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0 蒋统一中国(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霍林顿·唐曾记述道:“他对位于黄埔江畔的这个世界性的大城市并不非常喜爱,只有当职责需要时,他才待在那里。”如果不是“非常喜爱”的话,那也一定是有与之具有同等潜在价值的东西在吸引他——朋友、金钱、影响、罪恶的魅力?——因为他从来不会离开上海很长时间。无论如何,他这次绝非是为了赞扬它而来到上海,而只是为了检阅他在龙华警备区的部队,并提醒他们对于涉及租界内外国部队的麻烦事情要袖手旁观,因为近来那儿已发生了几起类似的事件。

蒋说:“上海是一个所有国家的人汇集的地方,如果我们这儿的人不守秩序的话,那么,我们的任务将变得倍加艰难。上海的环境太糟糕了,大部分驻扎在此地三个月或者最多半年的军队都要变得士气低落,软弱无力。因此,我们这些军官必须下决心控制好部队,使士兵免受各种**,约束他们的恶习,并为我们的士兵树立榜样。”

几天后,当蒋回到南京时,他决心采取无情的行动,枪决了50名士兵,因为他们被指控参与了头一年反对外国的暴乱。此外还有很多人遭到军事逮捕。

这便是他向外国势力保证不再干扰他们的方式。他希望与他们的接触范围缩小而不是疏远。随后,他又正式向他们保证,在北伐期间将不会再有任何反对外国人的暴行。接着,他呼吁外国停止向军阀提供武器和资金,因为那样会延长内战。

3月底,蒋把他的指挥部移到了徐州,这是北伐第二阶段国民军前进所至的最北处。他把他的部队在扬子江的北岸按东西线部署。大约有70万人听从他的指挥,这是第一次北伐军队的近7倍。而他面对的是张作霖的40万人马——由他的儿子张学良(“少帅”)指挥,另外6万人由别的将领指挥。

4月7日,蒋宣布发起总攻,他的战略很清楚,而且最初是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的。主力部队是他自己的一路军,沿着津浦线向北挺进。与此同时,冯玉祥的二路军和阎锡山的三路军分别从南部和西部进攻河北,把东北军阀的部队从主战场牵制过来。进攻开始后的第21天,国民军开进了山东省会济南。

然而在济南,他们受到了一个新的意想不到的敌人——日本人的阻拦。日军的一系列暴行是由所谓的“济南事件”引起的。

日本人曾一度为蒋感到一丝骄傲,因为蒋受的是他们的那套严格的军事训练;但现在他们却把蒋看成是对他们掠夺北方计划的一个威胁,应该以某种方式控制住蒋,否则他要把日本的保护对象——张作霖赶出北京。

日本人制造“济南事件”是因为在那里有重要的商业利益。根据1919年的一个协议,日本已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中国还没有承认这一现状,日本却决定行使这一权利,并把它作为阻挠国民党北伐的理由。所以,他们向这个城市派驻了大量部队。

蒋介石急于避免冲突。他的部队没有必要经过济南,因为北部的军队已经溃退,于是他命令军官们不要进驻济南。但是,其中有名军官可能误解了这个命令,也可能对之表示蔑视,结果他们开进了济南。不久,国民党军和日本便处于紧张对峙状态。

第一起暴行发生了。日本人包围了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驻当地的办事处,割掉了负责人及16名人员的鼻子和耳朵,随后又杀害了他们。

当蒋派遣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前去和日本将领谈判时,也遭到逮捕。在胁迫下,他签署了一项声明,谴责中国人首先挑起了事端。

与此同时,济南城遭到了机关枪的扫射和炮轰。总司令面临着两种选择,他要么抵抗日本人,但这必须冒着剧烈对抗和战败的危险;要么屈服于日本人,继续向北进攻。他选择了后者,静悄悄地从济南撤出了他的部队,把他的主力部队转移到河南他接管的地区。当战火停息的时候,这一退却给他招来许多批评。

济南事件使北伐停止了一个星期。到5月底,蒋已铲除了阻碍其进程的三个军阀中的两个——吴佩孚和孙传芳。第三个军阀张作霖也准备让出北京,而且后来还丢了命。

6月3日,张发布了一则通电,宣布他的部队将撤出关内。他和他的随从收拾好行装,登上火车,前往奉天。他们并不知道,日本人虽然曾经资助过他,但那只是因为他对他们有用,现在他们已决定放弃他,使他亡命。当火车接近奉天时,安放在张乘坐的那节车厢中的日本强力炸弹爆炸了,张作霖受了致命的重伤。

蒋并未迅速得知这一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消息,因为少帅张学良对该事件加以保密,直到他已作出最佳选择为止。很显然,他决定加入国民党一方。

6月初,蒋介石和他的部队胜利进驻北方首府。张学良已宣布所有部队均撤回东北,随后,他派遣他的密使去北京与蒋谈判,但没有结果。进而,蒋又派密使到奉天。其中有一名记者叫萧冬竹,他之所以能成为一名使者是因为他会打高尔夫球,爱跳舞,还能喝酒,而这些又都是张学良最喜爱的消遣。几星期内,他们两人常常见面,尽管只是在舞厅或高尔夫球场。后来,萧向蒋汇报说,少帅很明白,只要他的部队能留在东北,他便准备加入到国民军方面来。

张学良高兴地接受了蒋关于让他担任国民革命军副总指挥的任命,这是一项许多其他军阀企图得到而未得到的荣誉。这一典型的中国式的解决办法使得蒋能有效地控制住东北军阀。

或许,在这件事上,蒋也没有其他办法,因为他不愿意再抽出力量应付东北的战役。但是,他允许少帅继续占据东北却是有原因的:张学良处于这个职位可与山西军阀阎锡山抗衡,因为蒋不信任阎。

这一妙计是蒋从杨永泰那里得到的。杨是蒋最机敏的私人助手,当时是总司令的讲演稿撰写人,蒋很信任他(杨后来在镇压共产党时被暗杀)。

在占领北京的那段令蒋兴奋的日子里,南方2000英里外预示着不祥冲突的消息似乎被忽视了。

1928年6月和7月,国民党军不断进攻令他们头疼的共产党的堡垒——井冈山地区。第一次进攻中,国民党军开小差和被俘的达1000人;第二次,他们攻克并占领了共产党的一些城镇,但20天后又撤了出来。而这一次,国民政府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北方,所以,在冬天来临之前,毛的根据地一直处于和平状态。

7月22日,国民军的一支部队举行起义,一个整团投靠了共产党,团长是彭德怀——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曾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他所率领的部队于1928年7月与当地农民武装联合,称为第五军。

毛泽东此刻处于某些麻烦中。土地改革使许多穷苦农民站到共产党一边,但却疏远了许多需要与之合作的中农。国民党军的封锁和夏季攻势带来了许多不利。毛的部队薪金很少,而且给养又很差,所以有些人也开始闹起事来。

在政治上,毛因头一年的失败仍不得志。他没能参加从7月17日到9月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共产党的领导权落到了李立三手中。他是一个知识分子,曾在法国留学。不久,他便卷入了与毛泽东的那场有历史意义的争论之中。周恩来被选为新的政治局委员,但毛泽东却没有。毛当选为中央委员。可是由于通信设备太差,直到冬天,毛才知道自己已部分复职。

尽管蒋在他数年后的一本名为《中国的苏维埃》的书中曾提到这些情况,但是当时他当然也不知道这些变化。

进驻北京是他北伐的最高峰,他在高级军事将领的陪同下,到西山的碧云寺作了一次虔诚的朝圣。

在孙中山的灵枢前,蒋与他的同僚们脱帽伫立,不一会蒋便抑制不住地抽泣起来。

情感是短暂的,胜利的欢欣也是如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