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设立继承人(第1页)
重新设立继承人
汉武帝的一生雄才伟略,一共有六个儿子。孩子虽不算多,但是他选定继承人颇费了一番工夫。
刘据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因为他的生母是卫皇后,故称卫太子。汉武帝中年得子喜上眉梢,册封刘据生母卫夫人为皇后。刘据7岁时,汉武帝举行了盛大的典礼,立刘据为太子。
母凭子贵,卫氏家族也因此受到宠信,卫青被擢升为太中大夫,后又被拜为车骑将军。卫青先后7次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并收复河南地,置朔方郡,同被封为长平侯、大将军、大司马,位居丞相之上。
太子刘据20岁的时候,汉武帝为他在东宫建造了一座博望苑,供太子结交宾客,读书学习。汉武帝为培养太子花了一翻心血,对他寄予太多厚望。他希望太子建立起博学的声望,有声望才有威信,有威信将来好继承皇位。
而太子刘据性情温和,汉武帝曾不无遗憾地说,太子不如自己有才干。实际上,这仅仅是太子和自己风格不同,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生治国,加强专制统治,所以任用酷吏。
当时著名的酷吏不少,有赵禹、张汤、王温舒、杜周等人,造就了不少冤案。而太子平反了不少冤案。在汉武帝的强悍面前,太子的仁慈多少有些刺眼。但太子的行为符合律法,且行事严谨宽厚,汉武帝还是打心眼里喜爱太子的。
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太子起兵反抗后兵败逃亡,而后太子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尽。这时的汉武帝已经是将近七旬的老人,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后事考虑,只能从众多的皇子中再选立太子。
刘闳是汉武帝的二子,大约出生在元朔六年(前123年)。刘闳的母亲王夫人得到汉武帝的宠爱,因此,刘闳也受汉武帝的爱幸。
元狩六年(前117年),由大司马霍去病带头,御史兼尚书令霍光上奏,众臣上疏请汉武帝封皇子刘闳、刘旦、刘胥三人为诸侯王,诸侯王必须“就国”。四月,汉武帝立次子刘闳为齐王,立三子刘旦为燕王,四子刘胥为广陵王。
元鼎六年(前111年),齐国的丞相也即齐王刘闳的太傅卜式前往长安担任御史大夫一职。第二年的元封元年(前110年),即封王第八年,刘闳去世,谥号为齐怀王。因其年少,没有子嗣,死后封国废绝,变为郡。
天下人都说齐地不宜封王。
刘旦是汉武帝的第三子。元狩六年(前117年)被册封为燕王。燕国地处西汉北境,紧邻匈奴,土地贫瘠,民风凶悍,汉武帝以策文诏谕刘旦,勉励他镇守边陲,成为汉朝的藩篱辅翼。
汉武帝时期的郡国制度与汉初不同,经过削藩策、七国之乱和推恩令的多重打击之后,诸侯王在封国已没有太多的权力。汉朝皇位传承遵从周制,作为第三子的刘旦,并不奢望荣登大宝,因而安心为藩王。
他将心思集中于各种学问,率性而学,经书、杂说来者不拒,尤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成年后的燕王“能言善辩,广有谋略”,喜好招揽游侠武士。
刘旦得知长兄死讯后,认为自己在父皇剩余诸子中年纪最大,按次序排下来,皇太子之位置必然归属自己。可是,汉武帝却没有这个意思。
后元元年(前88年),汉武帝年迈病重。刘旦派使者来到长安,向汉武帝上书,请求宿卫长安,以备不虞。汉武帝看完信后大怒,立刻把送信的使者斩杀了,而后又以燕王“藏匿亡命之徒、违反汉律”的罪名,削掉其封国三个县邑,以示惩戒。
汉武帝感叹“生子应置于齐鲁之地,以感化其礼义;放在燕赵之地,果生争权之心”,所以开始厌恶刘旦。
刘胥是汉武帝的第四子。他身材高大,体魄壮健,喜好游乐,力能扛鼎,空手与熊、野猪等猛兽搏斗,行为没有法度,所以最终没能成为皇位继承人。
刘髆是汉武帝的第五子。他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所生,是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外甥。天汉四年(前97年),受封昌邑王。征和三年(前90年),太子死后第二年,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7万大军出攻匈奴。当李广利离开京城的时候,丞相刘屈氂为他饯行。因为,李广利的女儿是刘屈氂的儿媳,两人是儿女亲家。
由于前一年爆发巫蛊之祸时,太子刘据被人诬陷而自杀,至今还没有新立太子。李广利便想乘机让自己妹妹李夫人所生的儿子昌邑王刘髆被立为太子,那样自己自然就成为了国舅,地位将更尊贵,权势也更大。而刘屈氂不仅身为丞相,还是汉武帝的侄儿,颇得汉武帝的信任。
在李广利出征前的告别宴上,这对儿女亲家为储君之位空悬打起了主意。李广利对刘屈氂说:“希望你在当今圣上面前建议,立昌邑王为太子。昌邑王能够被立为太子,将来做皇帝,你的相位也就可长保无忧了。”
在这个问题上,二人利益完全一致,刘屈氂自然满口答应,答应寻找机会,向汉武帝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