书已经全部写就了,现在正在撰写蜀书的部分。”

“现在在写的是谁?”张华饶有兴趣地拿起凭几上的纸张,慢慢念道:“……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张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哦,是马谡的传吗?”

“是的,这是附在他哥哥马良传后的。”陈寿立在一旁,毕恭毕敬地回答。

“马谡啊……”张华似乎想到了什么,转头问陈寿,“我记得令尊曾经也是马谡部下吧?”

“正是,先父当时也参加了街亭之战,任参军,因为战败而被马谡株连,受过髡刑。”

张华“唔”了一声,似是很惋惜地抖动了一下手里的纸:“可惜啊,这写得稍嫌简略了点,如果令尊还健在的话,相信还能补充更多的细节。”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