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三(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味甘平)人参一两(味甘温)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干姜一两半(味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茯苓十八铢(味甘平)桂半两(去皮,味辛热)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味甘平)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生姜三两(切,味辛温)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甘寒)香豉四合(绵裹,味苦寒)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苦寒)厚朴四两(姜炙,苦温)枳实四枚(水浸,去穰,炒,昧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苦寒)干姜二两(味辛热)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