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州宁夏榆林三城译名考蒙古源流研究之二(第1页)
灵州宁夏榆林三城译名考(蒙古源流研究之二)
历史上往往有地名因其距离不远,事实相关,复经数种民族之语言辗转迻译,以致名称淆混,虽治史学之专家,亦不能不为其所误者,如蒙古源流之灵州宁夏榆林等地名,是其一例。寅恪近校此书,获读昔人所未见之本,故得藉以释其疑而正其误,此盖机会使然,非寅恪之慵鄙不学,转能胜于前贤也。
施密德氏Isaaidt蒙古源流校译本第肆篇Turmegei城附注云:
本书着者以为西夏之都城。
又第玖篇Temegetu城附注云:
此城或即本书着者所称为成吉思汗所攻取,而西夏末主所居之Turmegei城,殊未敢决言。
王观堂国维先生蒙古源流校本肆图默格依城旁注云:
友尔马哥波罗游记注谓撒囊彻辰屡说西夏之衣儿格依城Irghai。此书纪西夏城邑,仅两举图默格依城,而无衣儿格依城,不知汉译与西译何以互异?衣儿格依城,元史太祖本纪作斡罗孩城,地理志作兀剌海城,元秘史作额里合牙(旁注宁夏二字),又作兀剌孩。
寅恪案,施氏未见蒙古源流之满文及中文译本。观堂先生未见蒙文原本及满文译本,故其言如此。日本那珂通世成吉思汗实录壹贰所考灵州宁夏地名颇精审,然彼书为元秘史之日文译本,故不及榆林之名,且其所征引,犹未完备。兹更详稽蒙古源流诸译本之异同,证以元明旧史之文,庶几得以释正施王之疑误,并可补那珂氏所考之未备。凡前贤之说,其是者固不敢掠美,其非者亦不为曲讳,惟知求真而已。
施密德氏蒙古源流蒙文本Temegetu之名凡五见,Turmegei之名凡两见,Irgai之名凡五见。满文及中文译本Temegetu及Irgai之名以中国旧名译之。于Turmegei以对音译之。兹先论Temegetu及Irgai之名,然后再及Turmegei之名。
满文译本Temegetu作IuiLin,即中文本之榆林。译Irgai作NingHiya,即中文本之宁夏。以常理而言,满文本译者,当为蒙人或满人之精通蒙文者,其译此二城之名,以中国旧名当之,而不用对音,非凭虚臆造,必有所依据,固无可疑。兹复取中国旧史所纪,与蒙古源流所载为同一之史实,而有关于此二城之名者,参互校核之,益可以证明其所译之不误也。
蒙古源流柒纪往迎达赖喇嘛事云:
于是宁夏城之王为首,都堂总兵大小各官,以次延请,颇着恭敬。
寅恪案,此节蒙文本宁夏作Irgai,其王之名作Tsg。明史壹壹柒诸王传贰云:
同书肆贰地理志宁夏卫下注云:
洪武二十六年庆王府自庆阳府迁此。
同书壹佰贰诸王世表叁略云:
岁次甲午彻辰济农年三十岁,复行兵明地,由阿拉善前往,榆林城之马姓总兵追至。
寅恪案,蒙文本彻辰济农上有博硕克图Buschuktu一词,即明史之卜失兔。甲午为明万历二十二年。明史贰叁捌麻贵传云:
贵以功增秩予荫。寻擢总兵官,镇守延绥。[万历]二十二年七月卜失兔纠诸部深入定边,营张春井。贵乘虚捣其帐于套中,斩首二百五十有奇,还自宁塞,复邀其零骑。会寇留内地久,转掠至下马关,宁夏总兵萧如薰不能御,总督叶梦熊急檄贵赴援,督副将萧如兰等连战晒马台薛家洼,斩首二百三十有奇,获畜产万五千。
又同书玖壹兵志及壹柒捌余子俊传纪延绥徙治事相同,今竝录之。
兵志略云:
成化七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大筑边城。先是,东胜设卫守在河外,榆林治绥德。后东胜内迁,失险,捐米脂鱼河地几三百里。正统间,镇守都督王祯始筑榆林城。至是[延绥巡抚余]子俊乃徙治榆林。
余子俊传云: