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烂柯负薪朱翁子(第5页)
张道士哈哈大笑:“禅门奥义,万法归宗,无过‘内省’二字,盖孔子曰‘为仁由己’、孟子曰‘反身而诚’、老子曰‘涤除玄览’、庄子曰‘心斋坐忘’也。贫道曾去过嵩山,见那少林寺中有一块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写道,‘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看来古人所云三教一体,诚不我欺也。”
松月禅师和申云潜闻言不禁也抚掌大笑起来。
就在三人相视大笑之时,申可轼却倍感无聊,他在学校里学的多是新学,平时断断续续跟着父亲学了点孔孟之学,但又半懂不懂,于那道法禅理则是全然不懂,所以松月禅师他们在说什么申可轼是一点都没听明白。他早就想溜出去赏玩山水了,可是碍于礼数,只能在这里枯坐,拿着一双眼睛四下乱瞪,心中盼望着那三人早点聊完了事。
“叫小妹不要到处乱跑,这里毕竟是佛门净地,不可造次,不然惹你爹爹发起火来,不好收拾。”
申包氏对大女儿申可怡说道。
“是。”
申可怡点点头,起身去叫小妹了。
申包氏坐在凉亭里,看着满院子乱跑的小女儿,不禁柳眉微蹙。因为要进香礼佛,她穿了一件湖蓝色长袖绸袄,配上一条石青色长裙,全身并无绣纹镶边,十分素雅。二女儿申可悦坐在申包氏对面,正嗑着手里的瓜子。
不多时,申可怡便带着申可惟回来了,母子四人在凉亭中坐下,一边嗑瓜子一边闲聊。这里是龙渊寺的后院,毗邻达摩殿,院中有一个睡莲池,池中有凉亭,两边各有回廊式曲桥与池岸相连,池边有数株百年银杏,绿茵参天。院子背倚山势,沿着院边一条石板小路拾级而上,正是龙渊泉的所在了。申包氏等一干女眷礼佛之后,便来到这后院僻静之所休憩,寺中和尚都纷纷回避了,只留一个老头陀在远处扫落叶。
“在寺庙里不可像个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跑,否则坏了规矩,招惹了神佛,会降罪于你的。”
申包氏板起脸来,训诫小女儿说。
“是,女儿知道了。”
申可惟虽然顽劣,但很听母亲的话,低头应了一声,乖乖在凳子上坐下。
“爹爹、大哥他们去了那么久,怎么还不见回来?”
申可悦吐出一个瓜子壳,似乎有些不耐烦。
“想来是与师父们聊得尽兴了吧,”申包氏掖了掖手绢,说,“再过一会儿就该用午膳了,我看你爹爹他们也快谈完了吧。”
“要不叫毕根去看一看?”
申可怡道。
申包氏摆摆手,说:“不要搅了你爹爹的兴,这里风景不错,我们多坐坐,吃些瓜果,扯点闲篇也没什么不好。”
“听说爹爹想给姐姐结一门亲?”
申可悦突然说道。
“你从哪里听说的?”申包氏皱起眉头,转念一想,道,“准是你哥哥偷偷告诉你的,是不是?”
申可悦诧异地问:“母亲怎么知道的?”
申包氏冷笑一声,说:“除了你哥哥,还有谁能给你们说这些?”
申可悦吐了吐舌头。
申可怡幽幽地看了母亲一眼,说:“真的有这件事么?”
申包氏轻轻叹了口气,对大女儿说:“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今年已经十七岁,也到了出阁的年纪。你爹爹一直在考虑此事,想给你结一门好亲事。”
“那对方是什么人呢?”
申可悦急忙问道。
申包氏白了二女儿一眼,斥道:“说的都是你姐姐的事,你急什么?”
申可悦笑了笑,趁母亲不注意,又对申可怡扮了个鬼脸。
见申可怡一直望着自己,申包氏便开口说道:“对方是省城永生纱厂孙老板家的四公子,叫做孙绍涵,你爹爹已经将你的生辰八字差人送到了孙府上,听说孙老板也很满意,大约过段时间还要请你爹爹去省城商谈这门亲事。”
申可怡低下头,小声地说:“可我连那个什么孙绍涵的面都没见过……”
“不打紧的,”申包氏微微一笑,说,“听说孙家家教甚严,几位公子都是知书达礼的人,尤其是那位四公子,还在教会学校读书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家上门提亲了——这孙家财大势大,也不知有多少人想去巴结他们。”
申可怡抬起头来,闷闷不乐地说:“那孙家有钱和我有什么关系?”
申包氏摇摇头,说:“你净说些傻话,你爹爹想寻个有钱的人家把你嫁了,还不是为你着想。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你若能嫁去孙家,日后自然衣食无忧,那你爹爹和我也就安心了。”
“我们家又不是缺衣短粮,难道连个女儿也养不起了么?”
申可怡忿忿地说。
“你怎么如此不知好歹?”申包氏有些生气地盯着申可怡,说,“你爹爹和我还不是为了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