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恶行种种 孟山都都干了些什么(第1页)
第一节恶行种种:孟山都都干了些什么
一、阿根廷:浸透着农民血泪的大豆阿根廷,这个南美第二大国,在它的东中部,美丽的潘帕斯大草原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印第安土著和后来的西班牙裔移民辛勤劳作,使阿根廷拥有了“世界的粮仓和肉库”的美称。在20世纪的胡安·庇隆时代,小型家庭农场遍布草原,农民们在他们的土地种上些小麦和蔬菜,养些鸡鸭和奶牛,或者自用,或者出售,一家家过得其乐融融。他们生产的牛肉质量非常好,只有美国的得克萨斯牛肉才能比得上。那个时候的阿根廷农民自给自足,负担轻微,政府也取予(税收)方便,与农民相安无事。富足而和谐,这使阿根廷成了全世界称羡的“白银”(西班牙语“阿根廷”
原意)之国。
如今的潘帕斯草原再也看不到昔日“鸡犬相闻”的“小国寡民”景象。
秋天里,你能看到的只是一望无际的豆浪,隆隆驶过的大型收割机、徐徐开出的装满大豆的卡车——大豆,大豆,只有大豆。
现在的阿根廷,大豆成了最重要的农产品和出口商品,以至于它的美女总统克里斯蒂娜也会因为“得罪”豆农而焦头烂额,因为推销大豆“有功”而获得连任。
大豆,让阿根廷得到了很多,包括不可靠的金钱和虚妄的荣耀。但他们失去了更多,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他们的经济主权、人民健康。
金黄色的大豆浸透了阿根廷农民的血泪和现任政府的无奈。但孟山都人笑了,他们在背后操纵着阿根廷大豆产业的发展,攫取着大豆育种、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的超额利润。阿根廷大豆成就着这家以美国为背景的跨国种业公司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那么,孟山都在阿根廷做了些什么,它又给阿根廷人带来了些什么?
让我们从头说起。
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还处于“光荣的庇隆时代”。那个时代的阿根廷,强大和组织良好的工会与深度参与经济发展的中央国家机器相结合,与私营经济密切合作,形成一种堪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社会民主主义相媲美的国家管制经济模式。庇隆主义也使阿根廷人团结起来,建立了强烈的国家认同。
石油危机的爆发使阿根廷进入了国家经济与政治的动**阶段。1976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卡洛斯·梅内姆通过军事政变夺取了政权,在美国版的“休克疗法”建议下,阿根廷迅速走上激进的自由化、私有化发展道路,大量的外国投资进入阿根廷,负债发展成了阿根廷经济的主要驱动力。20世纪90年代开始,梅内姆在国内大力推行所谓的“农业革命”,以期增加农业方面的收入来偿还外债。在这场“革命”中,阿根廷市场充斥着外国进口的廉价粮食,国内中小农场主因此纷纷破产,大量的农田被以嘉吉为首的外国农业企业收购,许多的农场购并还是在黑社会和警察的逼迫下完成的。大量的失地农民成为城市的流民或外国在阿新农场的农业工人。就在此时,孟山都出现了。在美国政府的牵线下,孟山都公司的“抗农达”(RoundupReady)大豆和“农达”(Roundup)农药开始全力进军阿根廷市场。1996年,孟山都还获得了在阿独家销售转基因大豆种子的许可证。魔鬼之门自此打开,阿根廷开始了转基因大豆的疯狂种植史。
延伸阅读: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绿色革命”是指20世纪60年代印度通过大量使用先进农业技术使粮食产量得到大幅提高的试验和推广运动。
这次运动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广义的“绿色革命”是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人类适应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的一种创造性的文化和运动。
具体而言,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投资农业科学研究,改进农业生产模式,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使农产品产量突破性地增加。到20世纪下半叶,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获得了稳定的食物供应,消除了饥饿的威胁,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却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和人口剧增,饥饿和营养不良成为普遍现象。特别是在亚洲,包括印度在内的一些国家由于干旱的加剧,日益依赖富裕国家的食品援助。在此情况下,以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为首的国际机构,率先倡导建立了根据发展中国家不同条件、帮助应用“先进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国际农业合作研究组织,它们首先瞄准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两种谷物——小麦和水稻,通过种植改良后的品种,及与化肥、农药、灌溉的大量结合使用,使亚洲及拉丁美洲的谷物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在短时间内得到戏剧性的提高。美国开发计划署官员威廉姆斯第一次用“绿色革命”来形容这次农业大发展的情形。
大豆的种植原来在阿根廷微不足道,种植面积不到8500公顷,但在改种孟山都大豆并开始实施大规模种植模式之后的短短4年后,也就是2000年,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000万公顷,2004年又达到1400万公顷以上。阿根廷农业的多样性——玉米地、小麦田和广阔的牧场、林地——被破坏,许多土地被迅速改造成种植单一大豆的农田,原有的农业与牧业轮作,养分得以保护、土质得以维持的生产方式,被大面积机耕和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的“大农业”替代。几十年来,在潘帕斯草原上自由自在游牧成长的牛群被迫圈进美式大型圈养牛栏,以便为利润更为丰厚的大豆生产让路,传统的谷物、小扁豆、豌豆和绿豆田也几乎消失殆尽。
阿根廷成了孟山都国家级规模的大豆种植园。
孟山都公司首先采取的是低价供种、高价回收的“商业”模式,目的是诱使阿根廷豆农依赖性地使用其“抗农达”大豆种子。为了扩大市场覆盖率,它甚至对阿境内大肆走私孟山都豆种的行为也视而不见。在孟山都的低成本营销战面前,阿根廷本土种子和化肥公司无力抵抗,将整个市场拱手相让,使孟山都的“抗农达”大豆豆种在短时间内就完全占领阿根廷1400万公顷种豆农地(占阿农业用地的48%,2004年数据),它的“农达”农药也随之成了阿根廷农民的配套必需品,阿根廷终于上了孟山都公司的套。
与此同时,孟山都通过对嘉吉和其他阿本土公司在阿根廷存储、加工、营销、物流等业务的收购以及其后的整合,基本控制了阿根廷大豆的全产业链,阿根廷人能做的仅仅是大豆的种植。在国际大豆市场上,孟山都还通过其背后的洛克菲勒金融帝国,在期货市场上兴风作浪,影响、控制着大豆价格,这使阿根廷人得到的仅仅是种植这一块微薄的利润。而这块收入也因为对“农达”农药不断上升的依赖和使用量的增加而日渐减少。
这还不够,即使是种植这个环节,孟山都也要狠命抽取阿根廷豆农的血汗。这就是它控制阿根廷大豆产业的第三步:收取“延期专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