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儿童拒学(第2页)
原本都要陪到午饭时间,大约要花费三小时,因此我们先试着把时间缩短为只陪一个小时,而且约定好这一个小时,孩子“必须跟其他同学互动”,至于短少的两个小时,则改由“提前十分钟接送回家”作为酬赏。如果孩子有喜欢的零嘴,也可以在下课接送时给她,当作酬赏的一部分。
在妈妈离开前半小时,最好能每隔10分钟“提早预告”,为的是减少冲击,让亲子双方习惯断舍离。
倘若奏效,第二周则缩短为40分钟,第三四周转换成隔日陪伴。等到第五周,就改为只陪周一,每次半小时,以此类推。
这种做法,也可称作“渐进式暴露疗法”(GradedExposureTherapy),目的是让孩子逐渐习惯妈妈不在的空间。
离场时机也很重要,不一定要说去上班,可以说去上厕所或办事情,忙完就回来,让结语温和一些,重点是趁孩子和其他人玩在一起时离开。这个目的是让孩子觉得“自己也可以和其他人互动,可以靠自己融入团体里”,此时,家长不再是陪伴者,而是人际关系的推手。
如果是六岁以上的学龄儿童拒学,随着智力发展,大场面也见多了,因此会上演各种装死技能,也就是所谓的“身体不舒服”,包括头晕、腿软、全身无力……而且还很逼真,但只要一听到可以请假,便立刻自体补血,重返人间。这时,家长该怎么处理?
第一,千万不要轻易动怒,因为我们自己也很讨厌上班,只是不得不去。但关于这一点,孩子现在真的无法体会,不用强求孩子,或是把这类压力转嫁到他们身上,这是老板与社会的问题。他们这时候很需要支持,希望听到的问句不是:“为什么不去上课?”而是:“你怎么了?”相信我,这四个字比什么都有用。
第二,如同先前提到的,家长可借由对话来判断,孩子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不去上学”,这样做既能辨识孩子的情绪,也能大致推测成因。如果是“不敢上学”,依照先前的经验,小学的孩子大概会害怕几件事:
●上课听不懂。
●老师很凶,不讨喜。
●考不好被骂。这一点可能有源自家长的压力。
●被同学排挤或霸凌。
●刚转换班级或学校,跟新同学不熟。
经由分析可以得知,孩子害怕的对象,大多集中在“课业压力”与“人际关系”这两类。如果孩子说不出来,可以提供选项供孩子指认,或请到网上找到“拒学评量表”(SchoolRefusalAssessmentScale,有中文版),替孩子的拒学类型做个分类,顺便评估严重程度。
第三,根据拒学的类型,找出对应方法来减少孩子的恐惧。美国焦虑与抑郁防治协会(AyandDepressionAssoerica),有几项不错的建议:
●主动跟孩子讨论他们对上学的感受及恐惧,有助于降低他们
的害怕。
●主动与学校老师讨论孩子的状况,或向辅导老师寻求指引。
●倘若是年纪较小的孩子,允许他们用缓慢的速度,逐步回到
学校上课。这样能让孩子知道,上学其实并没有什么好怕的,也没有什么坏事会发生。
●强调上学的正向经验,例如可以看到喜欢的同学,下课可以
一起玩之类的。
由此可见,家长的“主动”姿态才是关键。但无论是陪伴孩子度过换班适应期、上辅导班、鼓励孩子互动、家长降低成绩标准,还是与
班主任或辅导老师沟通,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状况的,尤其是交朋友这件事。
这段时间,请多给孩子支持与陪伴,陪他们聊天,不用担心这样会造成孩子的依赖。送上足够的支持,是要给孩子“多一点跟世界相处”的信心。
在找出原因并试着解决的同时,仍然可以和孩子谈条件,给他们一个缓冲周期:先和导师谈妥,底线设定一个月,一周可离开教室半天,到学校辅导室或图书馆休息,或是允许请假一次。
如果孩子有性格或情绪上的问题,怎么办?
一般而言,比较严重的焦虑或多动症状,可能需要考虑服药缓解症状,而且要让导师了解现况。
至于自闭症或是性格上较为孤僻的孩子,或许可以采取资源班教育或自学方案,这样做的家长并不在少数。由此可见,强迫他们上学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解法。
其实,拒学行为本身不是重点。不去上课并不犯法,只是得不到相对的知识,但要获得知识还有很多途径,并不是单纯地把孩子抓回课堂就够了。这并不是在玩填洞游戏,洞填满了就天下太平,重点是这个行为背后所牵引的问题。
其实装病跟告白一样,都需要一点勇气,能让孩子鼓起勇气说谎,表示这件事有一定的严重性。不去上课,通常事出有因,就算能让他们不上课,问题依旧无法解决,强制上课,更会适得其反,不如先跟他们“谈心事”比较有用。
先“谈心事”,再“谈条件”,如果都谈不拢,至少还能“交给专业”。三个步骤,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