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编 明代社会的细节(第2页)
所谓官僚政治,有三个字可以形容之:一骗,二推,三拖。
曾应遴要凭空建立一个六万人的海军,一无钱,二无兵,三无计划,更谈不到组织、训练、武器、服装、给养、运输、指挥这一些大问题。信口胡柴,提出口头建议,这是骗。
崇祯帝何尝不明白这道理,只是明白了又怎么样呢?当时无处借款,也无人助战,无友邦支持,一切都无,总得要表示一下呀,于是手令“该部议奏”,也是骗。
工部说这工程该和兵部分任,这是推。
阁臣签呈,由兵、工两部分任,一个钱不给,叫人从纸上空出一队海军,这是骗。
工部说钱是有的,在沉沦的开封,和沦陷的归德。兵部说我也有钱,在十年无人烟的淮西,这又是骗。
建议,再建议,签呈又签呈,一上一下个把月,这是拖。
骗而下不了场,又一转而推,工部把这差使推给船厂主事,船厂主事推给闽广抚臣,又是奏本、票拟,从北京到淮安,淮安到北京,又从北京到闽广,闽广到北京,(中间还有从闽到广,从广到闽,会衔这一段公文旅行。)来来去去,去去来来,半年过去了,从推又发生拖的作用,推和拖本质上又都是骗。
最后,清兵撤退了,皆大欢喜,内阁以一“是”字了此公案。
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无事。
从骗到推,到拖,而无。这故事是中国官僚政治的—个典型例子。
也有人说,过去中国的政治,是无为政治,那么,就算这故事是一个无为政治的故事吧。
二、碰头和御前会议
清末大学士瞿鸿禨的儤直、遇恩,《圣德纪略》和金梁(息侯)的《四朝见闻》《光宣小纪》两书,有许多地方可以互相印证。
在瞿中堂的书里,所见到的满纸都是碰头,见皇上碰头,见太后碰头,上朝碰头,索荷包碰头,赐宴碰头再碰头。碰头大概和请安不同,据金息侯的记载,请安是双膝跪在地下,两手垂直的,而碰头则除此以外,似乎还得弯腰把额角碰在地面上吧。《汉书》上邓通见丞相申屠嘉首出血不解,大概是清人所谓碰响头,碰得额角坟起,以至出血。古书上所谓“泥首”,大概也是以首及泥的意思。不过,虽然碰头于古有据,而碰头之多、之数、之津津乐道,满纸都是,则未可以为渊源于古,只能说是清代的特色。
清人做官的秘诀,相传有六个字:“多碰头,少说话。”
年老的官僚多半要做一个护膝,即在膝盖上特别加上一块棉质的附属品,以为长跪时保护膝盖之用。
左宗棠有一次在颐和园行礼,跪久了,腰酸向前伏了一会,立时被弹劾,以为失仪。
军机大臣朝见两宫议事,一顺溜跪在拜垫上,有几个便殿,地方窄挤成一团,名位低的军机跪得比较远,什么也听不见,议是谈不上的。
照例,一大堆文件,皇太后翻过了,出去上朝,在接见第一批臣僚的短短时间内,军机大臣几人匆匆翻了一下,到召见时,有的事接头,大部分都莫名其妙。两个坐着,一群人跪着,首班跪近,还摸着一点说什么,其余的便有点不知所云了。往往弄得所答非所问,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了一阵子,国家大事小事便算定局。
王大臣会议也是这个作风,小官说不了话,大臣不敢说话,领班的亲王不知道说什么话,讨论谈不上,争辩更不会有。多半是亲王说如此如此,大家点头,散会。以后再由属员拟稿,分送各大臣签署奏报。
金息侯叹气说:“这真是儿戏!”其实儿戏又何可厚非,小孩子到底天真,这批老官僚的天真在哪里?道道地地的官僚作风而已,儿戏云乎哉!
(原载《中国建设》第7卷第1期,1948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