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汉室实力(第2页)
长公主见栗姬在这场皇储之争中取得了胜利,栗姬的儿子刘荣被立为了皇太子,便让人去栗姬那里示意,要将女儿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使阿娇成为太子妃。将来太子一即位,长公主的女儿就是皇后了。
刘彘的母亲王夫人因此派人告诉栗姬,说:“长公主之前送给陛下的美人正得宠,你为什么不私自拜见长公主而结成这段姻缘呢?”
而栗姬却因为心生妒忌,怨恨长公主经常献美女给汉景帝,这些美人所受到的宠爱超过了栗姬,导致汉景帝很少去见她,她便日益愤怒并且怨恨长公主,因此便一口回绝了这桩婚事。
长公主自认为在宫内宫外势力很大,怎么受得了这样的羞辱,更主要的是如果女儿阿娇不能嫁给太子,那她让女儿成为皇后的野心就无法实现了。从此,她便怀恨在心,常常与栗姬作对。她对栗姬简直恨之入骨,不厌其烦地到处诉说。
长公主经常在汉景帝面前进谗言说栗姬之过:“栗姬和各位贵夫人及宠姬聚会,常常让侍从在背后吐口水诅咒她们,施以媚道之术。”
汉景帝因此更加恼恨栗姬,但是因为没有证据,汉景帝并没有将栗姬治罪。汉景帝曾有一次身体不好,心中不免有些不高兴,就把被封王的儿子们都托付给栗姬,并对她说:“我死了以后,你要好好照顾他们。”
栗姬生气,不肯答应,并且出言不逊。汉景帝很气愤,怀恨在心但没有发作。消息传到刘彘的母亲王夫人那里,她知晓后便暗自喜道:“天助我也。”
王夫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认为以长公主与汉景帝的姐弟关系,又有窦太后撑腰,长公主要使女儿阿娇成为皇后的野心很有可能实现,如果彘儿能与阿娇成为夫妻,那么长公主就可以帮助彘儿成为皇太子。她正算计着如何和长公主联姻,长公主就自寻上门了。
有一天,长公主带着女儿阿娇来到王夫人的住处,王夫人很热情地接待了她们母女,因为她想趁机奉承长公主。王夫人假装不知道长公主向栗姬提亲遭到回绝的事,拉着阿娇不住地夸赞说:“阿娇长得真是福相,长大后准能做皇后。”
只一句话就把长公主说得心花怒放,一时忘了被栗姬羞辱之事,便随口说道:“那就把阿娇许配给彘儿做媳妇吧!”
长公主说出了王夫人最想听到的话,正合她的心意,她心中甚是欢喜,口中却假意谦逊说:“这怎么能行呢?我们彘儿不是太子,做不了皇帝。阿娇可是注定的皇后命,嫁给彘儿,岂不委屈了阿娇啊?”
这几句话马上就激起了长公主对栗姬的怨恨之心,她愤愤地说:“不是太子又怎么样,太子又不是皇帝!别看如今立了那荣儿为皇太子,岂不知古今废立太子的事还少吗?我看那呆头呆脑的荣儿就没个太子的样。彘儿额宽颈长,眉突口阔,声音洪亮,是大器之相,彘儿才像个皇太子呢!”
后来,有一次长公主爱怜地抱起刘彘,把他放在自己的膝盖上,问小刘彘:“你想要一个媳妇吗?”
刘彘点点头。长公主觉得很有趣,想不到这么小的家伙也想要个媳妇!长公主来了兴致,便笑着将左右侍女一百多人指给刘彘,让他挑选。
想不到的是,小刘彘一一摇头,小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抿着嘴,一脸严肃认真的样子。长公主心中不禁十分高兴,觉得这个小王子很有品味,越发地喜爱了。一百多个侍女他都不要,只剩下自己的女儿阿娇了。长公主指着阿娇问小刘彘:“阿娇怎么样?”
小刘彘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长公主高兴得笑了起来,没想到这小家伙还这么有心计,这么小就要定了阿娇。长公主兴致勃勃地再问小刘彘:“阿娇好吗?”
小刘彘回答说:“好!”接着,小刘彘像小大人似地说:“如果娶阿娇做媳妇,我一定要造一座金屋,让阿娇在里面住!”
长公主听后,笑得合不拢嘴。万分高兴的长公主找来小刘彘的母亲王夫人,叙说了这件趣事。她俩见阿娇和刘彘年纪相当,从小相处和睦,感情融洽,就同意给阿娇和刘彘这对姑表姐弟亲上加亲订立婚约。
而后,汉景帝同意了阿娇和刘彘两个孩子的婚事。
与此同时,长公主每天都在汉景帝面前夸赞王夫人儿子刘彘的优点。久而久之,汉景帝认为刘彘德才兼备,又有从前王夫人怀孕时梦日入怀的吉兆,于是,汉景帝便对刘彘十分留意了。
这时,王夫人暗地里派人催促大臣们提议册封栗姬为皇后。汉景帝大怒,说:“这件事是你们应当说的吗?”
汉景帝七年(前150年),汉景帝废了太子刘荣,改封他为临江王,并把栗姬贬入了冷宫。
后来,经过多次反复,汉景帝终于在同年正式册封王娡为皇后,立刘彘为太子。从此,7岁的刘彘取得了皇位的继承权。
汉景帝觉得“彘”这个名字不雅,而且容易让人联想到被吕太后处以“人彘”的戚夫人的悲惨故事,就替太子改名叫“彻”了。汉景帝还自圆其说道:“彘”与“彻”相通,都有“聪明”的意义。汉景帝对太子的才智更加欣赏,这为刘彻以后的辉煌前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彻从小就表现出不一般的聪明才智,很受汉景帝的喜爱。特别是立为太子后,汉景帝对他更是精心培育,并请来德高望重的卫绾作了太子的老师。能文能武的卫绾对刘彻培育了六七年之久,给刘彻以很大的影响。
敏慧早熟的皇太子,被博大精深且与政治紧密结合的儒家思想深深地吸引住了。儒家思想和黄老之道主张清静无为、因循守成不同,倡导君子要乾乾不息和进取有为,主张尊君、隆礼、行仁、重民、大一统等,特别是主张要以厚德怀服四夷。
当刘彻成长为一个血气方刚、雄心勃勃的少年时,他觉得儒家学说更加适合自己的性格和志趣,特别是联想到吴楚之乱和匈奴的连年入侵,他觉得儒家的主张更加适合帝国的需要。
儒家思想的教育,给这位在黄老思想笼罩下成长的太子灌输了新鲜的血液,为他塑造了新的政治观念,为刘彻以后五十余年奋发有为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