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不容乐观的粮食自给前景(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不容乐观的粮食自给前景

一、如何认识中国当前的粮食自给率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从来都是说不太清楚的概念。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2010年中国又是一个丰收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5。46亿吨,增产2。9%,连续5年保持在5亿吨以上的产量。与此同时,2010年中国小麦和玉米的进口量分别为120万吨和157万吨,大米进口只有36。6万吨。总计进口粮食大概310万吨。如果只看这样的数据,我们完全可以认定,中国粮食自给率依然很高,超过99%。

如果这样认为,那就错了。因为中国的统计又“欺骗”了你。

延伸阅读:中国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农产品自给率的目标

农业部发布《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确保粮食自给率95%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4亿吨以上。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自给率达到100%。同时,力争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2。1亿亩以上,产量达到3500万吨。油菜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花生面积达到7000万亩,含油率提高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力争棉糖基本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棉花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700万吨以上,基本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糖料面积稳定在2900万亩,总产量达到1。4亿吨以上,保障国内食糖消费基本自给。力争蔬菜稳定供应。

蔬菜面积稳定在2。8亿亩,总产量稳定在6。5亿吨左右,努力做到不脱销、不断档。

按照中国的统计,粮食只包括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却不包括大豆。中国在2010年进口大豆5480万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单纯论数量,仅这一项占到粮食产量的10%;如果考虑到大豆的单产,只有粮食作物的13(据统计,2008年中国大豆和粮食作物每公顷产量分别为1703公斤和4951公斤)。如果按种植面积计,将大豆换算成粮食,中国需要进口30%的粮食。如果再考虑棉花的因素,中国在2010年进口了260万吨的棉花,考虑到棉花单产只有粮食的14,差不多进口了相当于1000万吨粮食。

按这样的算法,2010年中国粮食自给率只有70%。

以种植面积计算自给水平的方法,应该是一个可资参考的视角。庄稼是要用地来种的,要吃多少东西,就要有多少地种出来;自己的地不够种,才会用别人的地来种自己吃的粮(进口粮食),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谁都明白。著名农产品贸易专家程国强曾经计算过,2010年中国进口植物油(棕榈油)与进口油籽、大豆折油计算共2035万吨,如果这部分全都在国内生产,需要约9。6亿亩的油料种植面积,相当于要挤占全国所有的水稻与玉米种植面积,也意味着必须以减少全国68%的粮食总产量为代价。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大步跃进的背景下,可耕地逐渐减少,这是不可挽回的现实。在这个视角下来看中国粮食自给水平,70%的自给率应当还是保守的数字。

即使是按照“传统”算法,即单纯看进口数量与消费总量之比(进口依赖率),也明确可知,中国粮食自给率已不到90%。2012年3~4月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2011年全国进口的粮食超过了1200亿斤,核算下来,事实上我国现在的粮食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陈锡文明确表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另一个可供参考的视角是,以消费者的需求弹性计,以大米、小麦、玉米等口粮为先,以玉米、豆粕等饲料粮为次,以大豆油、棕榈油等油脂为再次,我国粮食自给警戒水平正逐步降低。油脂已然失陷(80%依赖进口),饲料粮正处在危险之中,口粮特别是小麦和大米还算安全。

但一切都在变化中。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称,201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比去年增长2。8%,超过1997年的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九连丰”、“九连增”。

而在另一方面,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的粮食中,大豆进口2905万吨,同比增长22。5%;玉米进口240。54万吨,同比增长6535。2%;小麦进口219。35万吨,同比增长294。9%;大麦进口150。94万吨,同比增长62。3%;稻谷和大米进口118。67万吨,同比增长226。9%。

尽管2012年全国夏粮总产达到创纪录的12995万吨,但上半年我国粮食进口4085万吨的总量仍显得偏高,即便跟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相比,上半年进口量也相当于占到7。2%。即使下半年我国停止进口小麦、玉米和水稻,但由于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硬性的进口任务决定了下半年至少还需进口2000万吨以上才能弥补缺口。这样一来,2012年粮食进口占总产量比例超10%之势已比较明朗。

中国粮食产量在连年增长的情况下,为何出现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的局面,这让人费解。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对此十分忧虑,他就此呼吁:“上半年粮食大量进口非常值得警惕,我国需要鼓励自己的农业生产,避免重蹈大豆的覆辙。”

期待中国种植业“十二五”规划各项指标的完成!

二、“中国需求”:跨国粮企的盛宴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确危言耸听,但未尝不可将之喻为逆耳忠言、苦口良药。

担心中国粮食危机的其实从来都没少过。据日本共同社报道,2008年10月召开的日本“描画食品未来研讨会”上,东京大学农学系主任生源寺真一在谈到中国等人口大国的经济增长时,即称“日本一直都是想买多少全球粮食就买多少。如果人口是日本10倍的中国也这么做,总有一天地球会停下脚步”。

冷静想一想,不能说日本人的担心没有道理。中国的粮食进口放开一个小口子,国际市场就会被捅出一个大窟窿,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简单算一算。按2011年全年粮食总产5。7亿吨计算,中国进口粮食6100万吨,进口总量已经超过生产总量的12%以上,如果进口粮食占比达到20%,如果这个20%的进口量中有10%是大米,即全年中国进口大米1140万吨,那对国际大米市场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国大米进口量占到全球大米贸易量(最高年份是1600万吨)的23以上。此一规模将如何影响国际市场供求乃至价格,难以想象。

国际粮食市场是容不下这样的“中国需求”的。

更需要警醒的是,国际粮食贸易市场上,同样是跨国粮企的天下。当中国尝试在国际粮食市场上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才知道“中国需求”在实现时之难、之险、之不可能。

还是以大豆为例。

四大跨国粮企不但能够控制进口大豆的定价机制、质量认证标准以及签订保护卖方利益的条款,还能通过参股下游生产企业,让中国买家不得不高价购买其原材料。精密的布局让四大跨国粮企拥有了针对中国的诸多不平等锐器。《三农直通车》对此做了“一线报道”。

首先看跨国粮企在掌握大豆的质量认证标准上是如何大赚中国之钱的。

谁都无法相信,美国人运到中国码头的大豆杂质率每每都精准到合同规定的2%!何勇是国内一家粮食央企的高层,他考察过大豆最主要的产地巴西和美国。在这两个国家的田间,他看到类似的场景:大豆收割全部采用收割机机械化操作,“从田间收割的大豆,杂质率不足0。5%。”但是,美国产的大豆运到中国后,杂质率已经精准地达到2%,“恰恰,我们合同上签署的杂质率就是2%。”何勇表示,同样情况下,巴西大豆运往中国,杂质就比美国大豆少得多。何勇观察,美国大豆的杂质“主要是玉米、粉尘、秸秆等等,我们统称为码头经营性杂质”。

类似情形也发生在另外一家央企身上,“我们考察的时候了解到,国际粮商在收购的时候,与豆农签订的合同是,杂质率不到1%,而与我们签订的合同是,杂质率3%”。

想改变有关杂质率的合同条款并不容易。目前中国有60%以上的压榨工厂,被国际四大粮企持股,“因为存在着持股关系,购买大豆的压榨工厂不会对股东提出这样的要求。”

再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利用合同保护卖方利益的。

目前中国企业与四大传统国际粮企ABCD签订的是卖方协议,而卖方协议通常是保护卖方利益的。

不平等首先体现在定价依据上。因为这四大粮企都是美国企业,所以中美双方大豆交割价格依据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制定。中国企业认为这一定价方法并不合理。“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美国大豆产量不好,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大涨,而此后,预计大豆的另外一个主要产区南美大豆将会获得丰收,价格应该下降,可是卖家还是要求以涨价后的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结算。”

每年秋季冬季,是南美大豆的播种季节,美国大豆的销售旺季,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此时连创新高,使得美国豆商获取了高额的市场利润;而当4~5月份南美新大豆上市之后,就会赶上CBOT大豆期价快速大幅下挫,这样,以CBOT大豆期价为基准价格的的国际市场定价自然下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