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章 你会平息他人的挑衅吗(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当别人给我提出更加有效的建议,我很容易生气。

□我会直面问题;我认为立刻根除祸患总是最好的。

□我难以应对冲突的局面;我感觉自己完全无能为力。

□我讨厌在电影院或餐厅排队。

怎样解析你的测试结果?

数一数你所勾选的选项数量,得到一个分数,然后找到相应的解析。

22分以上

你喜欢火上浇油

也许是因为你的性格比较冲动,甚至非常易怒;或者,你喜欢和人宣战。总之,遇到了你,矛盾很快就会升级。你把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弄得疲惫不堪。当然,你可能会获得暂时的胜利,因为对方很可能会在你面前败下阵来。可是,长期来看,这会导致你的工作做不好,计划被推迟,努力也就白费了。最糟糕的是,这可能会打断你的进步。怎样才能变得更温和一些呢?要交给时间和倾听。面对挑衅(不管是明的还是暗的),不要立即做出回应,先让对方把话说完。不要以牙还牙(即使你可以这样做,反正对方不是你的老板)。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反应,那就保持冷静,中断和对方的身体接触。

生气有时也是好事

你有一个大问题需要解决吗?不妨先试着找一个生气的理由,不过生气的对象与你要解决的问题无关。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学者们给出的建议。他们指出,生气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它能让人面对问题,进入“分析”的状态。比如,如果几分钟前我们还在为一件别的事情而气恼,那我们就能更好、更细致地分析一场谈话或一份文件中的论据。

资料来源:《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简报》

12~22分

你经常反应过度

一种不被理解、无能为力的感觉……别人的挑衅常常令你无力回击。有时你的回击过于软弱,对方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有时你的反应过于激烈,你们的矛盾很快就会升温。怎样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呢?要弄清楚为什么、怎么样。人的性格、价值观、兴趣都有差别,对于形势、利害关系和事情紧急性的分析都有不同:冲突常常产生于对行为、目的和事情先后顺序的不同看法,或产生于误会、对别人的动机和意图的误解。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经常只是一种脆弱或缺乏安全感的个人情感的表达。面对这种行为,我们要越过表面,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

11分以下

你喜欢维护和平

也许是因为你比较冷淡,问题、危机、冲突,都不能对你产生深入和长远的影响。表面上你可以做出让步,满口的“是、是、是”,让暴风雨过去。也许是因为你“过于热情”?大多数时候你都能做出很多退让,外在的事情很难对你造成伤害,因为你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态度上。你不会与人针锋相对,懂得保持一定的距离,平息对方的攻击性。总之,你能表现出仁慈和善意。为了避免无用的冲突,别人能合作多久,你就能配合多久。你还懂得在别人不合作或不再配合的时候予以反击:但你的反击既不会太强(因为这样会加剧矛盾),也不会太弱(因为这样得不到尊重)。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在你身上,坏情绪很快就会消散),不过,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你可以一上来就表明你的态度,好让别人知道该如何应对:如果你的心情很差,或者“情绪失控”,对方就可以顺着你,如果你进行个人攻击,说出伤害性的话,或者发出挑衅,对方就可以回击你。

15个平息挑衅的技巧

露台上已经没有座位了,为了在咖啡厅等到一张朝阳的桌子,你已经等了一刻钟,正当你以为终于等到了的时候,却被一个无礼的人抢了先。你想说“明明是我先来的”;对方却把你赶走了。你感到又气又恼,一整个下午就这样被破坏了。面对别人的挑衅,我们经常感觉受到阻挠,我们会捍卫自己的立场,摆出自己的理由、道德、经验或常理,但我们错了。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战争都是不值一提、无关紧要的。它们会破坏人的生活和人际关系,让人陷入一种永无止境的紧张、压力、紧张的恶性循环中。我们不断地忍受,直到有一天濒临崩溃。其实,更加明智的做法是回避和顺从,把冲突扼杀于摇篮中,而不是硬碰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毫无原则地顺从,屈服于不公平或卑劣的行径。我们不可能接受种族主义言论,也不可能在恐怖主义面前保持沉默。不过,对于那些不值一提的事情,后退一步总好于暴跳如雷。

怎样才能既坚持自己的原则,又不消耗自己的热情和精力,还能不动声色地平息战争呢?

1。学会放松:“其实我根本就不在乎;也许你是对的。”不要总是试图占上风(即使我们是对的)。

2。试着宽容一些,不要以揭露别人的弱点、缺陷或错误为乐。

3。不要因为自己有道理或有权利而别人没道理,就把对方驳得无言以对。

4。不要采用,并拒绝任何形式的命令、要挟、恫吓。

5。要拒绝暴力关系。不要把自己扮成“受害者”的角色,不懂得合理利用自己的权利,而总是哭哭啼啼,要学会反击(任何“考验”都能让你变得更加强大),当然,这并不是要让你变成一个复仇者。

6。批评时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见缝插针地指责别人。

7。不要总等着别人来猜你的心思:“如果他真的喜欢我,那我不用说他也能理解我。”也不要一直解释。这是误会和冲突最大的源头。

8。不要无视对方“伸出的手”、细微的小动作和任何发出和解信号的话语。

9。务实一些。不要高估自己对别人和事情的影响力。

10。不要把一切都看成个人问题。对于别人的看法、意见、批评放轻松一些,不要立刻回击。

11。不要与偏见做抗争:这样只会加深偏见。向别人迈出一步,展开、维持一段对话,或者学会将就,就像你跟朋友之间那样。

12。不要试图通过强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出于意志或吸引力的强力,以激烈的竞争为代价得到的地位或好处从来都是不确定的,“没有保障”的。为了保住这些地位或好处,你需要付出比得到它们更多的精力和努力。这往往容易滋生出焦虑(因为你害怕失去它们)和压力(为了保护它们)。时间越久,它们越是难以管理和捍卫。

13。不要不惜任何代价去捍卫自己的领地或观点。如果你的想法和计划不合时宜,那就放弃吧。至少是暂时的放弃。

14。学会适时“抽身”,以免使形势或关系恶化。

15。不要火上浇油。如果我们能看开一些,大多数问题都能自行得到解决。

怎样对待自己的负面情绪?

你在生某个人或者生自己的气吗?你感到沮丧吗?你被负面情绪所淹没了吗……我们应该不妨让这些坏情绪持续更久,来分析它们,更好地理解它们,还是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努力向前看呢?两位心理学家,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厄兹莱姆·艾杜克认为,比起试图忘记负面情绪,分析它们会更加有效。他们指出,那些选择后退一步,去分析一件事情为什么使自己生气的人,多半比那些试图忘记不愉快的人状态更好。前者往往更加积极和冷静。并且,事情刚刚发生就进行分析,或者几天之后再进行分析,效果都是一样的好。因此,分析自己的情绪不仅能从短期,还能从长期帮助我们调整自己。

资料来源:《心理学科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