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5 日本全面侵华(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发动抗日战争,收复失地,为独立、自由和全国解放而斗争。

2.建立一个民主政体。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共产党愿意承担的四项义务是:

1.执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停止用暴力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停止没收地主土地。

3.改组红军占领区的政府,使之成为抗日前线地区的民主政府。

4.红军更名为国民革命军,并接受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领导。

国民党政府注意到这些承诺。它宣布:“国家的意志高于一切。”

蒋介石和毛泽东长期以来都在为他们和他们的国家所面临的局势冥思苦想。

两个人都有各自的计划和战略,但是毛泽东看得比蒋介石远。

蒋介石的战略是一个为中国、为他的政府、为他本人求生存的战略,而毛泽东则想到要在对日战争中求发展,以便战争结束时能成为胜利者。他的战略是一个取得最后的政治胜利的战略。在这一点上,蒋、毛二人有所不同。

蒋介石对1812年沙皇俄国胜利地粉碎拿破仑入侵一事印象颇深,他制定了一个被称为“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当敌人进攻时,中央军就向后撤退,实行焦土政策,把既没有食物也无栖身之处的地方丢给侵略者,不求迅速决战。这样日本将深深地陷入中国广阔的内地,到一定时期日军的战线就会过度延伸,它的交通线将达到并超过其后勤补给的最大限度。

蒋认为,当全面侵华的日军被无休止的战争弄得筋疲力尽、精神崩溃的时候,决战的时刻就到了。

从侵略者和反侵略者的力量对比来看,蒋介石的战略是有意义的——但在军事上、心理上和政治上,他的战略却注定了他在抗战结束以后的失败。

就在他进行大踏步的军事撤退时,共产党在广大的沦陷区开展了活动,通过骚扰日军表现出了他们爱国的英雄主义。通过对他们所控制的甚至是远离抗日前线地区的卓有见识的改革,共产党将人民集合到自己的旗帜下,在人民中“如鱼得水”(毛泽东的话)。

值得怀疑的是,蒋介石是否想到过这些。他总是想在对付日本人之前消灭共产党,到后来他也可以宣布自己一贯正确。但是,毛泽东所清楚地预见到的社会和战略时机却出于他的政治构想之外。

他认为,如果抗战胜利,他将在光荣和胜利的气氛中获得政治上的胜利,而且他的力量将大大超过共产党。但他几乎不能预见到日本是在斯大林的军队控制东北的情况下投降的。他也没有预见到由于中国当时的情况,美国人可能出现的不利于他的倾向。他更加预见不到毛泽东将会创建一支不可战胜的农民军队,这支军队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渴望国民党早日垮台。

但是,这些都是以后的事。这时面对的现实是日军的残酷进攻,抗战初期北平和天津迅速陷落。蒋介石决定放弃华北,他的主力将集中在长江一线。除了华北,他决心让日军为占领每一块土地而付出代价。

为了道德上和政治上的理由,蒋介石决心不顾一切,决定不仅在上海进行防御,而且主动地寻求战机。在军事上,这种决定毫无意义,而且也遭到德国军事顾问们的反对。

谁都清楚,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将遭到武器先进的日军飞机的轰炸。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他用一些最精良的部队去冒险,而不保存实力以备以后无疑会出现的更为重要的战役之用。

这是军事常识,但是蒋介石想向日本人和整个世界表明,他作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必须让日本人明白,这次不同于1931年和在此之前的几次军事侵略;他们面对的是全中国人民的抵抗。

保卫上海的战役始于1937年8月8日,直到11月8日结束——历经三个月的残杀,中国军队付出伤亡几十万人的代价,准确数字不得而知,而日本军队的损失是伤亡6万人。战斗发生在距离租界区五英里的地方,大部分战斗在中国居民区进行。一天,一名中国飞行员准备袭击停在黄浦江一个码头上的日本战略舰,由于错误地判断了目标,他把炸弹投在拥挤的租界商业区,炸死1000多人。

在淞沪决战中,有三位要人伤亡。其中之一是英国大使许阁森,他正乘车从南京到上海,一名日本飞行员用机枪打中他的脊椎骨。还有一个是蒋夫人宋美龄,当她的司机为躲避敌人的袭击把汽车开到路边时,她受了重伤,和她在一起的W。H。端纳也伤得不轻。

在上海会战期间,委员长不断地和每一位将领保持电话联系。他每天晚上平均断断续续地睡上三四小时,他还两次亲临前线视察。最后,日本人从南面包抄了中国军队,使中国军队全面溃退,乱哄哄地撤向南京。

这场战役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震惊了日本侵略者。它向世界表明,中国人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能够拼死战斗。

在11月9日纽约《时代》记者蒂尔·德丁的一次谈话中,蒋介石警告说:“敌人没有认识到中国领土是不可侵犯的。中国是打不垮的。只要在敌人的侵略下还有一块自由的中国土地,国民政府将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几天后,一次新闻茶会突然被日本的空袭所打断,外国记者描写到蒋介石怎样走进花园,当炸弹落在他身旁时,他怎样奇怪地观望着。生理上的恐惧从来就不是他性格的特点。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进行迂回包抄,把中国军队赶出上海。在日军登陆时,他们带着许多折叠船,用以通过太湖运输增援部队,太湖是位于苏州的内陆湖,——它是上海和南京之间的天然防线。日军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迅速挺进震动了全国。蒋介石携夫人于12月7日离开南京,这是日军到达的前两天。临走之前,按照他比较赞许的象征性礼节,他祭奠了位于山坡上的中山陵,并发誓为实现孙博士的理想战斗到底。后来他在汉口建立了临时政府。

南京守军坚持了两天。两天之后,面对日军的不断空袭,在日军11日进入外城之后南京陷落了。日军怀着疯狂的杀人欲,在他们的指挥官谷寿夫的放纵下疯狂地进行烧、杀、奸、掠,多达10万名中国军民惨遭屠杀。(3)世界舆论为之震怒,就连日本内阁也觉得有必要把谷寿夫召回国。

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头五个月出现的不仅是包括中国首都陷落在内的灾难性军事失利,而且还有外交上的大失所望。

蒋介石曾指望西方民主国家的帮助,但没有一国肯帮助他,这时正是欧洲推行绥靖政策的时代,也是美国实行“孤立主义”的年代。10月6日,美国国务院声明,认为日本在中国的行为是对1928年《凯洛格——白里安协定》和1922年《九国公约》的践踏。但是,美国没有向中国提供援助,属于私人所有的美国废钢继续运往日本。国际联盟也谴责日本,但无济于事。

11月15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列国会议决定,在中日争端中无限期地中止《九国公约》。日本很清楚西方舆论的和平主义色彩,因而采取不对中国宣战的办法,钻国际法的空子,使各国陷入道德上进退两难的困境。

英国卖给蒋介石几架飞机,但拒绝同时提供枪支。澳大利亚拒绝使用一架被派往美国的波音飞机同中国进行联络。英国人和美国人不卷入中国事件的决心如此之大,以至于面对日本人不寻常的挑衅行为他们也无动于衷。

一艘英国轮船被日军炸弹击沉,这艘“瓢虫”号是被岸上的炮火击中的。后来又出现了臭名昭著的“帕内事件”,一艘美国炮艇“帕内”号在12月4日被日本空军击沉。日本飞机低空飞行,用机关枪扫射企图乘划艇逃走的幸存者,结果死3人,伤17人。

德国人的态度模棱两可。1936年11月,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但德国军事教练团仍在蒋介石的部队里任职。

1937年11月底,日本人同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接洽,请他把日本结束战争的条件转交蒋介石。12月3日,蒋介石在南京接见陶德曼大使。他丝毫也不相信日本的条件,但还是一言不发地听着。日本要求承认“满洲国”;建立非军事化地区;中国同反共产国际集团合作;签订中、日和“满洲国”之间的经济协议;改变关税壁垒;中国对日本进行“必要的赔偿”等。蒋介石说明他对这些条件不感兴趣。

不管怎样,当日军逼近南京时,德国人撤走了,那时他们以为不久就能强加给中国一个强制性的和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