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向圣地出发(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向圣地出发

惊险出关

据统计,历代西去求法的高僧有两百人左右。自魏晋到隋唐时期,高僧西行求法越来越盛行,梁任公、梁启超称之为“一千五百年前之留学生”,而玄奘无疑是其中声誉最佳、成就最为突出的。

西行求法的人大多都选择陆路,据梁任公的统计,循陆路者约一百一十人,循海路者约三十四人。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陆路在当时较为安全。玉门关以西有很多佛教国家,沿途寺院极多,食宿都比较方便,各国君臣也很尊敬僧侣,不会有政治阻力。

第二,西域处在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之间,是参学的好场所,有很多僧侣没有走到印度,最终就在西域就地学习,我国第一个出家的和尚朱士行就是一个先例。

第三,有人觉得沙漠危险,但其实沙漠只是很小的一段路程,自汉朝以来通西域,中原和西域的往来已经长达几百年了,这是很大的鼓励。

第四,当时的海上交通还不发达,唐朝中期以前,海路甚为危险。

第五,僧侣们可以在西域练习梵文,西域相当于是留学生的语言训练班。

古时的西域,大致范围从今日的新疆起,西至中亚细亚,南至印度等地。所谓的西域各国,在玄奘所处的时代有不少是属城邦形态的,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隶属于大国的小国也被称为“国”。

汉朝以来,大体有南、北两条通道通往印度,南道是由敦煌越沙漠至古鄯善国故地,然后沿阿尔金山到于阗,再转道西北至莎车。从巴达克山(阿富汗西北境,与新疆接壤)南下翻越大雪山(兴都库什山),就可以进入克什米尔地区了。

北道也是从敦煌出发,向西北至伊吾(今哈密),一路经过吐鲁番、焉耆、龟兹(今库车)和疏勒,再绕过葱岭向西南行,最终进入克什米尔。大体言之,两条路都是沿着天山山脉之南的大戈壁沙漠的边缘,只不过南道是沿南缘;北道是其北缘。两道最终都从帕米尔高原向南进入克什米尔。其中北道的库车、南道的于阗,以及克什米尔,自汉以来就是中国通印度的三大交通重镇。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八月,长安一带关东、河南及陇右(陇山以西)地区都发生了严重的霜害,庄稼颗粒无收,各地百姓都遭遇了饥荒,甚至有卖儿卖女的情况发生,朝廷最后无计可施,只得下诏“准许饥民随丰四出”,就是准许饥民到各处自由觅食。

这对于玄奘来说是个好机会,当时有一位来自秦州(今甘肃天水)的僧人孝达,到长安研究《涅槃经》,正好准备返回秦州,玄奘就和他一起上路,共同走了一程。到了秦州后,玄奘在那里住了一个晚上,又遇到了要去兰州的客商,就和他们结伴同行了。在兰州,玄奘又恰巧认识了一个凉州(今甘肃武威)人,他要送官马去兰州,于是同意和玄奘同行。

凉州是河西走廊的第一个重镇,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业集散地,各族商人往来穿梭,很是热闹繁华。与此同时,凉州也是防备吐蕃、回纥的军事要地,朝廷在此设有都督府。

玄奘应僧俗两界的要求,在那里住了一个多月,为他们讲经解惑。这些讲座无形中为玄奘的壮举作了有力的宣传,来听他讲座的都是来来往往流动性很大的人,他们把玄奘西去取经的计划带回故乡或其他地方。于是,西域诸国的国王都已经准备好了迎接玄奘,等待着他的到来。

玄奘也会接受信者们施舍的财物,但只留下自己需要的一部分,其余则转施给当地的寺庙。

然而玄奘想要偷渡出境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凉州都督李大亮的耳朵里。他传讯玄奘,问他为何想偷渡出关,玄奘如实回答,是为了到西方求法取经,但李大亮并不打算通融。玄奘曾经两度申请出关,都被驳回,但他仍然坚持出关,李大亮则勒令他立刻回京。

幸好,在凉州有一位很有名望的高僧慧威法师,他对玄奘的求法心志极为钦佩,想帮他出关。当时李大亮没有下令逮捕玄奘,慧威就暗中指派了两位弟子慧琳和道整,偷偷地护送玄奘,夹在饥民队伍中,逃出了凉州城。

在离开凉州的途中,三人尽量夜间赶路。经过张掖,在这年的冬天来到瓜州,这里是古月氏族的领地,汉朝时为敦煌郡,在今甘肃敦煌县东,安西县西南,是河西走廊最靠近西域的城镇。

瓜州之北有瓠芦河,河水很深,水流湍急,又无船可渡,唯一的渡头在上游,附近建有一个鼎鼎有名的关卡,即与阳关同为通西域要道的玉门关。

关外西北设有五座烽火台,上面筑有高土台,一旦发现敌人或紧急状况时,为了示警,士兵白天燃烧狼(粪)烟,晚上则举烽火为号。每“烽”之间相距一百里,过了烽火台就是大沙漠,只要大风一起,沙漠里就沙尘满天,人若从中穿过,有被埋没的危险。白天,沙漠热风如火,晚上,又寒风如刀,可以把人活活冻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