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第3页)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烦恼苦因。能厄缚众生。
此二皆由五蕴不空而起。由妄认五蕴不空,即生贪嗔痴等烦恼。由有烦恼,即种苦因,由种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见五蕴皆空,自能解脱一切苦厄。解脱者,超出也。
以上为结经家叙引,以下乃正说般若。皆观自在菩萨所说,故先呼舍利子名。
舍利子
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云百舌鸟,其母辩才聪利,以此鸟为名。舍利子又依母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华玄赞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前云五蕴皆空之真理,以五蕴与空对观,显明空义。
能知色不异空,无声色货利可贪,无五欲尘劳可恋。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异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萨之行也。
故应于不异与即是二义详研,不得仅观空之一边,乃善学般若者也。
不异——粗浅色与空互较不异。仍是二事。
即是——深密色与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依上所云不异即是二者观之。五蕴乃根本空,彻底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诸法,前言五蕴,此言诸法,无有异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说诸法空性,此处说诸法空相。所谓空者,非是但空,是诸法之有上所显之空,是离空有二边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而不厌离生死,怖畏烦恼,舍弃众生。乃能证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萨,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虽分三科,皆总括一切法而说。因学者根器不同,而开合有异耳。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约缘觉言,下一句约声闻言。
缘觉者,常观十二因缘而悟道。
声闻者,(闻佛声教)观四谛而悟道。
此十二因缘,乃说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转还灭二门以显示世间及出世间法。流转者,无明乃至老死之世间法。还灭者,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之出世间法。
若行般若者,世间法空。故经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出世间法亦空。故经云,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
亦分二门,前二流转,后二还灭。若行般若者,世间及出世间法皆空。故经云,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