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日本陷入困境(第3页)
唯一的办法看来只有以另一个政府领导人取代蒋介石,此人要有一定的履历和声望,必须是讨日本人欢心的。只有汪精卫自己符合这些条件。
起初,日本人自己选中了老牌军阀吴佩孚做他们的傀儡,但是他轻蔑地拒绝了日本人的殷勤表示。日本人曾暗示汪精卫,他们准备在敌对状态结束后的两年内从中国撤走其军队。但是,一旦他“就职”,日本人就根本不愿再作这种承诺。
事实证明蒋介石选择抵抗是正确的。
对于蒋介石和中国来说,1940年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的年份。
西欧的战争灾难给中国带来了不利的后果。利用法国的沦陷,日本向法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它关闭由河内到中国的铁路。英国人退出敦刻尔克之后也是元气大伤,并陷入了孤立。利用英国的困境,日本要求英国立即关闭香港边境和缅甸公路,否则将以战争相威胁。温斯顿·丘吉尔在绝望中求助于罗斯福总统:如果战争到来,美国会帮助英国对付日本吗?然而,当时美国自己也很虚弱。而且,在罗斯福看来,让他的国家为挽救大英帝国的家当而卷入一场战争,在政治上是无法考虑的。7月12日,英国人关闭了缅甸公路。让他们的良心得到一点儿安慰的是他们加上了一个附带条件,即只关闭三个月,再给中日一次和平解决问题的机会。
对于委员长和他的政府来说,这是一次最大的打击。因为,当时缅甸公路是中国唯一一条与外面世界联系的通道。
蒋介石发表了一个声明,正式指责英国的决定违背了现有的中英条约。
然而,中国对此无法再做什么,因为他们和英国的处境相同,都是面对凶恶的敌人孤军奋战,没有盟友。在日本,米内光内阁在这个月垮台,近卫重新担任首相。为了守信用,他遵守对英国的许诺,的确又提出了一个“和平”建议。这一次,日本建议给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和山东这五个北方省份以特殊的地位,并承认汪精卫政权,对“满洲国”将来的地位问题延期作决定。和往常一样,蒋介石对此未予理睬。
10月12日,看到在中国的和平努力没有什么效果,英国人又开放了缅甸公路。
在蒋介石看来,英国人改变了原来那个残酷的决定,这表示他们从根本上重新肯定了中国的地位。至此他已坚信,日美之间的冲突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很快就会出现。
因此,他宣布,中国完全与英国和美国站在一起,共同对抗轴心国的侵略。这样一来,即使日本提出很体面的条件,国民政府也会拒绝商谈。这些决定是1940年11月宣布的,在蒋介石的所有将领和顾问中没有一点异议。
蒋介石在抗日期间受到的另一个重大打击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
1941年4月13日,苏联出人预料地与日本签订了五年的中立条约。在蒋介石看来,斯大林变幻无常的政策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斯大林一直在为中国提供军需品,以对付日本人。
可是现在,俄国人却玩世不恭地置1924年的中苏协议和1937年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于不顾,使日本人不受苏联在其亚洲地区采取军事行动的威胁,让他们放开手脚在中国为所欲为。
这次打击对蒋介石显得尤为沉重,这是因为仅仅在两天前,即1941年4月11日,苏联驻中国大使还向中国政府保证,俄国绝不会出于自私的考虑而牺牲一个友好国家的利益。
在上个月,中国人对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结束访德后对莫斯科进行的访问一直十分关注。但是,这位大使说,苏联政府给予松冈洋右的只不过是一般的外交礼遇。在苏日新签的条约中,日本承认苏联保护下的外蒙古共和国,而苏联则承认“满洲国”。
蒋介石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美国的帮助。
1941年5月10日,在美国大使纳尔逊·T。约翰逊的告别晚宴上,委员长对美国说了一番带鼓动性的恭维话。他说:“我坚信,世界上任何胆敢以美国这个民主国家为敌的国家,都必定会遭到灭亡。”
斯大林与日本签订的“中立”条约无论从政治上看还是从战略上看,都是对苏联有利的,它对纳粹德国与苏联的协定是一个补充。苏德协定起初给两个反共伙伴之间打进了一个楔子,现在的苏日协定则进一步使苏联受到威胁的边境得到了某种不受侵犯的保证。
然而,这个协定并没能保护苏联,就像与希特勒签的那个协定一样,没能阻止希特勒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
当希特勒的军队向莫斯科开进时,斯大林呼吁中国共产党打击中国北部的新增日军。按照他的考虑,这种牵制能使他得以把东部边境上的苏军撤到其欧洲地区,以用于防御。但是,毛泽东不愿意让他的八路军冒灭亡的危险,因而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
9月份,别无他法的俄国人只好把远东军转移到欧洲前线,这时朱可夫才得以把纳粹的进攻阻止在首都的郊外。
但是,这时的日本并不打算入侵苏联的远东地区。相反,他们的计划是打击美国的海军,横扫东南亚。问题在于,“中国事件”已经拖了4年多,仍然牵制着日本的大部队。
这样,在1941年9月,东京又作了一次“讲和”的试探。这一次,他们暗示将接受汪精卫和蒋介石之间的和解。但是,蒋介石仍不愿和他们来往。
委员长发现美国的态度很难捉摸。1940年夏,美国政府停止了对一些国家废钢铁的出口,其中包括日本。如果日本进攻美国,毫无疑问,中国将得到美国的全力援助。
但是,是哪个中国呢?1941年2月,罗斯福总统让他的行政助手劳克林·柯里给蒋介石带去了一个令他不安的口信。柯里与委员长的会谈不下十次。第一次会谈时,柯里就转达了罗斯福的口信,大意是在他眼里中国的共产党看上去更像社会主义者,这样,目标当然就应该是国共合作。
柯里希望与周恩来见面,委员长对此没有反对,但是,当谈到中国共产党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与第三国际的关系时,蒋介石严厉地指责了这位总统特使。在蒋介石看来,有关中国共产党的错误情报传到罗斯福总统那里已有多时了。
随着1941年一天一天地过去,罗斯福总统与日本人的对抗越来越强。7月份,他冻结了在美国的日本资产。8月,他警告日本,如果他们进一步采取对亚洲实行军事占领的政策,将会迫使美国“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以保护美国的权利和利益。
10月17日,近卫文麿下台,取代他的是军国主义的头子东条英机,随后日美在华盛顿进行了毫无结果的谈判。
12月7日,日本人在未作任何警告的情况下,轰炸了夏威夷的美国舰队及香港与马来亚的英国军队。这一天,美国在珍珠港损失了5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177架飞机。有2343人死亡,876人失踪,1272人受伤。
第二天,美国和英国对日本宣战,中国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
蒋介石在拍给罗斯福总统的电报中说:“在我们新的共同战斗中,我们将竭尽全力,与你们站在一起,直到太平洋地区和世界从野蛮势力的祸殃中及无止境的背叛中解脱出来。”
至此,“中国事件”已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王鲁樵后来成了台北市—蒋介石逃到台湾后的总部—的警察部长,1974年死于车祸,当时地方报纸披露了他这段未完成的业绩。—译者注
(2)原文如此。—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