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历法和服色(第2页)
为了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他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坚辞不受,而邓平则被任命为太史丞。
太初历的公布,标志着汉王朝“受命改制”的完成。太初历每年是365。3851539日,一朔望月等于29。4381日,一昼夜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
易服色和改正朔一样,“易服色”即更易衣服、车马的颜色,是新王朝应天承运而改制的重要内容,源于“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是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创立的。
邹衍将“阴阳说”和“五行说”糅合在一起,借以说明天人感应和天道循环的理论。邹衍宣称,凡是人类的各项活动,都和阴阳五行相通,并互为影响,由此引起各种的变化。所说的“五行”,就是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五行相生相胜”。“相生”就是互相辅济,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胜”就是互相克损,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五德”就是五行的德性,即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五德不仅是相生相克的,并且还是终而复始循环的。人间的每个王朝,都必定是得到五德中的一德,并由上天显示符应。这个王朝根据所得的五行之德的性质,制定本王朝的各种制度。
当一个王朝德衰之后,肯定被另一个克胜此德的新王朝取代。而新王朝兴起的时候,上天也要显示符应,某个君主认识到符应的含义,便要依据本王朝所受的五行之德的性质进行改制,是为“顺天承运”,成为受天命者。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深受各国统治者的推崇。秦始皇根据邹衍的学说,确认秦为“水德”。所以,依照水德之性进行改制。如改正朔,以建亥之月为岁首;颜色尚黑、衣服、旌旗均用黑色;与水德相应的数是六,所以符传长度、法冠高度各为6寸,车轨宽6尺;水德主阴,阴主刑杀,因而尚法严刑。
汉高祖刘邦出身于下层平民,不懂五德终始之说,加之匆忙建国,来不及制定新制,所以认为也是获水之德。承袭秦制,色尚黑。汉文帝时,汉建国已二十余年,新王朝的统治日益巩固。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秦朝的旧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汉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太中大夫贾谊向汉文帝上奏道:“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以立汉制,更秦法。”
十余年后,鲁人方士公孙臣根据五德循环的理论,上书汉文帝说:“汉朝获得的是土德,应该改用新的元年,根据土德改正朔,易服色。汉获土德,上天一定会示以符瑞,这种符瑞当是黄龙出现。”
汉文帝将这事交给丞相张苍办理。张苍精通乐律和历法,认为公孙臣是胡言乱语,不加理睬。
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黄龙果然在成纪县出现,张苍因为失误而辞职。汉文帝任命公孙臣为博士,并任命他与其他一些饱学之士论证汉得土德的观点,主持草拟改正朔、易服色的方案。这时汉文帝正宠信方士新垣平,新垣平也积极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巡狩、封禅等事。
但是没多久,新垣平因其骗术暴露而被杀。从此,汉文帝对改正朔、易服色之事再不感兴趣。汉文帝虽然没有实行改正朔、易服色等改制之事,但却为汉武帝的改制奠定了思想和舆论的基础。
汉武帝在“改正朔”的同时,根据“五德终始说”,采纳了公孙臣的论断,认为汉获土德而受命。秦为水德,汉以土德克水德而代秦,乃是“应天承运”。这样就为汉代秦、改易秦制找到了理论根据。
汉既为土德,土黄色,所以易秦尚黑之色而尚黄,衣服、旌旗、车马均以黄色为最尊,这就是“易服色”。与土德相应的数是五,因此“数用五”,如官吏的印章刻文都用5个字,丞相之印文为“丞相之印章”,诸卿及郡守、相印文不足5字者,以“之”字补足。
汉武帝在改正朔、易服色之外,还定官名、协音律、定宗庙百官之仪等,作为国家的定制,永垂后世。置年号也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重大举措。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凡记年皆以元、二、三……记数。如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二年、周平王五十一年,秦王政元年、秦王政二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始皇帝二十七年,等等。
每个新帝王嗣统,要重新纪年,从元年开始,故称为“改元”。每个帝王的纪年,一贯到底,中间不改元。汉文帝受方士新垣平的迷惑,中间改元一次,称前元、后元,开帝王纪年改元的先河。汉景帝改元三次,史家称其纪年为前元、中元、后元作为区别。汉武帝即位以后,因袭父、祖纪年的方式,仍以元年、二年、三年……为数。
到了汉武帝第二十七年时(前114年),主管纪年的官员向汉武帝建议道:“纪年应该根据上天赐降的祥瑞现象来命名年号。不应当以一、二、三累数计算。”
天子受命于天,在汉武帝统御天下之年,天不断降祥瑞,是对天子政绩的肯定。以祥瑞命名年号,正是“天人感应”的表现。汉武帝认为非常在理,欣然采纳了这一建议。
因为在汉武帝二十五年时(前116年),汾阴出土了一个大铜鼎——鼎是王权的象征。汉武帝认为这是天降祥瑞,所以就将出鼎之年定为元鼎元年,汉武帝第二十七年则为元鼎三年(前114年)。由后向前追,将即位以来的纪年,分别命以年号。因为自古以来帝王没有年号,初建年号,所以第一个年号曰“建”。
建元共6年(前140―前135年)。建元六年(前135年),长星见于东方,光长竟天。所以第二年改元,二元曰“光”。元光共6年(前134―前129年)。
当时汉承秦制,从水德,水德之数为六,六数满则周而复始,因没有明显的“祥瑞”,因此三元曰“朔”。
朔者,始也,言更为初始。元朔共6年(前128―前123年)。次年(前122年)冬十月,汉武帝巡幸雍,祭祀五帝,获得了一只独角兽,有人附会为“白麟”。麟为神兽,它的出现被视为天降祥瑞,所以此年改元,四元曰“狩”。
元狩共6年(前122―前117年)。五元则曰“鼎”,元鼎共6年(前116―前111年)。次年(前110年)夏四月,汉武帝始登封泰山,所以此年改元,六元曰“封”。
元封共6年(前110―前105年)。次年(前104年)夏五月,汉武帝改正朔,初用夏正,并以正月为岁首,所以此年为改元,七元就曰“太初”。
太初共4年(前104―前101年)。次年(前100年)第八次改元曰“天汉”。时连年大旱。《诗经·大雅》有《云汉》一诗,赞美周宣王遇旱灾修德勤政而能致雨。所以改年号为“天汉”,以祈求甘雨。天汉共4年(前100―前97年)。
次年(前96年)第九次改元,曰“太始”。言**涤天下,与民更始。
太始共4年(前96―前93年)。
次年(前92年)第十次改元,曰“征和”。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
征和共4年(前92―前89年)。
次年(前88年)第十一次改元,曰“后”。后元共2年(前88―前87年)。后元二年二月,汉武帝死。汉武帝始创年号,为以后历代皇帝所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