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五三章 考前造势(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杨斌一路昼伏夜行,刻意放慢行程。二十日后抵达猿愁岭,果然见三支人马早已埋伏多时??乃是播州境内最忠于杨氏的田、罗、宋三家寨主,各率精兵三百,皆着黑衣蒙面,静候指令。

当夜,杨斌召集三人议事。

“我儿近日可有异动?”他低声问。

田寨主沉声道:“少主已下令关闭南北二关,严禁外人出入。又调集粮草囤于内城,似有死守之态。前日还派人前往永宁土司处联姻求援,被对方婉拒。”

罗寨主补充:“他还杀了两名劝谏的老臣,头颅悬挂城门三日。”

杨斌闻言,双目赤红,拳头砸在案上:“孽障!竟敢弑忠臣!”

宋寨主道:“老爷,时机已到。不如趁其未备,今夜突袭,直取内府!”

杨斌却摆手:“不可。我毕竟是其父,若无确凿证据便动手,难服众心。明日我将以巡视为名入城,他必出迎。届时当众宣读其罪状,看他如何狡辩!”

众人领命。

次日上午,杨斌乘轿入播州城。远远便见城门外旌旗招展,鼓乐喧天。其子杨?身穿蟒袍,腰佩宝剑,率领文武官员列队相迎。

“父亲大人一路辛苦!”杨?笑容满面,趋前搀扶,“孩儿日夜祈盼,终得见尊颜!”

杨斌看着这张熟悉又陌生的脸,心中怒火翻涌,面上却不动声色:“吾儿有心了。”

一行人进城途中,杨?滔滔不绝讲述治理新政:“孩儿已整顿户籍,新增屯田三千顷;又练新军五千,可保境安民;至于赤水河,不过暂缓施工,待父归来再议……”

杨斌冷笑:“暂缓?我听说你是派兵强行驱逐河工,焚毁船只,还斩杀督工官员二人,可有此事?”

杨?神色微变,随即强笑道:“那是几个刁民聚众闹事,孩儿不得已严惩以儆效尤。至于朝廷官员……纯属误会,已上报请罪。”

“好一个‘误会’!”杨斌猛然站起,厉声喝道,“你可知那两位督工乃工部特派,持有圣旨勘合?你杀他们,等于抗旨!你断河道,等于阻漕!你私调兵马,等于谋反!桩桩件件,皆可抄家灭族!”

全场哗然。

杨?脸色煞白,退后一步:“父……父亲,您听我解释……”

“不必解释!”杨斌从怀中抽出一纸文书,“这是巡抚衙门刚刚送达的谕令:‘播州杨?,擅权妄为,违逆朝命,着即革去一切职务,押解成都候审!’”

他环视四周:“诸位听清了吗?这不是我杨家家事,这是朝廷国法!谁若包庇逆子,便是同罪!”

话音未落,埋伏在外的三支军队迅速控制城门与府衙。田寨主带人冲进内宅,收缴印信兵符。

杨?见大势已去,拔剑欲反抗,却被亲兵当场按倒。他嘶吼着:“我是世袭土司!你们无权废我!”

杨斌冷冷看着他:“你曾是我儿,也是杨氏继承人。但从今日起,你只是朝廷钦犯。来人,锁拿入狱,严加看管,等候发落!”

一场风暴,就此平息。

三日后,杨斌召集全族长老大会,正式宣布废黜杨?世子之位,改立次子杨?为嗣。同时发布《安民告示》,痛陈己过,承诺今后“恭奉王法,岁输赋税,永不擅兴兵戈”。

他又亲自赴重庆府向巡抚谢罪,并捐银万两资助赤水河工程。巡抚大喜,奏报朝廷,称“杨氏悔过诚恳,宜加恩宥”。数月后,皇帝下诏赦免杨?死罪,改为流放云南为民。

风波终定。

一年后,播州城东果然建成一座“阳明书院”,规模宏大,藏书数千卷。每逢初一十五,杨斌必亲往讲学,宣讲“致良知”之道。他对众人常说一句话:“若无阳明先生点化,我杨家早已灰飞烟灭。”

而远在龙场驿的王阳明得知此事,只是微微一笑,对弟子们说道:“教化之功,不在庙堂,在人心。能使一方豪酋幡然悔悟,胜过十万雄兵。”

自此,西南边陲十年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读书之声遍于山谷。

又三年,杨斌病逝,谥“恭靖”。临终前,他握着儿子的手叮嘱:“记住,咱们杨家能存七百年,不是靠刀枪,是靠低头。朝廷让你活,你才能活。切莫再起骄矜之心。”

其子泣泪受教。

后来史官评曰:杨氏一族,始于唐末,终于明末,历三百余载而不衰,实赖数代家主深知“顺势而为”四字真谛。尤以杨斌一朝,几陷覆灭,终得重生,堪称警世之鉴。

至于王阳明,则于数年后调任江西,平宁王之乱,开一代儒宗气象。但他始终记得那个雨夜里跪在泥地中痛哭的土司,曾对自己说:“先生救我一家,亦救西南苍生。”

他知道,有些道理,哪怕再艰涩,也必须有人去讲。

哪怕是在最荒凉的驿站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