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会应对挫折吗(第3页)
攻击性: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你几乎总能正确地应对:淡然(当你实在无能为力的时候),乐观(相信“天助自助者”),耐心(相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强(相信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总之,遇到小挫折你总能一笑而过,遇到大挫折你也能很快地走出来。
背景:有爱的父母。你的父母十分相爱,也都很爱你。你在一个安宁、有安全感的环境下长大,对自己有良好的信心。总之,你很少有攻击性、负罪感或恐惧感,比如害怕别人、害怕事情、害怕未来……在你身上,享乐和现实和谐共存。
病理倾向:几乎没有。只是,为了不使自己看起来很无趣,你可能会有一点性格上的缺陷。
该怎么做:几乎没有。或许因为你有能力承担一切,有时你会忽略了其他人在面对挫折时做不到跟你一样好,所以,对他人要宽容一些。
什么是挫折?
根据《心理学词汇表》,挫折的定义是:“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内部或外部遇到的某种不可克服的障碍。”
外部挫折就是那些由环境造成,而与客体无关的挫折,就比如你需要一些食材做一道菜,可你的冰箱是空的。内部挫折就是取决于个体的挫折(个人的道德感、决定或者无意识的思维中断):这就好比你的冰箱是满的,而你正在节食,不需要吃东西。
哪一种挫折更令人难以承受呢?我们觉得肯定是缺吃少穿的情况:如果缺少了人的三个最基本需求,水、食物和睡眠,我们会因此而死去。不过,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人在获得成功的那一刻病倒”的悖论指出,内在挫折比外在挫折的致病率更高。
另外,挫折的定义不应该根据外在的物体或障碍来确定,因为面对同样的状况,一些人感到心灰意冷,另一些人却可能感到满足。假设你精神健康,身体强壮,而你的一根手指受伤了,你会不停地抱怨,因为你的冲浪计划泡汤了。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你的朋友身上,他却只看到了受伤的好处:这样就会有人照顾他、疼爱他,他可以不用去上课或上班……所以,面对挫折,大家的反应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引起挫折的因素以及承受挫折的人的性格。
我们为什么会感受到沮丧?
管理心理学先驱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过一个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这个理论后来被大多数心理学家引用过:
1生理上的需要,比如对食物、穿着、住房等的需要。
2安全上的需要:希望自己得到保护,免受一切威胁,比如高速地铁上的小流氓、疯牛、各种危机、本·拉登……。
3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希望成为社会、家庭、团体的一部分,得到认可。
4尊重的需要:希望自己“有地位”,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5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自己的天分有用武之地。
一旦我们陷入了困境,无论是短暂的还是长期的,无论遇到的是大麻烦还是小问题,我们都会感到沮丧,由此产生的后果或轻或重:轻者只是一时的气恼,重者却可能导致死亡。
人的沮丧主要取决于什么?
挫折同许多童年阴影一样,一直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现在的沮丧情绪,常常是我们过去所经历的挫折的影射和再现。挫折在我们的童年发育中是不可避免的,它常常能决定我们的一些性格特点。挫折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被挫败(因而被压抑)的冲动本质
你没有吃饱饭,吃饭不及时,同你被禁止**比起来,感受到的沮丧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沮丧超过了一定的程度,会阻碍人的发展,引起神经官能的再逆。比如,那些不太会照顾自己的人,总是需要别人的照顾。同时,他们又长期处于一种不满足中。即使一切都好,即使他们的生活很充实,即使他们被爱包围,他们也永远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开心和幸福。他们不停地索取,总是想要更多:更多的快乐,更多的爱抚,更多的外出,更常去餐厅吃饭,更多的假期和礼物……他们身上有一种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填满,或者说不可能长期被填满的欲望。相反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过于满足,那么他将无法承受哪怕是最轻微的挫折。如果父母从小就对孩子有求必应,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立刻就会暴跳如雷。
经历挫折的时期
挫折产生得越早,后果就越是严重:比如那些在幼年时缺乏食物的老鼠比那些一直得到充足食物的老鼠更容易产生聚集行为。同样的道理,感情的缺乏产生得越早,就越是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假设有两只双胞胎小羊羔,它们一同接受母乳的喂养,其中一只每天被迫和妈妈分开一个小时,那么在没有了光的条件下,没有和妈妈分开过的小羊羔很快就能适应,另一只小羊羔却会死去。同样地,那些缺乏母爱的孩子对于不良影响更加敏感:这样的孩子的死亡率是37%,而正常的孩子为0。
挫折的强度
过于严重的挫折可能会完全阻断人的冲动,这既消除了人的满足感,又剥夺了人的升华。例如,一个孩子已经吃饱了,如果他的父母不是通过阅读等方式去转移他的一部分兴趣和注意力,而是给冰箱上锁,禁止孩子把吃剩的食物放进去,那么这个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始终集中在食物上。教育的目的不是消除孩子的沮丧感,而是减轻它的分量。
经历挫折时,有没有其他可以使人产生满足感的替代品
如果妈妈对孩子说“今天不准你玩娃娃”,或者“今天你不能玩Ken(4),但是可以玩芭比娃娃”,那么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父母的性格
父母的态度以及亲子关系都可能影响孩子对于挫折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方式可以教会孩子从享乐原则(“横行霸道”的婴儿期)转移到现实原则(理智的时期):“软”,就是解释安抚;“硬”,就是强制执行。不过,不论父母采取哪一种方式,挫折总是能引发孩子的情绪矛盾。这时孩子会下意识地去模仿父母或父母的某个方面:因为我们跟父母是相像的,所以我们要像他们一样思考,像他们一样行动,或者相反,我们同父母抗争,做出与他们截然相反的行为(青春叛逆期),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的身上其实还是有父母的影子(这个阶段大约在人35岁的时候)。
孩提时面对挫折的抗争态度
一个小女孩的妈妈禁止她吃太多的巧克力酱,她可能会产生几种不同的态度:顺从妈妈:“我不吃了”——乖乖女),满足自己想吃的欲望:“我可以偷偷地吃”——“坏孩子”或克制自己的欲望:“我甚至连想都不要去想了”——神经症的行为。这种最初的态度直到孩子成年了还是会一直保持下去,即使这已经不合时宜。它已经成为了孩子的一种性格特征:一些人十分健康,容易相处;一些人喜欢作恶,撒谎成性;另一些人有神经症,令人讨厌。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挫折?
面对大大小小的挫折,我们的反应既取决于挫折本身的性质,也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性格。一般来说,我们建议面对挫折要进行积极的抗争,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挫折。不过,这个抗争可以是直接的抗争(如果有人惹恼了你,你可能会打他一个耳光),可以是寻找替代品进行抗争(你可能会撕碎你的毛绒玩具来出气),也可能作用在了你自己身上(你可能会荨麻疹发作)。相反地,如果你不去适应挫折,不去主动出击,而是采取回避的方式(自我封闭、孤僻、遗尿……),那么你会在社交方面变得麻痹,面对危险无动于衷。
美国挫折研究心理专家罗森茨威格区分了三种不同的面对挫折的态度:
●第一种是障碍主导型,主要关注的是挫折本身。这种情况下,人会夸大挫折:“这实在是太讨厌了”、“太可怕了”,缩小挫折:“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经历过更糟的情况”或抬高挫折的价值:“我可以从中获得……”、“这给了我……的机会”。
●第二种是自我防卫型,比起挫折本身,更关注的是引起挫折的原因。这种情况下,人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都是你的错”、“这不关我的事……”,自己承担责任:“这是我的错”、“请你原谅我……”或否定一切责任:“这不是任何人的错”、“我们都无能为力”。
●第三种是需求主导型,不肯接受挫折。这种情况下,人关注的主要是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别人去解决:“你必须……”、“您应该……”,希望自己去解决:“我会安排的”、“我来处理这件事情”,希望借助时间来解决问题:“明天我就不再去想这件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