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一章 头号迷妹(第3页)
>三、道德力:严禁扰民,战利品归公,伤员优先救治。”
>
>落款:湖广总督张之洞,光绪二十四年。
军官读罢,震惊不已:“原来我们早就在用这套方法……只是不知道它叫什么。”
身旁老兵笑道:“我听我师父说过,这叫‘阳明遗法’,说是百年前一个叫苏录的人最先在贵州军中推行的。”
军官默然良久,将手册揣入怀中,登上城墙,对集结的士兵高喊:
“兄弟们!今天我们不只是打仗,是在践行一种学问??它叫‘?学’,它的核心只有一个字!”
他举起右手,用力写下那个字:
**“行!”**
全军齐吼:“行!”
声震长江。
……
民国元年,上海。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一名编辑拿着新稿跑进主编室:“先生!刚收到一封匿名投稿,题为《行的哲学》。您看看,是不是咱们一直在找的那种书?”
主编接过,翻开第一页:
>“世人常问:怎样才能改变世界?
>我答:先改变你脚下的土地。
>种一棵树,修一段路,教一个人识字,救一个将死之人??这些都不是小事。
>因为每一个‘行’,都是对‘心’的校准,对‘物’的回应,对‘道’的实践。
>所以,不要等完美理论出现才行动。
>行动本身,就是理论的诞生。”
主编读完,双手微颤:“立刻排版,三个月内出书。书名就叫??《行:一个民族的觉醒之路》。”
……
1949年冬,北京中南海。
毛泽东伏案批阅文件,桌上放着一本翻旧的《传习录》,旁边是一份手写笔记,标题为《实践论》。他停下笔,对秘书说:“你去查查,王阳明那个学生,叫苏录的,有没有更多史料?”
秘书答:“目前只见零星记载,多称其为‘佐师者’‘实务生’,无专传。”
毛泽东点头:“可惜了。其实真正推动历史的,往往不是站在台前的人,而是那些默默做事的人。王阳明悟道,苏录落地??一个提出思想,一个让它长出根来。这叫‘分工合作’。”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然后轻声补充:“但需要有人教他们怎么‘行’。”
……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深夜,十八户农民聚在一间茅屋里,颤抖着手,在一张纸上按下血印。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保证完成上缴公粮,若干部因此坐牢,全村共同抚养其子女。”
带头人严宏昌收起纸条,藏进墙缝。他抬头看着屋梁,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说过的一句话:“做人,要敢做敢当。就像龙场那个苏先生,不怕别人说他粗俗,就怕百姓没饭吃。”
他不知道苏录是谁,但他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