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搜罗大批文人学士(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搜罗大批文人学士

汉武帝是个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皇帝,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对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还是一位酷爱文化典籍的皇帝,非常重视搜集图书典籍。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图书受到了严重损毁,社会上流传的图书因此变得很少,私人藏书都不肯拿出来。因此,汉朝初年曾下诏令,广事收罗书籍篇章,广开献书之路。可是,直到汉武帝即位之后,所收集的图书还是不多,而且,大多数收集出来的文献都是残缺的,不是文字缺少就是竹简脱漏。

有一次,汉武帝在皇家成书处看到这些费了很大劲才收集起来的零乱散落的竹简,喟然长叹了一声,说:“朕真痛心啊!”于是,他便下定决心要把经过秦火燔炙的古代文化典籍,尽可能地搜集、整理、保藏起来。因此,他向全国下令,继续在各地征集图书。

同时,他在太常府、太史府和博士官办公地点建设藏书楼,在皇宫内增设了辟延阁、广内、秘室府等藏书楼,专门保管、整理搜集来的图书。他还下令设置抄写图书的专职官员,翻抄包括经书和诸子百家在内的图书典籍。

在汉武帝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搜集的图书一天天多起来。每当收到一种好书,将其送到汉武帝手上的时候,他都十分高兴。在保存、整理和流传古代文化典籍方面,汉武帝十分有远见、有魄力,同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汉武帝从青年时代就十分喜好文学,汉赋的成就,在当时的文化收获中最为辉煌夺目。赋,是从骚体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赋的成就,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汉赋,是当时文学的主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有一次,汉武帝读到《子虚赋》时,被文章中那和谐的音调、华丽的辞藻、奇特的构思深深吸引,赞不绝口。当他看到作者的名字是“司马相如”时,他感慨万千地说:“真是遗憾啊,我没有跟这样的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汉武帝的这番话正好被当时负责给他养狗的杨德意听到,于是,他便上前一步说:“皇上,这《子虚赋》的作者正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啊!”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立刻就要召见这位自己欣赏的才子。

司马相如,字长卿,小名狗儿,蜀郡成都人,小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击剑。他的父母十分怜爱他,称他为犬子。到了12岁那年,他有一次偶然读到了史书,便对战国时期的蔺相如极为仰慕,所以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相如。

那时蜀郡的太守文翁大兴教化,选择本郡的士人送到京城去学习,司马相如和他的一位好朋友王吉正好被选中。五年之后学成回来,文翁便委派司马相如为教授。后来,文翁去世了,司马相如就不愿意继续做教师的工作,于是前往长安游学。

这时是汉景帝在位,司马相如大约二十多岁。司马相如出资30万缗,入朝为郎,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虽然说他小的时候学过击剑,但是他更看重文学,因此,他认为这些并非其所好。而且,汉景帝不喜好辞赋,因而司马相如时常会有不遇知音的感叹。

碰巧梁王刘武入京朝拜汉景帝,跟他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司马相如看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因此就借生病为由辞掉官职,旅居梁国。

梁孝王让司马相如和这些读书人居住在一起,这使得司马相如有更多的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弹琴作赋。

他所创作的《子虚赋》便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这篇《子虚赋》一经传播便举国名扬。这个时期还是他一生当中最惬意的阶段。

后来,司马相如被召进朝廷,汉武帝问他:“这《子虚赋》果真是你所作?”司马相如说:“是。但这赋只写诸侯的事情,并不值得一看。请让我写篇天子游猎赋,赋写成后就进献皇上。”

汉武帝是个田猎迷,听到他这样说,便很想看看司马相如到底会怎样描写狩猎激烈而雄伟的场面。于是,汉武帝答应了,并命令尚书给司马相如笔和木简。司马相如挥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下了著名的《上林赋》。他以夸张的手法、光华的文采和丰富的语汇,描写了宫苑的富丽、田猎的欢乐,又暗寓讽刺的含义。

在内容上,它以宫殿、园囿、田猎为题材,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既歌颂了统一大帝国无可比拟的声威,又对最高统治者有所讽刺,开创了汉代大赋的一个基本主题。

在形式上,它摆脱了模仿楚辞的俗套,以“子虚”“乌有先生”“无是公”为假托人物,设为问答,放手铺写,结构宏大,层次严密,而写作的语言富丽堂皇,句式有很多变化,加上对偶、排比手法的大量使用,使全篇显得气势磅礴,形成铺张扬厉的风格,进而确立了汉代大赋的体制。

当司马相如把《上林赋》进献给汉武帝后,汉武帝被这篇华丽的辞赋迷住了,他特别高兴。因此,他对司马相如授以官职,赐给笔札,让其专事写赋。从此,司马相如便一直在汉武帝左右随从,写下了大量的诗赋。

当时,另一位具有文学才能的人则是以滑稽出名的东方朔。东方朔,本姓张,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建元元年(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签发了一道诏书,要求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诸侯相等各级官僚,推举贤良方正、敢于直言的读书人到朝廷做官。同时,鼓励天下的吏民直接给皇帝上书,提建议,发议论。

因此,四方士人纷纷上书议论国家政事的得失,在这当中不乏参杂着一些炫耀卖弄自己才能的人,对那些不够录用条件资格的人,朝廷就通知他们:上书皇帝已经看了,让你们回家去了。

而东方朔刚到长安,便以3000片竹简内容上书汉武帝。这些竹简需要两个人才扛得起,而汉武帝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将其读完。

在自荐书中,东方朔这样说道:

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抚养长大成人。

我13岁开始读书,经过三年的刻苦努力,读的书籍已经足够多了;在15岁时学习击剑;16岁学《诗》《书》;阅读量达到了22万字。

19岁又开始学习兵法和作战的常识,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征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有22万字,这些总共加起来足有44万字。我本人更加钦佩子路的豪言。

如今我已经22岁,身高9尺3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这样的人,应该能够做天子的大臣吧?

汉武帝读后,认为东方朔气概不凡,便命令他在公车署中等待召见。由于公车令俸禄微薄,又始终没有得到汉武帝的召见,因此,东方朔觉得很是不满。这一天,东方朔午休起来,一群侏儒像是刚从外边吃饭回来,满面红光,叽叽喳喳。这些侏儒是专门给皇上养马的。东方朔一看到他们这个高兴样子就来气:“我堂堂的9尺男儿,怎么能和这些人为伍呢?我得想办法吓唬他们一番。”

于是,东方朔便冲着那群侏儒喊道:“皇帝说你们这些人既不能种田,又不能打仗,更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华,对国家毫无益处,因此打算杀掉你们。你们还不赶紧去向皇帝求情!”

那些侏儒听说皇帝要杀他们,便哭了起来。而东方朔在一边强忍住笑,装作十分同情的样子劝道:“有道是:‘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死到临头,你们光知道傻哭有什么用,还不赶快想点办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