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更改历法和服色(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更改历法和服色

西汉建立初始,因为天下初定,诸事草创,各类典章制度都来不及制定,所以袭用秦代的历法,也就是《颛顼历》。以亥月——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阴历十月——为“正”。

从秦始皇当政至汉武帝元封(前110―前105年)年间,历经一百余年,误差积累已很明显,出现朔晦月见等实际月象超前历谱的现象。

历法的错乱,不仅不利于民众的生产、生活,而且有损代行天道的天子的威望。所以,要求改正朔的呼声愈来愈高。

于是,在元封七年(前104年),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和太史令司马迁上书汉武帝:“现行的历法纪年都已坏废,与实际的天道运行不符,应当更改正朔。”

汉武帝自然对这件事情很是看重。于是,召见了他们。

“皇上,历法必须改了,颛顼历本来与实际月份就有误差,现在从秦始皇到如今已百余年,如不更改,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这样对农业生产也不利。”

提到农业生产,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马上严肃起来,便问:“朕问你,颛顼历为何误差大?”

“回皇上,因为秦始皇时候的颛顼历是以十月为岁首,这与春夏秋冬不太相符,微臣以为应以正月为岁首,这样与季节才相符合,与季节相符的历法方适用于农业。皇上不是要大力发展农桑吗?那就必须有正确的历法。”

“好,讲下去!”汉武帝的一双大眼兴奋得闪闪发光。

“皇上,为了使历法与季节相扣,微臣还建议将二十四节气扣上。”

“那该如何做呢?”汉武帝追问。

司马迁回道:“春、夏、秋、冬四季,应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开始,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应固定在二、五、八、十一月之中。”

“好。”汉武帝站了起来赞道,“爱卿还有什么好的建议,继续说下去!”

“闰月不在岁末置闰,应改为在有中气的月份置闰。”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吗?”

“可以不必考虑多少年置多少闰了!”他接着说道,“皇上,臣下经过推算,发现元封七年(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正好是合朔、冬至,这是改历法的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望皇上不要错过。”

汉武帝听了异常兴奋,捋着黑长的胡须说:“你太聪明了,没想到你一个史学家居然精通天文,朕赞同你的建议,不过改历建元,这可是朝廷大事,明日早朝时让大臣们议一议,朕再颁旨改历。”

第二天早朝,汉武帝对众人说:“昨天,太史令司马迁建议改历法,众大臣可以提出意见,司马迁你把你的建议向大家说说。”

司马迁出列,然后说道:“微臣鉴于晦月见,弦望满月现象增多,且月相与历法不符,考虑到秦朝沿用下来的历法应改变了,否则与四季不合,与农业生产不适应。建议以正月为岁首,并纳入二十四节气。”

大臣们听了都非常赞同。

这时,太中大夫壶遂出列奏道:“皇上,太史令所言极是,老臣极为赞同,秦朝的颛顼历已沿用百年,误差太大,历纪已坏废,宜改正朔。”

太中大夫公孙卿也出列奏道:“启禀皇上,臣也以为历法早该改了,太史令的建议非常好。”

其他大臣们也都表示赞同,于是汉武帝宣布:“朕同意改正朔,制新历,着太史令司马迁主持改历,太中大夫壶遂、公孙卿加入协助,并诏告全国郡守推举天文、历数学者参与改历,宰相及各卿要多支持。”

众大臣高呼:“皇上圣明。”

从此,司马迁进入了紧张的改历工作之中。编制历法,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细致地观测天象、计算、核验以及制造仪器等,由于人力不足,于是募选通晓天文历法的治历官邓平、长乐司马可、酒泉侯宜君以及民间治历者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等二十余人加盟,重新议造历法。

在专家中,历数学家落下闳是主要的造历者。落下闳是阆中人。

从小他就醉心于天象观察,并且在家乡小有名气,后来经同乡、太常令谯隆和太史令司马迁推荐,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与当时的官家天文学家唐都、邓平一起研制历法。

在改历过程中,他们经常发生激烈的争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邓平、唐都等二十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十八家不同的历法。

经过一年的工作,汉武帝经过仔细对照比较,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法优于其他17家,就予采用。于元封七年(前104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殷历。然而孰优孰劣,还要以实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三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为符合天象。从此太初历便站稳了脚跟,而且一直使用了187年,也就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至汉章帝元和元年(84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