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五一章 头号迷妹(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他下令全军推行“责任牌制”:每名士兵胸前挂一小木牌,记录姓名、职责、功过。有功则赏,有过则罚,毫不姑息。又设“行知营”,专收识字农夫与匠人,负责测算炮距、绘制地形、管理粮秣。

半年后,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来攻,却被红夷大炮击退,重伤而亡。

捷报传至京城,朝野震动。有御史仍讥讽:“不过侥幸得胜,岂能归功于旁门左道之学?”

工部主事钱谦益挺身而出:“宁远之胜,胜在组织、在纪律、在上下同心。而这正是?学所倡??权责分明,知行合一。若此为旁门,不知何为正道?”

自此,?学渐入军旅。

……

康熙二十三年,南巡途中。

圣驾驻跸扬州,地方官员献上《江南农政汇编》。康熙翻开,见其中多引“轮作养地”“沼气取暖”“沟渠测流”等法,注曰“皆本于?学”。

他问随行大学士:“此?学,可是当年王守仁在龙场所悟之道?”

“正是。”

康熙沉默良久,忽然道:“朕观其术,不尚空谈,务求实用,与满洲骑射精神竟有相通之处??重行践,轻虚名。”

他命人将书中农政诸法抄录副本,送至盛京,交由屯田大臣施行。又谕令:“凡举人进士,殿试策问须涉实务,如水利、垦荒、赈灾,不得仅以经义敷衍。”

此举一开,天下读书人始知:光会背《四书》不行了,得懂“怎么做”。

……

乾隆四十五年,贵州巡抚李侍尧密奏:

>“臣巡视龙场,见阳明小洞天香火不绝,然祭拜者多为农夫、工匠、商贾,竟无一名举子。更有甚者,有私塾先生教童子诵《行知歌》:‘不看天,不问仙,动手做事最值钱。’恐坏儒林根本,请严加禁止。”

奏折呈上,乾隆批曰:

>“禁?何必禁。百姓赖此活命,便是大道。至于儒林根本??若根本不在济世安民,而在避世清谈,那这根本,早该动摇。”

批语传出,士林哗然。纪昀私下叹道:“圣心已变,道不再独尊朱子矣。”

……

光绪十七年,湖南岳麓书院。

夜深,一间偏房灯火未熄。谭嗣同伏案疾书,案头摊开着《?学全编》与《海国图志》。他正在撰写《仁学》,笔锋凌厉,直指千年积弊。

忽然,门外脚步声起,一人推门而入,正是好友唐才常。

“复生兄,你还在这儿?”

“睡不着。”谭嗣同抬头,眼中血丝密布,“我在想,为何中国积弱至此?非无贤才,非无经典,而是知行割裂!士人读尽诗书,却不懂如何修一条路、造一台机、带一支兵。而百姓勤苦劳作,却无权利、无尊严、无出路。”

唐才常坐下:“那你打算怎么办?”

谭嗣同猛地站起,指着墙上自己手书的条幅??“**心??物??行**”:“就从这三个字开始!我要办实务学堂,教学生算学、格致、农工、兵操。不许一个学生只会背书!”

次年,时务学堂成立,课程设九科:经义、史地、算学、物理、化学、农政、法律、军事、伦理。第一课,谭嗣同亲自讲授,题目是:

**“什么叫真正的读书人?”**

他说:“能写出好文章的,是才子。能救一村百姓免于饥荒的,才是圣贤。王阳明在龙场种地、教人挖粪池,这才是大丈夫所为!”

学生哗然,继而掌声雷动。

……

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

革命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后,一名年轻军官在清军遗留档案中发现一份奇特文件:《湖北新军行知训练手册》。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

>“军人三力训练纲要:

>一、认知力:每日学习地图判读、弹道计算、敌情分析;

>二、行动力:实战演练、器械操作、野外生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