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张骞出使西域(第2页)
于是张骞及一百多随从全部被带到匈奴的巡逻驻地。巡逻驻地的匈奴看他们不像一般人,又把他们押到了匈奴单于的帐篷。
巡逻队的匈奴头目把从张骞身上搜到的玺书及汉节交给了单于,单于看了后问道:“你是大汉派到大月氏国的使者?”
面对单于,张骞毫无畏惧之色,他右手持节镇定地说:“大汉使节请匈奴单于让路,我们只要结交友邦,对匈奴并无恶意。”
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越国去一样。
于是张骞一行被圈在了几顶帐篷内,周围被匈奴人看管了起来。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单于还把一个匈奴女子赐给张骞为妻,企图用家庭的羁绊把张骞拴住,打消其出使大月氏的念头,使汉朝和大月氏不能联合。
但是,这些始终没有达到目的。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即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监视渐有松弛,而张骞心里西去大月氏的想法始终没有消失,相反更强烈起来。终于有一次,他瞅准了机会,趁匈奴人不备,召集了残存的部众,纵马向西狂奔,终于逃出了匈奴控制区。
尽管张骞一行人不知道大月氏的确切位置,但他始终坚信,只要西行就一定能到达大月氏。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就这样,几十天的奔波之后,他们终于到达了大宛国。
大宛王早就对汉帝国有所闻,从匈奴那边过来的人多次提到遥远东方的神秘国家,那里堆满金银财宝,绸缎布帛多得用不完。大宛王对这个富庶的国家十分神往,只是由于路途遥远,中间又有匈奴阻隔,没有办法结交。
想不到大汉的使节登上门来,大宛王马上设盛宴款待远方来客。
张骞持汉节行过汉礼之后,恭敬地对大宛王说:“我们是奉大汉皇帝的诏令前往月氏国通好的使者,现在途经贵国,如大王能派人送我们去月氏,将来回到中原,必当上报皇上给以厚礼相谢。”
大宛王一听,要求自己所办的事很容易,且能交好大汉皇帝,便很乐意照办。为表示诚意,他还派一名能说月氏话的人给张骞做翻译。
张骞辞别了大宛王,顺利地进入康居境内。康居和大宛是友好邻邦,又有大宛王的极力推举,所以对他们十分热情,也派人护送他们到月氏。
终于,他们进入了那片朝思暮想的神奇的未知地带,那便是西域。
但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
张骞提出联盟,但大月氏的新王因土地肥沃,国家安宁,已经不再想复仇。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
元朔元年(前128年),张骞决定动身返国。归途中,他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匈奴人的阻留,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鄯善,进入羌人地区。
但出乎意料,羌人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这一次,张骞又被拘留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匈奴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张骞趁机和堂邑父逃回长安。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共出使13年,一百多人的使团队伍最后只剩下两个人生还。
张骞这次远征,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夹攻匈奴的目的,但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及。
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以西。自此,不仅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不仅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仅亲自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初步了解到乌孙、奄蔡、安息、条支、身毒等国的许多情况。
回长安后,汉武帝热烈欢迎张骞归来。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
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保存下来。
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汉武帝这才知道,在汉朝以外,除了周围的“蛮夷”世界,还有那么多文明的种族和充满异国情调的国家。张骞这次西行,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的目的,但使汉武帝第一次知道了西域许多国家的地理、风俗、物产、政治、军事情况,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收获!
张骞还向汉武帝汇报了一个情况:“在大夏时,曾看到中国的邛竹杖和蜀布。问他们此物何来?大夏人答,我们的商贾从身毒国贩来的。
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几千里,面临大海,风俗与大夏同,其地卑湿暑热,百姓骑象作战,臣据此估计,身毒国应离我蜀地不远。如果从蜀地去身毒,路近,又无寇盗。”
张骞的这个估计大体上是正确的,只是他还不可能了解,在四川和印度之间有比沙漠更难通过的崇山峻岭。汉武帝对张骞的这个意外发现非常感兴趣,这是中国第一次了解到印度的情况。
张骞的西域之行使汉武帝开始酝酿一个伟大的计划:沟通西域,开发西南,扩大汉朝的影响。汉帝国将广地千里,威德四播。由于张骞等人的功勋,汉武帝拜他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出使西域的丰功伟绩。而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同时,西汉王朝也对匈奴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其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是元朔二年(前127年)、元狩二年(前121年)、元狩四年(前119年)所分别进行的三次战斗。元朔二年,卫青大败匈奴,控制了河南之地;元狩二年,匈奴在霍去病的打击下产生分化,浑邪王降汉,河西走廊完全为汉朝控制;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又分道出击匈奴,匈奴大败远遁,退至漠北。
经过这三次比较大规模的反击,西汉王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前往西域的道路也已基本畅通,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西域诸国同西汉王朝的友好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王朝的反击战只是肃清了匈奴在漠南及河西走廊的势力,西域各国仍然被匈奴控制着,依然威胁着西汉王朝西北边境的安全。这时,张骞建议汉武帝联系乌孙,以断匈奴右臂。
张骞说:“乌孙王叫昆莫,大月氏杀其父,夺其地,人民才投奔匈奴。
昆莫长大后,报父仇,攻破大月氏,占其地,兵力强盛,不肯再寄居匈奴卵翼之下。今匈奴为我所败,如能在这时以厚礼贿赂乌孙,把汉家公主嫁给乌孙王为夫人,乌孙就成为我大汉亲戚,这就等于断了匈奴右臂。
联结乌孙后,其四面大夏等属国,都能归附汉朝。”
汉武帝为了能够彻底地铲除匈奴势力,实现开疆拓土的雄心大略,派张骞率领一个特大使团第二次前往西域。而这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