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泰山举行封禅(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在泰山举行封禅

泰山位于山东中部,由于雄伟挺拔,被称为“五岳”之首。在古代,一些功成治就的帝王必须登上泰山,筑土为坛,祭祀上天,以报答上天的功德,这叫作“封”。然后,再到泰山下的某一小山,筑土为坛,祭祀大地,报答“后土”的业绩,这叫作“禅”。

“封禅”自春秋战国以后,就被视为是王者应天承运的大典。古人受地域限制,初以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在泰山之巅祭天,与天的距离最近,人神沟通方便。初有所行,后世相袭,久而成俗。按封禅之说,凡是改朝换代、帝王易姓,都必须举行封禅大典,以示受天承命。

但是首先,必须天降祥瑞,表示帝王是受命于天;其次,受命的帝王必须功德卓著,恩泽广及四方;最后,必须天下太平,有闲暇的时间。

三者缺一,就不配去封禅。

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曾经想去泰山封禅,但是管仲却加以劝阻。齐桓公说:“我北伐山戎,经过孤竹;西伐大夏,越过沙漠,登上卑耳山;南征楚国,达到召陵,登上熊耳山,远眺长江、汉水;召集兵车之会三次,乘车之会六次,共九合诸侯,拯救天下之难。各国诸侯不敢违抗我的命令,这与夏、商、周三代帝王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管仲却争辩说:“古代封禅时,要得到东海比目鱼,西海比翼鸟,有15种不召而来的祥瑞。而如今,凤凰没来,麒麟不至,嘉禾未生,而蓬蒿藜莠等恶草却长得很茂盛,鸱号鸟等恶鸟多次来,这种情况下,要举行封禅,恐怕是不妥吧?”齐桓公听后,深感自己的功德不够,封禅的想法只好放弃。

秦始皇时期,他并吞六国,一统天下,九鼎归秦。所以,称皇帝后的第三年(前219年),便封禅泰山。承天受命,报功于天地。但他焚书坑儒,刑法残苛,天下人都怨恨他,尽管功有成,但恩泽有缺。所以上山途中遇到了暴风雨的袭击,没能完成封禅大典,12年后灭亡,被上天所遗弃。

汉王二年(前205年),汉高祖刘邦东击项羽而还未入关,又增一黑帝,在雍立黑帝畤,名北畤。因为忙于战争,汉高祖没有亲自去雍祭祀五帝,而是令原秦朝主持祭祀的太祝、太宰等官,按照秦时的旧礼进行祭祀。

到了汉文帝时期,皇帝便开始去雍郊祭祀五帝。以后,又采纳赵人新垣平的建议,在渭阳建一座五帝庙。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夏四月,汉文帝亲至渭阳五帝庙郊祭五帝,礼仪如同雍五畤。而后又在长门筑一五帝坛,祠以五牢。

汉武帝继位之时,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势强盛,天下太平。于是官员和儒生们都希望汉武帝能够改制封禅。他听说封禅是长寿、成仙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更增加了兴趣。

但是,即位不久的汉武帝太年轻,而且当时的窦太皇太后还掌握着部分权力。窦太皇太后不喜儒术,崇尚黄老,因此,对赵绾、王臧不满,结果赵、王二人自杀,封禅之事被搁置。

元光二年(前133年),方士谬忌首先向汉武帝推荐了祭祀“泰一”

神,并告诉了祭祀的方法。所谓“泰一”,“泰”者大之极,“一”者一统也。泰一神即至高无上的大一统之神,五帝虽尊,但都是泰一的辅佐之臣。谬忌捏造的泰一神,事实上就是人世间至尊无上的皇帝在天国中的折射。

没有人间独尊的皇帝,就不可能有天国中独尊的上帝。相反,皇帝是上帝的子嗣,正所谓天子。所以只有上帝独尊,他在人间的代表皇帝才能是至高无上的。聪明的汉武帝非常明白这人与神、神与人之间的奥妙,所以谬忌提出的独尊“泰一”的建议,对汉武帝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实现“大一统”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妙的方案。

于是,汉武帝采用了谬忌的建议。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正式在甘泉宫建造独尊泰一的神坛。祭坛分为三层,最上层为泰一神位,五帝坛按方位环居其下,青帝居东、赤帝居南、白帝居西、黑帝居北、黄帝居西南。祭祀泰一的太祝、太宰穿绣有花纹的紫衣,祭祀五帝的祝、宰之衣,则各如所祭帝色。

泰一的祭品,除了与五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禅”即在泰山下的小山上除地为以祭地,报地之功。在《白虎通义·封禅篇》中记载: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由此可见,凡受命天子,如果不到泰山去祭祀天地,就不能算作完成就天子大位的礼制。

元鼎(前116―前111年)年间,汉武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活动达到高峰。继大败匈奴之后,又相继平定了两越、西南夷,开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大汉的国土拓至边疆,声威远震;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统一货币等经济政策大见成效,国库丰足,可以称得上是功德卓著、恩泽广及四方了。

汉武帝志得意满,又受到方士们的**。其中公孙卿等人说:“行封禅大礼,可以成仙登天。”一心一意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跃跃欲试。

在正式封禅泰山之前,君臣之间有一番议论。

这天,汉武帝刚要下早朝,只见有个人气喘吁吁跑上大殿,禀报:“皇上,有喜事啊!”

“有什么好事?快快说来!”

“汾阴河里捞出一只宝鼎,郡守亲自送来了,已到宫门外了。”

“宝鼎?”汉武帝眼睛一亮,便高声说道,“赶快呈上来!”

“是。”

不一会儿,只见一只系着红丝绸的青铜方鼎被8个人抬进了大殿,后面紧跟着汾阴郡守及下属。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这只青铜鼎。

这时,郡守上前跪禀:“启奏皇上,前些日有人报告说汾阴河里有宝气,臣便去查看,果不其然,河中有道光在闪,于是就派人去捞了上来,竟然是一只宝鼎,臣听说宝鼎是吉祥物,河出宝鼎,象征国运大昌,所以臣不敢怠慢,即刻给皇上呈送来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