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烂柯负薪朱翁子(第2页)
申家一行人很快便准备妥当了,虽然龙渊寺就在距申府不远的一座小山上,但因有女眷前往,所以管家毕根——小厮二福就是他的儿子——还是雇来了七顶滑竿。这滑竿是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扎成担架,中间架以竹片编成躺椅供人乘坐。滑竿每顶可坐一人,由两个轿夫一前一后地抬着,这在四川山区是一种很普遍的交通工具。
一行人出了申府,向东拐上一条小路,绕过申家大院前行不远就是龙渊寺所在的小山脚下了。
“这龙渊寺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后毁于战火,于康熙年间重建,内有天王、三圣、大雄、达摩四殿,气势甚为宏伟,亦是方圆百里内一座名寺古刹。”申云潜坐在滑竿上,侧头向张道士介绍道,“那松月禅师原本在峨眉山圣积寺出家,后来奉命到龙渊寺担任住持,算来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
张道士点点头,说:“贫道亦曾去过峨眉山,放眼望去,奇峰耸天,云烟相连,灵气郁盘,朵朵青莲,真不愧仙山之名。”
“那是自然,天下之仙山莫若蜀中,而蜀中之仙山尤以峨眉为最秀。”
申云潜颇为得意地答道。
“父亲,我的几个同学也约我暑假的时候去峨眉山游玩呢。”
申可轼突然说道。
申云潜看了儿子一眼,说:“今年局势太乱,待明年安定一些你们再去吧。”
“是,孩儿知道了。”
见父亲并未一口咬死不准去,申可轼甚是高兴。
三人一边说一边走,很快便走到了小山脚下。
“龙渊寺的后院有一眼清泉,名曰龙渊泉,泉水甘甜清洌,蒙松月禅师照顾,在下家中用水皆是取自龙渊泉。道长昨日所饮香茗之所以醇美,除茶叶好之外,这泡茶之水也是功不可没的。”
“原来如此,”张道士笑笑,对申云潜说,“这后里镇真可谓人杰地灵了。”
“承道长吉言。”
申云潜拱拱手,说。
石子路从山脚一路蜿蜒向上,直到龙渊寺山门。山路两边多种杉、松、柏、竹,郁郁葱葱,流翠欲滴,遮蔽烈日,山风阵阵,行在其间,甚是清凉。龙渊山并不高,大概爬了一刻钟后,便能看到前方龙渊寺的山门了。来此之前申云潜已经差人通知了松月禅师,故此早有一个中年和尚领着一个小行者站在山门迎候。
申云潜下了滑竿,上前几步,对那中年和尚行礼道:“在下唐突来访,劳圆通师父在此迎候多时,实在惭愧。”
“哪里、哪里,”圆通和尚连忙还礼,道,“申檀越乃敝寺贵客,贫僧身为知客,在此迎候,也是正该。”
圆通和尚口中所言的“檀越”乃是梵语,即“施主”之意。他所担任的知客在寺院里专司接待宾客,又叫典宾、典客,其在僧堂中的坐位称为知客板头,是寺院里极重要的执事。
“这位是张菽子道长,云游至此,在弟子家做客。”申云潜介绍道,“这位是龙渊寺的圆通师父。”
“阿弥陀佛,贫僧见过张道长。”
张道士合十还礼,道:“劳法师迎候了。”
由于申云潜已是熟客,所以彼此寒暄一阵后圆通和尚便将众人引进山门。这寺院的山门通常开三个门,分别是“空门”、“无相门”、“无愿门”,因此又称为“三解脱门”。山门内是山门殿,殿内两边各立一尊手执金刚杵的夜叉神像,那夜叉乃天龙八部众之一,常立在寺院山门充作守护神。因两尊夜叉皆是上身**、面目狰狞的形象,一个鼓鼻,一个张口,故民间又称为“哼哈二将”。
穿过山门殿,便是天王殿了。这天王殿左右供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四天王,正中供奉着弥勒佛。殿中那尊弥勒并非泥塑,是用黄铜铸成的,也不似寻常寺庙里圆耳大肚的形象,而是头戴金冠,倚坐榻上,祥云绕身。
申云潜上前燃香,又三拜礼佛,甚是恭敬,而张道士并非佛门中人,只是双手合十,行一礼便罢。
礼佛完毕之后,圆通和尚向张道士介绍道:“敝寺这尊金冠弥勒,相传乃乾隆年间一位西藏格鲁喇嘛在敝寺居住时募化善缘所铸,距今算来已近两百年了。”
“原来如此,这可算是一件镇寺宝物了。”
张道士叹道。
弥勒佛背面供奉的是韦陀菩萨,这尊韦陀神像头戴凤翅兜鍪,身披鎏金锁子甲,足穿乌云皂履,双手平举金刚降魔杵,有一人多高,甚是威武。在寺院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根据韦陀菩萨手里金刚杵的方向来表示寺院的大小——如果韦陀将金刚杵扛在肩上,表示这是个大寺院,可供云游僧人挂单吃住三日;如果韦陀将金刚杵平端在手中,就表示这是个中等寺院,可供云游僧人挂单吃住一日;如果韦陀将金刚杵拄在地上,则表示这是小寺院,不能供云游僧人挂单吃住。张道士见眼前这尊韦陀神像乃是平端金刚杵,便知这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寺院。
众人出了天王殿,穿过一个天井,便是三圣殿。这三圣殿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这“阿弥陀”乃是梵语“无量”之意,故阿弥陀佛又可称为无量寿佛。殿内正中这尊阿弥陀佛头饰螺发,大耳垂肩,脑后饰有尖圆形火焰纹头光,左手结施与印,右手结无畏印,足踏莲花座,座上各有三重仰莲和一重覆莲,莲瓣错落有致,雕工精美。
申云潜依样燃香三拜,张道士亦合十行礼。礼佛完毕,圆通和尚在前引路,众人出了三圣殿,迎面是一个稍大一点的院子,左右厢房前各有一排花坛,里面种植着白兰花、万年青、百子莲、瑞香、柃木等花卉,其中白兰花、百子莲已经盛开,煞是好看。院子正中有一口近一人高的石缸,缸内置有假山,山上植有虎耳草、报春花、含笑梅等花木,山顶上有个高约寸许的小木亭子,亭子边有个指甲盖大小的石碑,上面刻着“鸣凤池”三个字,游人若不仔细看,还真看不清那只有绿豆大小的文字。缸内的水池里游着五六尾金鱼,看上去悠然自得,甚是逍遥。
“这便是敝寺的大雄宝殿了。”
圆通和尚合十道。
张道士闻言抬头一看,果然发现眼前的大殿比前面几个大了许多,屹然建在八级石阶之上,殿前分列两个高大的石塔,石塔之间放着一个两人方能合抱的铁香炉。
众人走进大雄宝殿,只见殿内供奉着三身佛像——法身佛毗卢遮那在中、报身佛卢舍那居左、应身佛释迦牟尼居右。佛像前点着香烛和长明灯。申云潜连忙燃香拜佛,张道士亦跟着合十行礼。
“诸位檀越礼佛已毕,贫僧便带你们去见住持吧。”
待申云潜起身后,圆通和尚说。
“有劳了。”申云潜对圆通和尚行一礼,又扭头对管家毕根说,“你待太太、小姐们进完香,就随她们去后院赏花,我与张道长会完住持之后,自会去找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