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粮企走出去(第1页)
第三节中国粮企“走出去”
一、中国粮企“走出去”,是时候了!
中国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生产,实现基本自给”的原则。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中!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中国不能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社会繁荣和稳定就无从谈起,甚至连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都有可能无法保障。而且,根据目前我国的粮食消费水平和世界粮食贸易规模,中国粮食自给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多消耗世界粮食贸易的两个百分点。如果中国更多地依靠粮食进口,将不可避免地加剧全球粮食“恐慌”,给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提供借口。
再者,如果大量进口粮食,海运的成本和风险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此,立足国内的原则不仅是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的需要,在经济上也符合成本最小化原则。
但在立足国内供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通过农业合作实施优势互补,增加和补充中国的粮食供应,不仅是必须,而且是必然的选择。
事实上,中国农业企业包括粮食企业已经开始尝试着“走出去”了。
目前,中国在俄罗斯、东南亚、中亚和拉美等地区先后建设了粮食、大豆等生产基地,以及橡胶、油棕、剑麻等稀缺资源开发基地;还在菲律宾、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或基地;同主要国际农业和金融组织以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系,并与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60个双边农业或渔业合作工作组。
在农业“走出去”过程中,农垦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农垦集团先后在非洲投资兴建7个独资、合资和控股农业项目,主要分布在东南部非洲和西部非洲。拥有土地面积超过1。42万公顷,总投资2。9亿元人民币。
截至目前,中国农垦集团已连续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粮食、肉蛋及牛奶等农产品,是中国驻非洲最大且效益最好的农场。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广东农垦承担了中国对越南、柬埔寨、马里、多哥等亚非十多个国家的二十多项援外任务,先后派出上百批技术专家队伍赴受援国进行项目勘察、设计、建设和技术经营指导。尤其是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广东农垦依托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独立租赁承包经营中国援外项目多哥阿尼耶制糖联合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国务院领导称为中国援外企业改革的成功典范。2004年以来,广东农垦先后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进行乳品加工、橡胶生产等经营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另外,黑龙江农垦、海南农垦集团也在农业“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佳绩。
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走出去”的规模较小,产业层次还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较弱,海外农业开发的成功率还较低,农业“走出去”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很多制约因素。根据《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0年中国对外农林牧渔业直接投资流量5。3398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各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688。1亿美元)的0。78%;截至2010年末,中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6。1208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各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3172。1亿美元)的0。82%;2010年,在1。6万多家境外企业中,农林牧渔业企业占4。8%,在1。3万家境内投资者中占3。6%。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中国对外投资和中国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所占比重很小,大约在1%左右。目前,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大型农业企业,中小农业企业数量较少,农业企业单项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平均只有几十万美元左右,与发达国家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相距甚远。
从流量上看,2010年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区域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东盟、欧盟、美国,分别占当年各经济主体中各行业总流量的31。8%、3。8%、0。2%和0。1%;从存量上看,也是这样一个顺序:俄罗斯、东盟、欧盟、美国,分别占当年各经济主体中各行业总存量的26。8%、3。7%、1。7%和0。6%。这种目标区域分布也符合“走出去”由近及远的发展变动规律。
跬步虽小,其义乃大。中国粮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中国粮企保家卫国
1950年,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朝鲜吃紧,中国的国家安全也遭到严重威胁。出兵援朝成了当时中国的必然选择。
今天,为了应对全球粮食紧缺、粮价高昂,帮助发展中国家兄弟渡过粮食危机,也为了确保中国自己的粮食安全,中国有必要派出“志愿军”——中国粮食企业,走出门口,保家卫国!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朱信凯说得好:“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实施中国特色的农业对外援助。”他还说,我们国家搞农业“走出去”应该有进一步的国际政治意义,到海外搞农业开发,援助亚非拉国家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可以帮助这些国家保障它们的粮食安全。
将中国粮企“走出去”,与中国对外农业援助和合作相结合,应该上升为国家的一个总体战略。这个总体战略的内容应该是,根据国际粮食合作对象地区不同情况,确定中国与这些地方不同的农业援助与合作的领域和项目,努力提高它们的粮食自给水平和出口能力,以此提高全球粮食可供贸易总量和对华粮食出口水平,保证合作对象地区粮食安全和中国粮食进口安全。
此论基于两大依据:
其一,当今国际粮食贸易格局决定,只有提高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中的缺粮国家的粮食供给水平,才是中国向国际市场寻求粮食调剂之正道。
中国之大,任何一种商品需求,都有可能给全球供给带来压力。而粮食,全球供给如此脆弱,粮价如此敏感,任何一个大一点的国际采购行为都有可能带来道德风险。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对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亚非拉贫穷国家的命运感同身受,帮助解决而不是增加它们的困难是理所当然之事。
而且,历史上和现实中,中国得到了发展中国家兄弟诸多的政治、外交支持,中国理应站在它们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它们把饭碗端在它们自己手中,比任何口头上的支持都来得实在,来得必要。还有,援助亚非拉国家提高粮食自给能力,帮助有潜力的东欧南美国家提升粮食出口水平,也是对抗以美欧为首的粮食出口大国以及ABCD四大国际粮企,以粮食为武器,讹诈和压榨缺粮国家的重要出路。只有控制在非跨国粮企手中的粮食多了,国际粮食供给才能得到真正的确保,国际粮价才不会被他人左右,世界粮食危机才能得到根本缓解。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调剂粮食才不会成为敏感事件,也才能得到真正合乎“道德”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