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靠不住的国际粮食市场(第1页)
第一节靠不住的国际粮食市场
一、菲律宾之痛:元首外交只为求购大米说起来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菲律宾,一个将近9000万人口的国家,在东南亚地区人口并非最多。
它气候条件优越,特别适合稻米种植,著名的国际水稻研究所都设在它的境内。直到20世纪80年代,菲律宾还是稻米出口国。但正是从70年代开始,菲律宾开始了其颇为自豪的“外向型工业化”进程,从开始时工业品只占全部出口额的7%,到21世纪初占到了90%。骄傲的菲律宾人逐渐放任了本国的粮食生产。他们满足于年最高进口大米没超过220万吨的状况,认为只要工业发展了,手里有钱了,靠进口大米也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但他们想错了。
第一个想错了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菲律宾大米生产的增长率维持在1。9%的低水平上时,菲律宾人口增长却达到了年均2。36%的水平,相应的粮食消费(主要是大米)需求上升——2006年菲全国大米消费量都还只是1059万吨,到2008年却增加到了1205万吨,增长速度不可谓不惊人。相应地,菲大米缺口不断加大,进口压力逐年增加。
第二个想错了的是,国际粮食市场特别是大米市场,并不是个容量很大的市场,一旦市场上有什么风吹草动,价格随之飚升不说,即使有钱,还可能因为大米出口国的禁售而买不到。
2008年的菲律宾就遇到了这样有钱也买不到大米的时候。元首外交,这个时候被迫用在了求购大米的事情上。
4月的马尼拉,时任总统阿罗约着急上火。她到越南访问,要求越南承诺供应150万吨大米,但越南只答应了100万吨,其中还有70万吨是去年已经签过合同的。没办法,又到柬埔寨寻找出路,紧接着又邀泰国总理访问,商谈6月份泰国向菲输出大米。即使如此,阿罗约总统还保持了适当的风度。她安抚自己的百姓说:“政府从泰国进口大米,不是因为大米短缺,而是为了使大米价格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因为大米生产成本仍然略高于普通的菲律宾人所能够负担的水平。”
马尼拉街头的情形却不太给力。400家国家粮食署授权出售大米的粮店,每天都是一大早就排起了等着买米的长队。由于供应不足,国营粮店经常无米可卖,连续几个月来更是每周最多营业3天。为防止抢购囤积,粮店从当年(2008年)2月起规定每人每天限购3公斤,并靠在手指头上用墨水做标记杜绝重复排队。国营粮店出售的平价大米仍保持价格稳定,每公斤18。25比索,约合人民币3。05元,自由市场上的大米价格则飙升了8~10比索,最低也要卖到每公斤30比索,有的甚至高达50比索。为应对危机,政府宣布追加50亿比索补贴稻农,希望此举能带动地方政府为水稻生产再投入320亿比索,刺激国内稻米生产。
“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菲律宾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时候的“远水”
价格已经飞天。菲律宾4月8日宣布将进口100万吨大米的时候,大米价格已经连续4天破了纪录。芝加哥交易所大米涨到了每100磅21。60美元,比一年前的10。08美元翻了一番还多。麻烦的是,菲律宾人急需大米,大米出口国方面却收紧了出口的米袋子。3月27日,国际米价标杆的泰国100%B级大米出口报价由每吨580美元上涨到了每吨760美元,涨幅超过了30%,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米荒”一下子蔓延开来。3月28日,越南政府也表示将削减20%的大米出口量,此前经过持续数月的价格上涨,大米的零售价已暴涨了六成。同一天,印度也宣布调整大米出口价,在3月27日650美元吨的基础上,一次性提价350美元吨,增至1000美元吨,涨幅近五成。4月1日,印度政府再次宣布,将暂停出口大米以缓解国内米价高涨。如此算来,随着这些主要大米出口国大幅削减出口量,全球大米的供给少了13。恐慌于是进一步加剧。政府的紧张转化为种植者的惜售和商人的囤积行为,几种力量推波助澜,加剧了动**。
更有甚者,时任泰国总理沙阿又捡起柬埔寨首相洪森曾经提出“大米输出国联盟”的倡议来。2006年,洪森提出,湄公河流域有能力出口大米的国家应该成立一个类似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所谓大米输出国组织,以帮助稳定全球的大米价格,以“大米欧佩克”对抗“原油欧佩克”。洪森此说道出了大米出口国的心声,却激起了像菲律宾这样的大米进口国的强烈反应。“米盟”一说再起,在菲政府口诛笔伐之时,菲律宾国内的投机商人却打起了挣取政府补贴的主意,把政府补贴的卖到贫困地区的粮食又运回了粮库,准备高价出售。这些投机行为一经曝光,更在菲国内引起轩然大波,米价走向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菲政府被迫向全国派驻“大米警察”,强力打击囤积者,以确保大米供应的基本稳定。
国际市场粮食暴涨,菲律宾政府不得不吞食长期轻农的恶果。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即转向发展高价的外销型经济作物的菲律宾,在粮食生产部门未经土改的情况下,道路建设、农机、水利、作物改良、研发、推广等方面没有任何投入,农村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生产力仅以每年1%左右的幅度上升,1996~2000年间的增长幅度甚至低于1%。随后菲律宾又在WTO框架下开放市场,进一步打击了农业部门的生产力。相反,泰国则在1982年制订了20年农村发展计划,对农村实行连续性优惠政策,千方百计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泰国政府甚至还采取措施,直接干预国内市场,保住大米的竞争优势。在政府的长期扶持下,泰国终于成为举足轻重的大米出口国。
两相比较,在粮食问题上,泰国政府重视农业,不仅实现粮食自给,而且还成为大米出口国,而菲律宾政府在农业问题上无所作为,危机时人民的饭碗难保。粮食危机时国际市场靠不住,菲律宾政府应该吃一堑长一智!
二、被操纵的国际粮食贸易:还是以“大米危机”为例在正常年景下,国际粮食贸易并不会出太多问题,毕竟国际粮食供求在一定时间内相对是稳定的,即使有小的波动,无论是供应方还是需求方有一些量的变化,比如由于人口的增加而导致的需求增加,市场也能对此做出及时反应,增加供给以弥补需求,或以增减库存作为调节手段。国际粮食市场的动态平衡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怕的就是年景的不正常。
所谓的年景不正常,说的就是极端气候的出现导致粮食的大幅减产。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变化频发的情况下,因为干旱、洪涝等天气突变带来的粮食减产、歉收的新闻开始频频出现在报纸之上、饭桌之旁。
问题不在于这些异常天气所带来的实际减产数量——事实上,干旱或者洪灾过后,实际的减产数量往往低于当时“市场上”所预测的数量——问题在于,在当今粮食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粮企和金融寡头们太需要这些负面消息来搅动粮食市场的沉闷气氛,为粮价的上下波动创造由头,为它们买空卖空利润表增添亮丽的向上弧线了!
这其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金融戏码,只是粮食供给国与需求国的政府和企业无意中、无奈下配合了人家的演出罢了。
还是以2008年这次“大米危机”为例。
在再谈危机原因之前,先得介绍一下国际大米市场的基本格局。
很多人会想不到,全球年总产量达到3。5亿到4亿吨的大米,其贸易总量竟是如此之小,即使贸易量较多的1993—1994年度,也只有0。1634亿吨,仅占该年世界大米产量3。6亿吨的4。54%。随后几年,大米的贸易量虽有所增加,一度增长近一倍,但仍是国际粮食贸易中的小品种。而与大米贸易相关的国家数量也不多,大米出口控制在少数国家手中,进口国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亚、中东一些国家,如印尼、菲律宾、孟加拉等国家。泰国、美国、越南、巴基斯坦和缅甸等国出口份额约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80%,20世纪90年代一些极端的年份,仅泰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就占到世界出口份额的将近一半。但美国大米品种多是中粒米或短粒米,只有日本人做寿司的时候才能用上,不符合大部分进口国的口味,在出口国中地位并不重要。现在,泰国、越南和印度则占到全球贸易量的60%,三个国家对世界米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排名第一二位的大米生产大国未必是出口大国,印度虽然以近亿吨的大米产量稳居世界第二大米生产国,但是其大米出口量也只排到第五六位。中国大米年产量1。8亿吨,排名世界第一,但中国大米绝大多数用于自销,每年只出口上百万吨,加之一定量的进口,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用于贸易的总量偏小,参与大米的进出口国家不多,使得大米价格不波动则已,一波动就对一些国家带来伤筋动骨的疼痛。
一般认为,2008年的“大米危机”有其“客观”原因,即全球大米价格确实有大涨的理由。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到2007年7月底,世界稻米储存量达7210万吨,是自1984年以来的最低点,全球库存消费比则创近年新低,达到16。9%,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安全线。再加上还有异常天气的诸多炒作因素,如,中国的冰灾和东南亚遭受的寒流,稻米生产受到了影响;美国南部的暴雨和洪水也使得2008年的播种推迟了,头一年这个时候,美国6个水稻种植州已经有21%的稻田完成育秧,现在却只完成了11%。更可靠的炒作缘由是,全球大米产量呈现逐年小幅上涨趋势,2007~2008年全球大米产量4。21亿吨,消费量为4。24亿吨,大米产不足需。于是,在小麦、玉米、大豆价格均已轮番上涨的情况下,大米价格飙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多米诺骨牌是先从印度倒下的。
早在2007年3月,因为感受到小麦价格的疯涨所带来的强大通胀压力,印度政府强行关闭了期货交易所小麦和大米两个品种的交易,三家交易所的小麦和大米品种只能平仓不能开仓。但政府此举并没有带来粮价的稳定,相反,一年之内,小麦价格上涨了180%,大豆价格涨了82%,最后轮到了大米价格的追涨。而在印度,通常是用大米出口来换取小麦进口的,因为通常情况下,1公斤大米能换回来1。5公斤小麦,但在国际小麦价格大涨,大米出口价与小麦进口价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印度大米价格也开始上涨。米价的上涨迫使政府一再对大米出口采取限制措施,从2007年9月,印度暂停大米出口,累计减少大米出口250万吨。印度出口少了,寻求进口的国家只有在泰国和越南弥补供需缺口。越南拿不出更多的米,泰国几乎耗尽了库存。这就导致了国际大米危机的爆发。菲律宾人开始抢米,他们的总统被迫用元首外交来求购大米。
以上就是2008年“大米危机”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